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评价
1935年,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和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毅然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与上海市三千余名学生到南京请愿,并重新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加入了抗日青年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新四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苏中敌后地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剿、反清乡”斗争和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他临危受命,组建华中九分区,参加了著名的黄桥决战和“苏中七战七捷”战役,以及埋葬蒋家王朝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率部队先行入闽,参加了福州战役,为加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全线崩溃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梁灵光同志在担任厦门市及福建省领导期间,为厦门市的恢复生产以及福建工业、交通建设和全省经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是福建地方工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对福建地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革”后,任国家轻工业部部长,负责轻工业部的重组工作,他积极推进拨乱反正,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探索新的生产流通体制,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大力发展轻工业。
到广东工作后,他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主持广州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调整国民经济,减少流通环节,放开市场,改革外贸体制,狠抓市政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在广州市的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任广东省省长期间,主管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办工作,充分运用中央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率先提出“大、中、小”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构想,并积极推动“小”珠江三角洲的建立。他充分发挥广东的人文地缘优势,积极落实侨务政策,推动广东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率先在全国进行物价体制改革,狠抓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为探索广东先行一步和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他关心华侨工作,多次出访美、日、东南亚、欧洲及南美各国,与当地华侨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侨务工作的开展。
梁灵光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仍以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之心,关注党和国家的事业,关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心广东省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坚决拥护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始终坚定不移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他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他热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下一代的成长,任福建泉州黎明大学董事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会长,为宣传和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弘扬铁军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梁灵光同志在大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他坚持实事求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他识大体,顾大局,勇挑重担,不畏艰险,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他高风亮节,坚持原则,光明磊落,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心系群众,无私无畏,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爱戴,在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中享有较高的威望。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