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崇“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对内部主张和平安定,劝阻各族不要互相攻战。冼夫人推崇“以和为贵”的思想,认为“德莫大于和,”表现在同汉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努力做到“协和万邦”。冼夫人出生于世为南越首领的家庭,其家族成员既然要接受官爵、封赏,也就得学习汉语,晓得封建的“礼治”,提倡“齐之以礼”。所以冼夫人很注意修身养性,遇到各族首领互相攻战时,就规劝亲族行善,并用“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伦理道德去教育和感化族人。这充分表现了冼夫人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海纳百川的宽宏胸襟。冼夫人的兄长南凉州刺史冼挺恃着自己兵多势众,常常侵掠旁郡,她多方规谏,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二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下》)。就是说,倚仗自己的势力以武力去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打心眼里服从他,而是出于力量不足的原因。凭着自己的德行使别人归附的,别人是心悦诚服,完全出于自愿,就像孔子门下七十二贤拜服孔子一样。“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夏桀、商纣两个暴君之所以会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修其身而天下平”,想使民众拥护、支持自己,必须注重得民心之道。因此,要求她的兄长要修身养性,解仇息兵,她的兄长在她劝导下,便改恶从善,由此“怨隙止息”、“自是溪洞之间,乐樵苏而不罹锋镝者数十年”,各部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海南俚人一千余洞亦慕名归附。
(3)以民为本,亲民爱民。冼夫人虽贵为百越首领,但她却把自身置于百姓之中,“天下之大任,莫大于恤民”,诚心安抚百姓,坚持有乱必平,又坚持做好抚绥工作,以消除动乱带来的创伤。每遇到一次大的动乱之后,冼夫人都亲自前往慰问,帮助民众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仁寿元年(公元601)因广州“总管赵讷贪暴,肆意掠夺少数民族,致使诸俚僚多有亡叛”,后来隋文帝派人查处了赵讷后,还派冼夫人抚慰俚僚各族。冼夫人以八十高龄之躯,不辞劳苦,亲自拿着诏书,自称使者,巡视十多个州郡,招抚亡叛,所到之处,俚僚各族都欢欣鼓舞,闻风而降,从而稳定了岭南。冼夫人还“请命于朝,置崖州”,解决海南长期被弃置的问题。海南与大陆之间由于受海峡阻隔,中原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未能传入,经济贫困,文化蒙昩,加之动乱频仍,以致长期落后。冼夫人出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带兵平定了海南黎族动乱,后来建置了崖州。并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良的水稻、番薯、芋头、葱、蒜等种苗,扶持黎族发展生产。从而使海南黎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内地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