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至善:金子般的老编辑
2006年3月4日,北京阳光灿烂,天安门广场彩旗飘飘,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协会议刚刚开幕,全国人大会议即将开幕,春风悄悄地把春天的气息撒向首都的大街小巷。上午10点,处于振动状态的手机不断地振动,当时,我正以召集人的身份在华润饭店主持全国政协共青团、青年联合会界别组的讨论,不便接听。直到我把主持人要做的事做好,才打开手机。一看短信,心里咯噔一下,连忙走出会场。短信是我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图书中心总编室主任韩苏华发来的,告诉我住在北京医院已经一年多的叶至善老先生情况很不好,大夫让立即通知单位领导。韩苏华是我们总社指定的叶老的“联络员”。我连忙与小韩通电话,她的声音已经带哭腔了:叶老危急!我安排小韩马上通知中共中央统战部、民进中央和团中央的有关领导,并安排总社领导马上赶去北京医院。11点半左右,韩苏华哭着给我打电话:叶至善老先生于11点16分离开了我们!我半天说不出话来。
叶老走了,但叶老这个老编辑和蔼可亲的智者形象,却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
不主张给小孩出打打杀杀的武打书
第一次见叶老,是1993年的秋天。当时,我从甘肃电视台台长任上调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任社长不久,在总编辑黄伯诚陪同下,中少社的新社长登门拜访中少社的第一任社长、总编辑。叶老家是个四合院,在东四8条,离地处东四12条的中少社不远,我们是步行前往的。四合院古色古香,是北京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石榴树挂满了红红的果子,很安静,也很祥和。叶老在正房的客厅里接待我们。客厅里挂着一幅叶圣陶先生的油画像,白胡子、白眉毛,画法精细,形象逼真。家具全是旧式的,沙发也很陈旧,一屁股坐下去,站起来不容易。最有特色的是叶老的书房兼卧室,一张旧写字台,一张大床,桌上床上堆的全是书。叶老是全国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家、科普作家,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第六、七、八、九届常委,第六、七届副秘书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老政协”,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中央副主席。原以为与叶老交谈是要“仰视”的,但一接触,立即成为“一家人”。叶老乡音不改,一口江苏话,他原以为我从大西北调到北京,是西北人,听不懂他的话,一句一句讲得很慢,得知我是浙江人后,讲话就彻底放开了。叶老是一个慈眉善目的长者,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在第一次接触交谈中,叶老讲得最多的是少儿出版社是为少年儿童出书的,编书出书一定要认真,绝对不能误人子弟,书里搞错一个字或搞错一个答案,就有可能误导读者一辈子,给孩子写的每个字,分量都很重,要拿到秤上去称一称。当我提起我到中少社以后,不止一人提到“叶老不主张中少社出武打类图书”,并好奇地追问其原因时,叶老笑笑说,小孩子是一张白纸,小孩子需要学好的,中少社是国家级出版社,不要教小孩从小就打打杀杀嘛!叶老还指着挂在墙上的叶圣陶画像说:“我父亲就不主张给小孩出武打书。”
编一本《我是编辑》庆祝八十大寿
叶至善先生1918年4月24日出生于江苏苏州,从小受父亲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特别是少年儿童出版工作,毕生以“我是编辑”为荣。1998年,叶老八十华诞,为了感谢叶至善先生对我国少年儿童出版事业的巨大贡献,祝贺叶老半个多世纪的编辑业绩,中少社郑重决定为叶老祝寿,并建议叶老编一本书,交由中少社出版。叶老婉言谢绝了举办祝寿仪式,但同意出本集子。他花了一个半月,赶编了《我是编辑》一书。这本书编收了叶老20多年的100篇文章,计30万字,以写作和发表的时间为序,翔实地记述了一位老编辑以“认真、勤奋、诚恳、谦虚、好学、多思”为座右铭,终身献身编辑工作的不懈努力,是编辑的楷模,是编辑的榜样。叶老还专门附了自己写的最喜爱的一首《蝶恋花》:“乐在其中无处躲。订史删诗,元是圣人做。神见添毫添足叵,点睛龙起点腮破。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怎解眉间锁。句酌字斟还未妥,案头积稿又成垛。”当我问起为何以“我是编辑”为书名时,叶老说:“我这辈子,其他都是虚的,编辑是实的。”叶老的编辑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我。叶老以一颗金子般的心从事编辑工作,先后参与和领导编辑出版了大型丛书《儿童自然科学丛书》、《中国历史故事集》、《少年百科丛书》等,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少儿科普杂志《我们爱科学》,责编了《宝船》、《小布头奇遇记》等优秀儿童文学集,并创作了《失踪的哥哥》、《诗人的心》、《竖鸡蛋和别的故事》、《未必佳集》等文集。叶老的八十大寿庆典,除了大家知道叶老每天爱喝点儿绍兴黄酒,请到咸亨酒店喝了一次酒外,是以《我是编辑》的首发式来替代的。
怀抱“中国韬奋出版荣誉奖”奖牌照了个相
叶至善先生为我国出版业和科普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出版界和科普界享有很高声望。1991年,叶至善先生荣获首批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荣获中国福利会颁发的“梓树奖”。1996年,荣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首届“伯乐奖”。2004年,荣获“中国韬奋出版荣誉奖”。在中国版协颁发“中国韬奋出版荣誉奖”时,原来准备由我陪着叶老去领奖,但到叶老家去请时,发现叶老因身体太弱实在无法到会场去了。叶老在入住北京医院前,从来没有停过手中的笔,他责编了25卷本的《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个浩瀚的丛书工程耗去了叶老巨大的精力。叶老又出版了两部回忆父亲的著作,一是《父亲的希望》,一是《父亲长长的一生》。我在中国版协的颁奖大会上领来“中国韬奋出版荣誉奖”奖牌和鲜花后,马上和中少总社社委会办公室主任马卫东一起送到叶老家。当时在非典期间蓄起长长白须的叶老,虽然起身站立非常困难,但依然由保姆蹲下身来在背后支撑着照了一个怀抱“中国韬奋出版荣誉奖”奖牌和鲜花的相。这张相据说是叶老人生的最后一张相。
毫无疑问,叶至善先生以金子般的老编辑形象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共和国的国宝。现在叶至善先生走了,但这个生前奋斗了88个春秋的金子般的老编辑的光辉形象将永远留在中国出版业的永恒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