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化工厂11.22特大爆炸遇难者梁菊均
11月22日,从凌晨3时输油管线泄漏到10时30分左右发生爆燃事故,这7个多小时内到底发生了什么?爆燃是如何触发的?
在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表示,爆燃的初步成因是原油管道漏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起火。
而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首席顾问赵志明则表示,此次管道内原油泄漏至市政管道,说明两者间交叉或挨得比较近,这在设计上是一个缺陷。油气管道极具危险性,管道设计、建设时,应尽量避免与建筑物和民用管道等市政设施相邻。
拥挤的管线
离居民楼最近不足5米
据悉,发生事故的东黄复线管道动工于1985年,1986年投入使用。
昨天,一位在事故现场指挥的中石化管道工程师称,当年修建东黄复线时周围还是一片荒芜的盐碱地,周边500米内既没有化工厂也没有学校,市政管网亦未铺设。
这位工程师说,在化工厂和市政管网建设之前,中石化曾经提过建议认为这样存在安全隐患,但均未被有关部门采纳。
国务院专家组昨天仍在事故现场做调查,事故原因尚待官方发布。不过上述工程师告诉记者,此次污油进入的市政管网实际上只是一个地下开放式的排污沟,这个排污沟通向海洋,它并非密封的管道。而在它底下就埋着中石化的石油管道,因为地下是密闭空间,排污沟形成大量沼气,是可燃气体,在石油管道漏油后不仅会污染排污沟并顺势入海,并且与沼气混合后爆炸的概率增大。
这位工程师的说法似乎代表了中石化内部大部分人的共同意见。
在2011年,中石化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半岛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管线所处地区已经变为繁华市区,甚至有的楼房离管线的距离不足5米”。
当时,中石化就准备对包括东黄复线在内的几条面临相同情况的输油管道进行大搬家,该负责人当时表示项目正在进行环评公示。而青岛环保局网站上亦公开发布了此次公示公告。
在2011年9月中石化发出环评公示,称要发起一次彻底解决安全隐患的改造后,2013年4月,中石化再次发出第二次环评。遗憾的是截至事故发生前,项目筹划一年半仍未动工。
为该项目做环评的山东省环保科学研究设计院的相关人士对媒体称,环评通不过项目就无法动工,但至今报告还没有批下来。
就此,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在发布会上也承认,市政管线铺设与原油管线存在一定冲突。“黄岛管线情况非常复杂,至少铺设了11条各类管线。”
他解释称,出事故的原油管道与居民区实际已经超过30米的安全距离,市政管网管道与居民区的距离不受“30米安全距离标准”限制。
青岛市政府表示,经过20多年发展,黄岛油库从没有规划到有规划,各种线路比较拥挤,部分管线有交叉,存在安全隐患。
郭继山表示,中石化在铺设输油管道时与当地政府有过规划,但具体操作是由中石化执行的,可能在铺设中与市政管道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郭继山说,漏油的输油管线埋在地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了解情况。而韩国等国家的输油管道铺设在地上,能看得见,出了问题容易排查,这种设计方式值得参考。
郭继山说,这次事故是一次极为重大的教训,相关部门下一步将对管线进行彻底改造,拿出一个各种管线互相不影响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