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燃烧一生的星辰回归了宇宙,留下满地陨石微光与人间无尽的追思。2025年6月25日,我国著名陨石科学家、北京天文馆天体化学陨石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张宝林先生因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6岁。这位被尊为“中国陨石亨特”的学者,用毕生脚步丈量天际坠落的奥秘,用赤诚之心点燃了公众对星空的向往。2009年9月,山东临沂举办“首届中国陨石文化交流会暨陨石科普展”,张宝林作为核心组织者踏上这片后来被誉为“中国陨石文化之乡”的土地。在临沂展览现场,他面对国内最大规模陨石科普展的人群,手持麦克风讲解陨石特征,身后陈列着来自全球的珍贵陨石标本。当他挥毫题写“莒南陨石文化之乡”时,正是对这片土地陨石文化基因的深刻洞察。莒南县作为中国陨石文化发源地,孕育了徐淑涛等中国陨石文化奠基人和倡导者,而张宝林以科学权威身份为其赋能,将地方实践推向了国家舞台。他代表中国科协赴澳门举办陨石展览,将中国陨石故事传播至国际,其收藏涵盖建国以来历次重大陨石雨标本及全球七十余种陨石类型,成为连接科研与公众的星际信使。图一:张宝林先生认为:一次疑似火流星事件,只有找到了陨石碎片才能最终确定是陨石!
“哪里有陨石坠落,哪里就有张宝林的身影”——这是陨石圈对他最朴实的评价。作为北京天文馆陨石实验室高级工程师,他总在陨石目击事件后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晚年的他更深入民间陨石群体,与徐淑涛等中国陨石文化奠基人和倡导者密切合作。2010年临沂陨石科普展上,他与数百名陨石爱好者并肩而立,灰白头发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脸上却洋溢着与年轻人同样的热忱。这位“中国陨石第一人”始终坚信:陨石不该锁在实验室,而应成为大众触摸宇宙的桥梁。图二:图片第一幅为2009年在山东临沂首届全国陨石科普展上为陨石爱好者进行科普讲解。图片第七张为张宝林先生与山东临沂首届陨石科普展组委会集体合影。当官方科研机构因鉴定压力关闭对外通道时,张宝林做出了一个震动学界的决定:以个人名义为民间藏家出具陨石鉴定证书。他手持放大镜俯身观察石块的侧影,出现在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专题片《我为陨石疯狂》中,也定格在无数陨石爱好者的记忆里。凭借数十年积累的陨石辨伪经验,他发表《陨石鉴赏图鉴》《陨石辨伪图鉴》等专著,将深奥的陨石学转化为可操作的鉴别方法。“德艺双馨”是收藏界对他的共同评价——当藏家捧着可疑的“陨石”上门,他从不敷衍了事,而是用科学数据说话,即便结论令人失望,也耐心解释成因。图三:张宝林先生与台湾著名陨石收藏家雷克斯先生一起展示陨石鉴定证书。
张宝林始终强调中国陨石文化的集体智慧。他对莒南陨石文化奠基人徐淑涛的评价,彰显了一位科学家的胸怀:“徐淑涛先生对中国陨石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没有他的努力推动,就没有中国陨石文化的今天!”这不仅是同行认可,更是对民间科学力量的郑重致敬。当某些机构贬低民间陨石发现时,他公开质疑:“为什么一个小县城不能诞生陨石文化带头人?”他推动科研力量与民间实践融合,支持徐淑涛团队制定《中国陨石检验检测国家标准》,终结了国内陨石鉴定无标准的混乱历史。在陨石自然疗法、陨石文化产业化等创新领域,也能看到他鼓励探索的身影。从北京天文馆实验室的显微镜到临沂展览厅的人潮,从铁陨石锻造的宝剑到藏家手中温热的鉴定证书,张宝林用76年人生书写了一部中国陨石文化启蒙史。他离去的消息传出后,徐淑涛在莒南陨石文化中心点燃一盏星灯,各地陨石爱好者自发在坠落陨石地标前摆放鲜花与陨铁碎片——这是“陨石猎人”群体最崇高的告别礼。仰望星空时,那些划过天际的光痕,从此多了一缕属于中国陨石文化拓荒者的光芒。张宝林先生,愿您在星辰故乡获得永恒宁静。尊敬的宝林大哥安息吧,祝您在浩瀚的天堂中依然保持对宇宙和陨石的敬畏之心,天人合一,庇佑华夏陨石收藏家和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