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法官钟志坚
铁案法官
“法院百分之一的错案,对个案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这是钟志坚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而“铁案意识”也是人们对他一致的评价。
1997年,在当地产生极大影响的深圳机场二期工程建设中侵吞国有资产480余万元大案,起诉到了宝安区人民法院,案件由钟志坚主审。侵吞国有资产的村长和施工人员3人,以及受贿45万元的机场工作人员被起诉。由于案情复杂并涉及到村民利益,检法之间存在一定分歧,法官一不留神就会出错。接案后,钟志坚多次深入到施工现场调查事情原委,对检察院指控的犯罪事实进行逐项核实:机场的土地被征用、村领导侵吞了大部分款项、村民没有得到实惠……当时正值新刑法修改过渡阶段,许多细节还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钟志坚更加注重案件细节的调查。最终,他以8000多字的结案报告,清楚阐述了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证据,并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依法进行定罪量刑,并追回赃款210多万元,给了村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钟志坚共审理过1287件案子,无论案情怎样复杂,案件数量怎样庞大,没有办过一件错案冤案。从1996年到2002年间,钟志坚连续7年在刑事审判庭结案第一、并创造了“四年全院结案第一”的审判纪录。
廉洁铁律
2002年7月的一天,一个案件的律师来到钟志坚的办公室,寒暄几句后,转身锁上门,将一个厚厚的大信封放到钟志坚的办公桌上。钟志坚严肃地看着这个律师,义正辞严地说:“你贿赂的是我的权力,但是你侮辱的是我的人格。你马上给我拿走,否则我就交给纪委。”律师灰溜溜地拿走了信封。
书记员许林锋说,他没有一次出去和当事人或律师吃饭。宝安法院院长郝丽雅说,十几年来,法院从来没有收到过关于他廉洁问题的投诉。有这样一个数据:钟志坚拒收红包70多次。
2004年,钟志坚调任院监察室主任。上任伊始,他就想,光自身廉洁,已远远不够,还要让周围的人都清廉!
宝安区法院是全国闻名的“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55年里,该法院没有一个干部因腐败问题倒下。钟志坚深知,要把这种传统发扬光大,就要用制度来作保证。
2004年12月19日,由钟志坚在病中起草、修订的《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纪检监察工作规则》、《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廉政建设工作制度》获党组通过。
铁面柔情
1994年,钟志坚在审理一起青少年抢劫团伙案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名涉世未深、年仅16岁的少年身上。这个当时混迹于犯罪团伙并在抢劫现场的少年并没有实施抢劫行为,但他性情倔强,对自己参与犯罪团伙的行为毫无认识。
钟志坚认为,法律不仅是一种惩罚,还意味着拯救、教育和再生。如果就这样对这个少年定罪量刑,他可能会对法律产生误解,甚至仇视社会,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那么,这个少年的一生可能就给毁了。
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钟志坚两次到看守所看望这个少年,一遍遍地耐心讲解法律知识,同他谈人生、谈未来。少年最后终于被法官叔叔的苦心所感动,对参加犯罪团伙的违法行为表示了悔改之心。后来,这位16岁少年得到了宽大处理。
在生活中,钟志坚对待他人的一颗纯朴友爱之心,宝安区法院的同事们一直铭记在心。在同事眼里,他是慈爱的兄长,是推心置腹的挚友,是关心帮助他人的好人。每年年底院里评奖评优时,庭长都提名推荐他。但在荣誉面前,他总是推辞:“我做得还不够,把荣誉让给年轻人吧。”
生命强音
“今天坐了一整天没动,写判决,好累……”这是钟志坚晚上回到离法院不足300米的家中后,经常对妻子吴毓珊说的一句话。等妻子把做好的饭端上饭桌时,钟志坚已经在沙发上睡着了。
宝安区的刑事案件一直列全市各区之首,作为刑事审判骨干的钟志坚,5个工作日天天都有开庭。最多的时候,一天进行了13个简易案件庭审。白天开庭或调查取证,晚上便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大量案件卷宗、材料,赶写判决书,双休日加班成了家常便饭。长期的超极限、超负荷工作,使病魔逼近了39岁正值壮年的钟志坚。
2004年7月21日,他去基层调查一个投诉案归来后,连夜搞了一个调查报告。第二天又出差去广州,突然发高烧,随后被送到医院检查。没等结果出来,他就赶回单位安排工作。23日上午,在向院长汇报工作时,突然出现吐血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肝癌晚期!急剧恶化的病情让钟志坚陷入昏迷。但是当他醒来,看到院长郝丽雅守在他的病床前时,第一句话竟是:“法院案子太多,我还有案子没办完……”
经过两次肝脏移植手术,2004年11月11日,在宝安法院55周年院庆上,钟志坚回来了。同事们都高兴地站起来,热烈地鼓掌,热泪禁不住地流下来。
钟志坚声音哽咽,但语气坚定:“我的生命是有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全部奉献给党和人民!”
钟志坚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审判台,重执法槌,一次次敲响正义与公平。
2004年底,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钟志坚一等功奖章。
然而,可恶的病魔最终没有放过钟志坚。2005年1月2日,钟志坚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人们。在他身后留下的,不仅是“四年全院结案第一”、一等功奖章、审案1287宗无一错案的纪录,还有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廉政报道网 本报记者 庞彩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