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铁瑛
我的爸爸铁瑛
记者 王雷
1978年年底至1983年2月,是铁瑛幸福而忙碌的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大计已定,新生事物扑面而来,被叶帅称为“好班长”的铁瑛,带领省委一班人拼力抓经济。
1983年春节,邓小平来杭州视察,听铁瑛汇报说浙江2000年能翻两番半或三番后,高兴得端起绍兴加饭酒,一饮而尽。
去世前说:我去看看《非诚勿扰》
口述人:铁景沪
爸爸长期在军队任职,又经历过文革,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而来,有人或许会问,铁瑛能适应吗?
在我眼里,爸爸是个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的人。记得去世前不久,我告诉他,冯小刚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上映了,里面的对话很幽默。爸爸听了,用他那河南口音,慢慢说,“好——那我去看看”。
今年春节,省委举办老干部电影专场,他果然去看了,回来跟我说,“这部片子不错”。
爸爸的思想一点都不保守。90多岁的人了,有时还坐在电脑前,让我们帮他开机,帮他打开网站,他说要看看新闻。
注:铁瑛主政浙江时期,浙江创下多个“全国第一”:
1980年12月,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诞生在温州。
1982年12月,中国第一个私营经济试验区诞生在温州。
1983年1月,台州诞生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
为“八大王”平反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口述人:铁和平
爸爸当省委书记的那几年,面临最大的争议是“温州模式”。一直到1998年,中央一位老同志来杭州,见了爸爸第一句话还问:“铁瑛同志,你说温州到底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爸爸听了只是笑笑,没说话。我当时在场,就接上一句:“伯伯,不管是什么,对老百姓有利就好。”算是给他俩打了个圆场。
爸爸常说,站在他这个位置上,很多事情心里有数,但不要轻易表态。
当时,袁芳烈叔叔(注:时任温州市委书记)遇到了很大压力,找到爸爸。爸爸跟他说,“你大胆地干,不要怕”,“不要争论,对发展经济有好处的事,就要支持”。
注:铁瑛秘书马寿根谈到为温州“八大王”平反时说,铁书记当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八大王”是温州的8位个体户:“螺丝大王”刘大源、“电器大王”郑元忠(1990年代初,他成了温州大学年纪最大的学生,毕业后创办“庄吉”服装有限公司)、线圈大王”郑祥青、 “五金大王”胡金林、“目录大王”叶建华、““矿灯大王”程步青、“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
1982年1月11日,中央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八大王”或进学习班,或被判刑,或遭全国通缉(很多是以所谓投机倒把的名义)。
后来袁芳烈要为“八大王”平反,铁瑛对他说,“你干了就是了,不需要省里批”。
1984年,联合调查组对“八大王”最后的结论是,“除了一些轻微的偷漏税外,八大王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央精神”。
爸爸说,我会团结人
口述人:铁国强
爸爸在位时,身边有些干部有一种议论,也可以说是批评意见,说爸爸不熟悉经济工作,做事不够果断。
这些议论,爸爸其实都是听到的,不过他心态很平和。他说,我一直在部队,地方工作经验确实不足,中央让我当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恐怕是看上了我会团结人吧。
说实话,能在鱼米之乡浙江为官,是多少干部梦寐以求的事。但我记得爸爸曾说过,正因为浙江是鱼米之乡,要恢复和发展,更需要内行来当省委领导,搞经济工作,外行是无法领导好内行的。
文革结束后,仍担任省委书记的军队干部,全国只剩下爸爸一个。当时,他找到中组部部长胡耀邦,说:“我还是回部队吧!搞地方工作我是外行,最好请有经验的老同志来担任比较合适!”
过了两天,胡耀邦找爸爸:“我们考虑过了,你不能回部队,你在浙江搞得好,能团结常委一班人。”
爸爸服从了中央的决定。
不过,从那时起他心里更有个底了。他后来始终强调,班子一定要团结,大家要团结一致搞经济建设。
1977年11月,叶剑英同志来到杭州,他听了爸爸他们汇报后说:“铁瑛同志,你到地方工作搞得不错,班子团结不容易呀。”
叶帅还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铁瑛同志是位好班长。”
“好班长”——爸爸说,这是给他的最高嘉奖。
注:据铁瑛秘书马寿根回忆,陈云曾对铁瑛说,当领导,就是要学会反复比较,不要一下子做决定,“领导90%的时间用来调查研究,10%的时间做决定。”
铁瑛秘书方文、冯泉林说,铁瑛在省委书记任上,浙江每个县几乎都去了三遍以上。铁瑛下去调研时,经常就一辆车,随身带一秘书一警卫,在一些困难县,他有时晚上就睡在县委书记办公室。
许世友怒喝:“铁瑛,你的枪是吃素的?!”
口述人:铁竹伟
爸爸或许不是那种“足智多谋”“举重若轻”的人,但他有他的特点,就是人特别忠厚,不拉山头,不搞派性。许世友(注: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就是看中了爸爸这点,对他信任有加。
文革初期,爸爸在舟山。那时两派搞武斗,机关枪子弹都落在我家瓦片上,造反派把高音喇叭架到司令部值班室对面,整天喊打倒这个打倒那个。各守备区电话汇报情况,本来线路就不好,现在更要捂上一只耳朵,才能勉强听到一点飘忽不定的声音……
那次,许世友把爸爸叫到无锡单独汇报工作,当爸爸说到造反派胡作非为时,许世友一拍桌子大声喝道:
“司令部怎么能冲击?铁瑛,你的枪是吃素的?!……”
爸爸立即回答:“许司令,我明白!”
其实爸爸了解许世友,许司令是个性情中人,他的意图想法要领会,但并不等于真的回去拔枪就干起来。回到舟山,这些话他根本没有传达,否则真要开起枪来那还得了?
许世友有一次还对爸爸说,别理那些“戴眼镜、夹皮包,打起仗来一团糟”的人——他指的是王洪文和张春桥。
我后来问过爸爸,为什么许世友这么信任你,会在你面前吐真言?爸爸说,其实他和许世友来往并不多,当年许世友下海岛部队视察,爸爸也从来没有陪他打过猎。可能从工作中,许世友看准他为人忠厚,才会比较信任吧。
被小平拉着手 爸爸说有点不好意思
口述人:铁国强
1983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同志来到杭州过春节。他对爸爸他们说,苏州的情况很好,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已经接近800美元的水平。
“你们浙江的经济情况怎么样?收入在全国第几位?”小平问。
爸爸他们回答说,浙江人均达到600美元,名列全国第七。
小平同志听了后说:“北京、上海、天津3个市除外,你们是第四位嘛!”
爸爸在汇报时说,根据发展势头,到2000年翻两番半或三番是可能的。
“噢!你们有信心能翻两番半到三番?”小平同志听了很高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啊!”
那天吃饭时,小平同志心情很好,他端起斟满绍兴加饭酒的酒杯,一饮而尽。
大年初三,爸爸本来约了全家人去灵峰探梅。刚要走,接到电话:小平同志准备出去走走。他一听,便驱车来到刘庄。
那天爸爸回来后,我们忍不住问他,小平同志去哪参观了?爸爸开始守口如瓶,经不住我们几个孩子一再套问,他后来说——
那一天,沿着云栖竹径间的石阶,小平同志拉着他的手,一边聊天,一边散步,走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一次拉着领袖的手,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又不好松手。”爸爸笑着说。
小平同志那天兴致很高,在一个竹笋破土而出的地方,他主动招呼说:来,铁瑛同志,我们合个影!
“咔嚓”一声响,珍贵的瞬间变成了永恒!
注:据媒体公开报道, 1983年2月为期12天的苏杭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杭大地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在返京的列车上,有人问他感受如何,邓小平高兴地说:到处喜气洋洋。
1993年,浙江人均GDP提前七年实现翻两番。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