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怀念
发布时间:2013-04-02 13:48:32
发布人:
dashi
永恒的怀念——怀念胡庆昌大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周笋
今年是胡庆昌大师诞辰95周年,转眼间胡总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了。我一直有个心结,希望能有机会表达一下对大师的怀念之情。
胡总毕生敬业,是我们结构专业的一代宗师,培育了一批一批、不计其数的结构弟子,为我们院在结构设计专业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胡总的品格不仅院内人人尽知,而且大师的弟子遍及我们行业的各个角落,每每碰见院外的结构设计、研究人员甚至是高校师生,提到胡总时,大家都是赞不绝口,从学术水平到人格魅力充满仰慕和钦佩之情,胡总为我们专业乃至我们行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我与胡总的有幸相识源于绵阳九洲体育馆。2003年我们进行九洲体育馆的设计,这是当年我院吴观张总建筑师团队中标的项目,为2005年第十三届世界拳击锦标赛筹建的主场馆。2003年,正赶上我院如火如荼进行奥运场馆及配套工程的紧张设计。九洲体育馆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与奥运工程相比,规模很小,但因为是外地项目,所以按院里的质量管理规定确定为院级项目,院级项目都要经过院纪委会讨论,由技委会通过后确定结构方案。非常有幸的是,讨论绵阳九洲体育馆结构方案时,胡庆昌、程懋堃、柯长华、齐五辉四代院总到会讨论、审查,各位老总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时胡总虽然已是85岁高龄了,但是他老人家依然坚持来院工作,参加院里主要工程的结构方案把关。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会后过了几天胡总还主动找了我和朱忠义博士,因为通过会议讨论,胡总感觉我们的工程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拱的跨度大、中间支座少,设计还是有不小的难度和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会后他找了一些设计资料给我们参考,其中包括当时刚刚竣工投入使用的日本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主体育场仙台利府综合体育场的资料,告诫我们大跨拱结构一定要解决好大拱支座之间的巨大推力问题。大跨拱结构解决推力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柱脚之间设置预应力拉杆,预先张拉,平衡掉巨大推力。我们招标的图纸就是按照胡总建议的这个思路,采用了最直接也最稳妥的预应力拉杆方案。后来,因为建筑物东侧需设置地下室,这样若设置预应力混凝土拉杆会给建筑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从设计到完工仅两年的时间,施工工期很紧,预应力混凝土拉杆贯穿场地,会严重影响场地土回填,影响施工进度。因此我们只好放弃预应力拉杆方案。这样,我和朱博士又去找了胡总,汇报了困难和情况。胡总提醒和告诫我们:因为我们的拱架结构支座非常少,因此要千万注意地震时的支座变形对结构的不利影响。拱架结构支座非常少的结构,地震时支座随地基的变形有可能导致上部屋盖结构完全崩溃。原来我们采用的预应力拉杆不仅在静力状态下可以平衡拱脚推力,在地震时尤为重要。地震时预应力拉杆可约束支座的变形,使结构处于自平衡状态,即使地震时两侧地基有变形,结构也能处于安全状态。
胡总的提醒真是太重要和及时了,本来绵阳地区设防烈度是6度,这多多少少让我的神经很放松。毕业工作以后大多做的都是北京的工程,8度设防,抗震问题不可忽视,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抗震,好不容易赶了个6度区的结构,心里想这下可以放松一下了。胡总的提醒让我惊醒,从此我们心里重新把抗震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朱博士按胡总的建议考虑了支座变形对上部屋盖的影响,我在齐五辉院总的带领下设计基础支座时对关键构件进行了多方面的验算和校核,确保万无一失。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当我从甲方那儿得知我们的场馆安然无恙时,心里真是无比感激胡总。作为全国著名的抗震专家,他老人家再次高瞻远瞩地提醒了我们,使我们意识到作为结构工程师不管设防烈度是6度还是8度,首要的任务都是抗震。数十年来,我国很多6度地震区都发生了较大的地震,甚至特大地震,例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唐山地震达到了10~11度,汶川地震中很多地区也都大大超过了6度,因此,对于6度区的建筑不能忽视抗震问题。
5月13日,重灾区北川的灾民被安置在了九九洲体育馆中。我打电话向胡总汇报了工程情况,同时向他老人家表达了感激。胡总平静地告诉我他已经知道了,同时推荐我们参加即将在他老人家母校天津大学召开的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把设计经验和成果向全国同行介绍和推广。《绵阳九洲体育馆结构设计》被评为此次研讨会的优秀论文,受到了业内的好评。
虽然因各种原因,国家没有公布汶川地震中各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但从我们掌握的各种资料查证,我们的场馆经受了7度半的地震考验,原设防只有6度,因此应该说九九洲体育馆是做到了大震不倒。在汶川大地震及多次余震中,体育馆主体混凝土结构和屋顶大跨度空间结构均完好,成为此次地震最重要的受灾群众安置中心,最多时安置近四万人,我们的场馆在这次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作用。全国各大主流媒体均对九洲体育馆进行了报道,新华社官方网站新华网在6月29日最后1400余名受灾群众撤离体育馆、返回家园,九洲体育馆完成其临时安置点的历史使命时刊发了:“新华视点:别了,九洲体育馆!---一个抗震救灾标本的真实记录”,其中写到:“大地震突袭四川,这里一度充当了传说中的“诺亚方舟””。
九洲体育馆的抗震救灾体现了我院一贯坚持的“建筑服务社会”理念。细细回顾当初设计时的各个环节,四代院总为此工程把关,因此可以说九洲体育馆的大震不倒是我院多年结构专业技术积淀的结果。胡老总对本工程认真辅导和把关,把自己的抗震理念传递给我们,使我们有了这次把技术、把知识报效国家、报效社会的机会。
胡总一生严谨治学,是我们的榜样。胡总去世后,我曾向程懋堃总工提起胡总对九洲体育馆的指导以及我们对胡总的感激。程总给我说了一件事,更让我加深了对胡总的敬佩。前些年,在北京开过一次世界地震大会,胡总、程总都去参会。午间休息时程总出来经过走廊,发现胡总一个人在走廊看两侧镜框中的会议技术资料,边看边做笔记记录。程总说当时走廊里空荡荡,大家都在午休,他很受感动…
胡总病重时,我和我的同学郑煇去协和医院看他。郑煇和胡总同住一个小区,胡总还认得她,但他已是不能认得我了。他老人家曾给过我们那么多的指导和帮助,但我想我正是他指导过的千千万万弟子中的普通一员吧,他已不记得曾经给过多少人全心无私的帮助和指导…
今年是胡总诞辰95周年,也是汶川地震5周年纪念,谨将此文献给胡总,表达我们永恒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