浅谈民族关系-汉族满族的那点事
那天,我将所查到的家谱,和部分先祖的文章、资料上网传给儿子,并告诉他新的发现:“据孝感清河堂《张氏宗谱》记载,伏一公昆季十人,皆由同心集分迁庙王岗。伏三公焙字暐,排行老三,系本支迁澴(孝感)始祖。生于元元贞元年乙未(1295年),天历之难(元文宗年1328-1330年)。
清河堂家谱记载道:“伏二公、伏三公、伏五公、伏七公、伏八公,为同母同胞兄弟,与伏一公、伏四公、伏六公、伏十公为堂兄关系”。
该谱还记载道:伏父彪、彪父雄飞、雄飞父碂、碂父英、英父洽、洽父杓、杓父浚。按照该谱记载,追根溯源看来,伏一公十兄弟,均系南宋张浚的后人。我们是五支三房,系伏二公的后裔。按光绪二十年,三修《张氏家谱》上记载,从四世祖(思江公、思淮公兄弟两共计十个儿子,分成十支)分支起,我们系第五,其五世祖朱+羽公,是思淮公的儿子。
我们五支三房从一世祖伏二公,往下排顺序即:伏二传文炽、文炽传世裕、世裕传思淮、思淮传朱+羽(电脑上没此字,只有加起来当做一字)、朱+羽传凤翼、凤翼传士彦、士彦传三异、三异传叔珽、叔珽传坦快、坦快传任运、任运传承晋、承晋传先振、先振传榘纯、榘纯传行方、行方传任芬、任芬传启瑞、启瑞传世模、世模传昌万、昌万传传炬(亿)、亿传梓家(紫晶)(延续到梓家这辈是第二十一世孙)。
九世祖伯琮公(叔珽公大哥)所定刊授通族,永为子孙命名,四次四语乃传家心法。因定派而举以训后,不特阖族凛遵,不敢有乱宗法,且世世子孙当顾名思勉,无负惓惓垂训之意。这四语是:
坦、任、承、先、榘,行、仁、启、世、昌。
传、家、崇、德、礼,华、国、进、贤、良。
儿子听后打趣道:“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牙根也不会想到,他的后世子孙,竟然会取一位金人女子做老婆。如果讳浚公活着的话,会愤愤不平道:“家门不幸,怎么出了杨四郎、杨八郎一样的东西!竟然做了金人的女婿!事可忍孰不可忍”。拿现在的话来说,讳浚公一定要说:“真有数典忘祖,忤逆不孝,搞邪完了……”。
千百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态炎凉,久合必分久分必合,世界上发生巨大变化,历史上的恩恩怨怨,随着岁月的飞逝发生逆转。各民族间的矛盾恩仇,早已化干戈为玉帛。各民族间互相联姻,早已不是什么稀奇,满汉联姻在东北就更为普片。
我曾为此翻阅相关史料、家谱中的祖训、族诫,行诉等大小传记,还上询了满族方面的相关资料,均未见到汉族与其他民族通婚方面的戒律。看来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一家亲,温馨和睦大家庭,已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各族人民心中,埋下幸福和睦的种子。
各民族和睦相处,才能安居落业发达昌盛。平安富裕这是各族人民的要求和希望,生活在多民族的国度里,世代繁衍生息,靠的就是安定团结和睦相处。
上述张浚抗击侵略南宋的顽敌-金人(金族),其实就是北方靺鞨民族中的一支,北魏称“靺鞨人”为“勿吉”,唐改称“靺鞨”。(其意:像松花江水一样源远流长)。“靺鞨”作为民族,这个称呼已不复存在,九世纪时已更名为女真,即女真族。女真族主要生活在松花江流域一带,他们先后建立了大金王朝,后来被蒙古族所灭。直到1667年女真人再次逐鹿中原,重新建立自己的王朝-满清王朝,其实满族人,就是女真人的后裔。大清王朝又统治中国二百多年,这二百多年,是女真人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严格来讲,女真变更名称,是在满族人入关之前的事,当时女真人为了避开汉金之嫌,特意将女真族改变称呼,称其为“满族”。几百年风风雨雨沧海桑田,满族人又走过了一个马鞍形。他们有巅峰时期的辉煌,低谷时的洒脱,总而言之不骄不躁的前进,按照生存法则生活。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多变的定数不断纠正前进的航向。沿着适者生存的法则繁衍生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久分必合,久合必分。分、合都是为了发展,这就是前进,这就是现实生活。
近一百多年来,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人们熟知的八旗子弟,逐步变的默默无闻烟熄火熄,他(她)们虽然经过大起大落,风雨坎坷,作为祖国的一个民族,依然生成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生息。但从个体上看,基本已被汉人同化,他(她)们穿汉衣、说汉话,写汉字,从外表与汉人没什么差异。
上面所用“同化”二字,包含岁月沧桑,时代变迁的痕迹。现除了伊通、新宾、清原、本溪、岫岩、宽甸、桓仁、宽城、丰宁、青龙十个满族自治县外,散居在各处的满族人,特别是子孙,基本上不识满文,不会说满语。
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人现大部分使用汉语和汉文。据国家有关方面统计,(2000年统计)全国会满语者现已不足百人。可喜的是随着满语文培训班的兴起,满语走进本自治县小学生的课堂,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满语文,逐步掌握、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下面来说说,满族的姓氏和名字。
满族人的姓名很复杂,满族人照惯例,称名不举姓,这一习惯延续多年。满族人姓氏叫做哈拉,数量有1114个。被称作“著姓”的有:完颜氏、爱新觉罗氏、乌拉纳拉氏、钮牯禄氏、索绰氏、瓜尔佳氏、佟佳氏、马佳氏、齐佳氏、纳喇氏、郝舍里、舒穆禄等。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满族人口数量为1041万,主要分布在东三省。这里要附带说依据,满族人忌食狗肉,这是通古斯语族人的习俗。散居在各地的满族人,均有,老姓和新姓一说,也就是说,他(她)们将原来的姓氏简单化了,便于和汉人交往。
满族人改变自己的姓氏,通常有几种说法,比较可信的有下面几种:
1)当年皇太极十分器重推崇汉文化,登基以后,越怕注重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借鉴,他重用汉族大臣,积极倡导本民族改汉姓,使其姓氏简单化。并积极向本民族提出学习汉文化的主张(包括学汉语、说汉话),并积极赋予实施,大力推行。
2)满族人入关后改姓,按译音变通成为汉字。目的就是便于和汉人交流,。比如:满人姓关的,就是由原来的老姓瓜儿多,译音过来的。
3)以名代姓,我有个朋友姓方,其实他的字派是方字辈。
4)还有种说法就是,为了便于和汉人交往,在老姓氏中,取老姓氏中的某一个字。
5)追随汉族中的大姓,据记载,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满族,是中国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之一,这点与满族较早接受华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但对于其他教育程度落后的民族,据了解,他们中有的甚至今仍然没有接受华夏文化,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主导下的现代,在中国教育体制中所受的教育程度低下。政府从全盘考虑,根据少数民实际情况,统筹安排给于照顾。按照我国民族政策,在高考中适当给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这种加分办法实际就是“降级投档”,各地情况不一样,所以加分多少也不一样。
当前在各民族之间联姻问题上,没有硬性的限制规定,按照《婚姻法》只要年满法定年龄,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就能领证结婚。所以各民族之间互相联姻的现象普片。散居在汉区中的满人(金人),与汉人联姻早已不是稀奇,这也验证了“久分必合,久合必分”,这一发展规律,进一步阐明了这一道理。
沧海桑田变化多,仇恨千古岁月磨。
民族团结大业统,巍峨中华俏山河。
满族人的先祖勿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