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邹序庄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70825417
本馆由[ 牛气冲天 ]创建于2021年01月22日

百岁老人邹序庄去世,用一生书写爱情传奇,晚年坚持做公益

发布时间:2021-01-22 22:15:09      发布人: 牛气冲天

1月18日早上6点,百岁老人邹序庄去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她曾创造许多传奇——

她的爱情催人泪下。一个“富家千金”选择嫁给一个“穷雅书生”,虽阴差阳错分隔两岸,却依然用一生的期盼与坚守,演绎了爱情的坚贞不渝。

她对事业兢兢业业,坚定不移地投身教育,用近30年的人生带无数学子书写精彩人生。

她把对丈夫、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与热爱化作善行,捐款20余万元,默默帮助残疾人、特困户等。

2016年,邹序庄被评为“娄底最美母亲”。如今她走了,但她的故事依旧会流传下去。

相爱:“忠贞不渝,至死不弃”

故事开始于兵荒马乱的年代。

1937年,16岁的邹序庄(当时的名字还是邹庄仪)结识了大外祖父的学生杨理洲。这个年轻人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像从画里走出来的男人”,邹序庄对他一见钟情。但两人的家庭条件差距悬殊,这段感情并不被大家看好。

邹序庄出生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的一个名门望族,家里拥有田地40亩,雇佣长工数10人。其父曾就读于黄埔军校,毕业后投身北伐,战死后被追授团长军衔。从小家境优渥的邹序庄,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千金”。而彼时的杨理洲只是一个普通小学老师,薪水微薄,家境贫寒。但两人还是陷入爱河,并决定结为夫妻。

邹序庄出嫁时嫁妆极其丰厚,有乡亲惊讶道:“这是一个官家小姐硬要往穷窝里钻,念的到底是哪门子经?”对于生活条件上的巨大变化和旁人的议论,她一点也不在乎,反而对乡亲们耐心解释:“我爱的是理洲的人品好,思想进步!”

结婚时,邹序庄和杨理洲携手许下誓言:“忠贞不渝,至死不弃”。

婚后,两人同甘共苦、相敬如宾。白天,杨理洲去学校教书,邹序庄就在家操持家务。傍晚,她在家门口等待丈夫归家,风雨无阻。邹序庄曾在《爱是一生的思念》一文中回忆道:“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我觉得幸福、满足。”

无忧无虑的恩爱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而去。由于日子过得愈加清贫,加上杨理洲常常受到一些村民的排挤,于是他决定另谋出路。1945年,他经邹序庄叔叔的介绍,前去芷江谋生。

哪成想,杨理洲离开的一个月后当地便遭日寇来犯,邹序庄只得怀着身孕,带着家中孩子和老人上山避难。杨理洲听闻日寇进犯的消息后,竟步行了三天三夜,冒险只身从芷江赶了回来。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中,夫妻二人仍挂念着彼此。

年轻

邹序庄和丈夫年轻时的唯一一张合影。图自娄底广播电视报

别离:“我不会忘记他!”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理洲想到南京谋职:“我这次一定会赚更多的钱,只要赚足了建房的钱,就立刻回家。”夫妻俩虽依依不舍,但此时的他们坚信,分开是为了更好的重逢。然而没人知道,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到达南京一个月后,杨理洲在南京国民党教育部谋得一份文职。正当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时,内战爆发。1948年底,杨理洲被迫和国民党一起撤往台湾。他走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由于当时两岸关系一度陷入冰点,书信就此断了,这对分居两岸的夫妻之间也断了联系。从此“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只余邹序庄思念丈夫之心日益浓烈。

之后的许多年里,邹序庄在生活和心理上经历着双重考验。但她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一肩担起了照顾全家老小的责任,1951年由新化县文教局领导推荐,在杨理洲当初教书的小学当了一名教师。

为了纪念远行的丈夫,邹序庄曾将名字改为“邹继洲”。这个名字既代表了她要延续丈夫教育事业的决心,又是“记洲”的谐音,邹序庄说:“我不会忘记他,也代表着我的真心。”

但这给邹序庄带来了一些风险,周围的人指责她“不该炫耀在台湾的丈夫”,还要求她登报与杨理洲脱离关系。虽然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煎熬,但为了不耽误教育事业,她只得把名字改成了邹序庄。

“我们虽然分别七年了,但一切的一切我不能负义,内心依旧爱着他,就是为了儿女,自己一家人的生存,不得不划清界限,应付教学,站稳立场,才不会在整顿教师队伍中被撵出去。”在邹序庄所著的《新断肠集》中如是记录了这段心路历程。

自此,邹序庄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教学事业中,甚至因为工作,都不能常常和儿女见面。对她来说,白天与学生为伴,日子倒还好过,一到晚上,心里就空落落的,“正是因为心中有对理洲的爱,才有了生活的勇气与毅力”。

对教育的热情与对丈夫的思念,支撑着邹序庄度过每一个艰难困苦的时刻。他在教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投身于教育事业将近30年,于1980年退休。

全家福

图自今日女报/凤网

善行:将善良与大爱传递下去

意料之外,1975年,邹序庄竟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杨理洲的信。

信中,杨理洲说他已官至空军中校,虽然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却始终没有再娶。这对阔别20多年的夫妻,依然坚守着结婚时对彼此许下的承诺。

但好景不长,就在他们恢复书信往来的第三年,期盼团圆之时,杨理洲因肝癌客死他乡。在杨理洲生前,这对夫妻终究未能团聚。

1990年,邹序庄通过在台多位亲友的帮助,终于将丈夫的骨灰接回家。那天,她抱着丈夫的骨灰一夜无眠。当她从丈夫生前的日记中看到“目前国际形势已有渐变的迹象,即使我可能回不到大陆,但台湾与大陆归于统一是必然的!”的文字时,她又叹息丈夫命苦,等不到这一天。

邹序庄的爱没有因丈夫的去世而枯竭,她开始向更多人传递爱与善。

杨理洲去世前曾立下遗嘱要将全部积蓄留给大陆的妻儿,邹序庄把这笔钱献给了慈善事业。1992年,邹序庄为纪念丈夫,实现他生前的理想,便以他的名义捐出他留下的一笔美金,在两人生活的地方为村民往来便利修建了一座平板桥,名字就叫“思乡桥”。

听说田凼院村有个双目失明、行动不便的病人,和家人挤在一处旧屋里,家里连像样的炊具都没有,吃不饱、穿不暖,邹序庄便亲自为他们买了高压锅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每周都去探望,整整坚持了20年,从未中断。

除此之外,人们从邹序庄的笔记本里还发现,她记录着周围8个村28位残疾人、10个特困户和12位五保老人的名字,而这些都是她帮助的对象。他们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邹序庄都记得一清二楚,倾尽自己的能力来帮助他们。

据不完全统计,邹序庄生前为残疾人、五保户和社会公益事业捐款20余万元,同时还援助20多名特困学生完成了学业。2016年,她获得“娄底最美母亲”的称号。

奖杯

2016年,邹序庄获得“娄底最美母亲”的称号。

百岁之际,邹序庄离我们而去,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他人的无私奉献还将一直感动着人们……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