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调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8185250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2月23日

情操高尚

发布时间:2011-02-23 09:28:2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慈城人移居美国,到大洋彼岸后不久,把自己珍藏的梅调鼎、钱罕各一楹联赠给美亨佛利尔美术馆。当人们问他为何这样时,这位旅居海外的慈城人称:此乃是梅调鼎的“人品书品,并重遐迩”。三、不谋名利淡泊人生
  梅调鼎在世时,虽拒达官显贵求字,却乐为僧道白丁留墨。据传宁波的阿育王寺修天王殿时,当家和尚曾请他写天王殿三个字。梅调鼎为写这三字,专门住在寺院,又几次跑到天童寺考察开山鼻祖密云和尚的“天王殿”笔法,来回几次才动笔,写好后张贴在壁上,远望觉得不行,就撕了重写,如此往复几十遍,还是觉得不行。最后他索性叫和尚雇工将密云的字描摹下来,照样复制才算了事。据书法家凌近仁撰写的《梅调鼎传记》,宁波天童寺匾额对联、阿育王寺的石柱楹联,以及为一般人家书写对联、条屏、堂幅、扇面及壶铭等,这些都是精心杰作。若要请梅调鼎写字,最好多备纸帧,因他一挥百挥,必待自己满意方肯交件,因为如此,阿育王寺山门的“八吉祥地”四字,梅调鼎写了三年多,等寺院派和尚来催时,他才完成。
  梅调鼎于书法如此,于诗文也是如此。他与文友书信来往,时常评议自己的文章:“诗究不出三家村气习,切勿示外,恐被讥笑。总被书卷不足,学问欠深,幸而四无墙壁,独出心裁。笔致虽云流逸,而词采到底淡薄。”其实梅调鼎治学如何,诗文如何,他的朋友们早就心知肚明。当年被称“慈溪四才子”的冯君木说:“读书精审绝伦,凡六经中之奇词奥句,诘屈不可通者,经先生曼声讽诵,复怡然理顺。”
  其实梅调鼎的谦谦君子之风度也颇得人缘,尤其是文友之间。梅氏的独养囡,其婚姻也由好友王瑶尊牵线。他给王瑶尊信云:“前日驾舍,云及敝舍与应宅结姻事,弟随知子妇均以为可。第应宅门户阔大,究有事业之家,敝宅无负郭之田……妙女行止尚有规额,而相貌不见大佳。又将来嫁资一定淡薄,恐不称应宅所望,缘此不敢造次。惟祈茂生斟而酌之可也。”据梅氏后裔回忆:梅调鼎有一儿一女,其女绿仙相貌尚可。作为父亲的他坦言女儿相貌不见大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自揭其短,正是梅调鼎性格。据传梅绿仙是嫁到慈溪县东南乡(今洪塘)洪益三做填房。洪益三是当代书法家洪丕谟的祖父,一直在沪营生。梅调鼎对女婿颇为得意,曾书“随分且为今日事,得闲还读古人书”对联勉励,联上还注了“益三贤婿为客沪上廿余年,人皆谓其忠信谨厚”赞语。晚年的梅调鼎常在慈城大丰号闲聊,一次,大丰朋友对他说:“益三差人来慈城问卜。”一听此言,急得他团团转,不知女婿家发生什么不测之事,又为何瞒着他。想到若有心境不定才起课算命的乡俗,更是惶惶不安,欲雇轿前去探望。不巧,轿行的轿子都已雇出,梅调鼎急中生智,去课命馆问清缘由。后知大事无妨,一颗心才稍稍落地,但到底难以安心,又用大红纸书信一封。红纸是想图个吉利,速差人送去,同时务要其婿回信答复。
  洪家是大家望族,家境相对富裕。梅调鼎对女婿家关怀备至,但他几乎不要女婿的接济。梅家全靠他在宁波、上海等地替人做账房的收入养家糊口,生活清贫。其清贫程度,我们从他的诗书一一读知:“朱柿饱绽爽梨脆,香橙黄熟甘橘红。欣然欲买复中止,探怀一笑无青铜。”也许如此,到梅家求字的乡邻趁他作书时,偷偷往书篮塞几枚铜钿,但若被察觉,钱即退回……梅调鼎口味嗜甜,求书者若带上糕团之类的甜食,静静等候,定能得到他的佳作。上述两事可见梅调鼎的“古怪”脾气。
  然而梅调鼎的“古怪”并不因贫寒而沮丧,相反却把贫寒当作“财富”来享用,“苍苍数竿竹,桃李生其傍。桃李一时艳,春日吐芬芳。竹历岁寒苦,颜色不改常,荣华世所慕,淡薄谁肯尝。苍苍数竿竹,只可自苍苍。”这是梅调鼎的晚年诗,也是他梅骨竹心的一生的最好诠释。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