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残夜遇晓光--韩振纪
韩振纪(1905—1975),河北高邑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大学大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战 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副团长,八路军第五纵队参谋长等,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军工部部长、新四军第二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等。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重工业机械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秋风初起,禾稻渐黄。广袤的冀中平原秋收在望。在距高邑县城西约5公里的万城乡东林村,村民们一边忙活着他们的纺织厂、陶瓷厂和化工厂的营生,一边加紧修筑一条通往县城的水泥路。40岁出头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新杰告诉记者,当年年仅15岁的韩振纪就是从这里出发去保定的。他先在工业学校学习机械,后考入保定军官讲武堂学习军事,随即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宁都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万里长征、北上抗日、解放东北等一系列大的战争、战役,成为共和国的一位开国中将,也是东林村世世代代的骄傲。
村中至今保存着一间不知建于何年何月的旧庙,殿外荒草侵阶,殿身墙皮剥落。“当年我们都在这里上学,韩振纪也是在这里完成初小后去县城上高小的。”一位年长的村民对记者说。
韩振纪命运的转折是从1928年开始的。这一年,他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任上尉参谋。在二十六路军奉蒋介石之命进驻江西期间,韩振纪在共产党员、总参谋长赵博生的身边工作,接受了革命教育,"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而有了参加革命的准备"(自传)。1931年12月14日,在赵博生直接领导下,韩振纪与他所在的第二十六路军17000余名官兵发动"宁都起义",携带两万多件武器,加入了工农红军的队伍。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韩振纪任中央红军干部团作战科长,同年冬,任干部团参谋长(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他所在的干部团,清一色共产党员、营连干部,有着最强的战斗力,在长征中担任先头部队,韩振纪所带领的部队又是干部团的前卫,担任着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艰巨任务。"后来,整理韩振纪长征中事迹的作者这样写道。
长征中,韩振纪参加了强渡金沙江、攻占腊子口和娄山关战斗,和红军官兵们一起在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的过程中,斩关夺隘,勇往直前。行进在一望无边的草地中,随时随地可能身陷泥沼,连同饥饿、寒冷、疾病、蒋军、土匪,红军在多重困扰中艰难行军。疟疾,这一草地普遍流行的传染病威胁着官兵,也削弱着红军的战斗力。韩振纪未能幸免。行军途中,他感到身体忽冷忽热,冷时如卧冰窖,寒冷难忍;热时如处蒸锅,持续发烧,终于坚持不住,昏倒在行军途中。干部团团长陈赓见状,坚定地说:"干部团需要韩振纪,要不惜一切把他带出草地。"他命令战士们解下自己的绑腿带子,缚住韩振纪的身体,互相轮换着,硬是把他拖出了草地。
1935年9月17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攻克天险腊子口,先头部队在交接防务过程中,误以为敌军被歼灭,于是放松警惕,以致兵力出现空当。此时,残余敌军趁机反扑上来。如果敌人得手,重新占领腊子口,红军主力将被断为两截,形成前后不能衔接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此时,韩振纪正在带领干部团一个连执行掩护任务,见形势危急,他果断率部队与数倍敌军拼死抢夺,终于阻止敌人的疯狂反扑,为红军后续部队赶上赢得了时间。红军合兵一处,终将敌军击溃,保卫了天险腊子口。
在长征队伍中,既可挥枪御敌又能援笔成文的红军指战员为数并不多,而韩振纪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儒将"中的一位。长征途中风餐露宿,病饿交加,衣不蔽体,虮虱逞凶……这在韩振纪看来,竟然是诗意的栖所,更把它们看作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必然前提。在他所作的一首《洗衣歌》中写道:"一瓢滚汤濯戎装,垢腻未去虫尽亡。旧衫新补补上补,线行虮行行穿行。等闲万里从我度,刹那三冬赖汝防。困苦艰难甘如脂,踏破残夜遇晓光。"生动地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状况的艰苦,同时也洋溢着革命者的乐观主义豪迈情怀。
到达陕北后,韩振纪又回到他在长征前的军事教学岗位。抗日战争爆发,韩振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副团长,率部参加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任三四四旅参谋长,参加新四军黄桥战役;任新四军军直党委委员、军工部部长,创建新四军军工事业;任新四军二师参谋长,参与指挥曹甸战役,高沟、杨口地区反扫荡和五尖山战斗;首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创建东北军事工业,直至196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并主管军械工作,为我军军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东林村,韩振纪的堂弟、52岁的韩耕合说,在韩振纪的影响与感召下,其胞弟韩振铎后来也参加了八路军,投身抗日的战场,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壮烈牺牲。在村民的记忆里,哥俩先后离开村庄,投身革命,都再也没回到过故乡。他们感慨:"哥俩以国为家,以民族利益为重。我们东林村百姓为他们感到骄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