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自缢
巍巍天子,原本应该是高高在上、权倾天下的。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从登基之日起,却没有一天好受过。崇祯二年,天灾人祸下的陕西爆发农民起义,这使崇祯帝如坐针毡,食不下咽,没有一天不在想着如何“剿匪”。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剿匪”,由闯王李自成率领的一支农民义军却势如破竹。到了1644年,李自成更是亲率大军,渡黄河,下太原,兵分两路,有如黄河奔流之势直抵京师城下。
1644年4月23日(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义军在隆隆的炮声中围攻北京城。傍晚时分,守城总管、宦官曹化淳打开彰仪门(今广安门)投降,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外城。太监王廉急告皇帝,崇祯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化装成平民,逃出紫禁城。又逼周皇后自缢,手刃袁妃(未死)、长平公主(未死)、昭仁公主。[1]
三月十九日拂晓,天色将明,宫外火光映天。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痛哭:“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走投无路的崇祯在景山万寿亭自缢,遂崩,时年33岁。崇祯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殉葬。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凉德藐躬(也有一说薄德匪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三月二十一日崇祯遗体被发现,大顺军将崇祯帝后的尸体用门板移出宫禁,陈尸于东华门外示众。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奉李自成命令将崇祯与皇后草草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入关后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