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雄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35245
本馆由[ nmhm5 ]创建于2010年01月31日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原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卓雄

发布时间:2010-02-23 15:55:15      发布人: nmhm5

    韩景春

    2002年11月2日下午,一列由北往南的列车徐徐驶进京九线上的井冈山(泰和)站。车上走下一位老者,只见他精力充沛,谈笑风生,用浓浓的客家口音说:“家乡变化真大,火车开到家门口,真方便呀!”他就是原国家民政部副部长卓雄同志。

    “我们的好小将”

    卓雄,原名卓才廉,祖籍江西兴国县,1915年5月4日生于泰和县老营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年仅12岁的卓雄就跟着共产党员欧阳邦来到吉安县的东固参加革命,先在红军第九纵队政治部当宣传员,后调入红军独立第四团政治部工作。1928年12月,他参加了攻打兴国县城的战斗,与战友们一道消灭了靖卫团,一举拿下兴国县城,缴获长短枪百余支。在东固,他与战友化装潜入敌人岗楼,突袭敌人的靖卫团部,杀掉靖卫团长。他多次化装进入吉安城,与我地下联络站交通员接头,传递情报。他曾扮作富家子弟将贺怡同志接到东固革命根据地。他还扮装成伙计,护送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同志来到吉安,成功地策动罗炳辉部起义。在吉安的螺子山,他参加了红军九打吉安的战斗。

    当年卓雄不仅聪明、机灵,而且非常勇敢。1930年8月,在湖南浏阳县文家市的战斗中,他带领敢死队,将兄弟部队久攻不下的棺材岭阵地夺下,为军团主力全歼敌五个团创造了条件。在红三军召开的战役总结干部会上,军长黄公略特意把他叫到跟前,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我们的小将,小将!我们的好小将!”自此卓雄成了红三军赫赫有名的人物。后来在攻打袁州团集的战斗中,敌人的子弹贯通他的大腿根部,从臀部穿出,险些要了他的命。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他伤口愈合,又立即重返前线。

    秘密交通的闯将

    1931年,卓雄在邓发、李一氓同志领导的中央保卫局工作,任执行科科长,兼管特务大队。当时正值上海临时中央迁来江西苏区,卓雄等人承担了护送党中央领导人进苏区的任务。那时从上海到江西苏区的秘密交通线有两条:一条是陆路经浙江抵赣;另一条是从上海乘船到香港、汕头,转陆路经潮州、大埔、永定、上杭、长汀,抵达江西苏区。从安全方面考虑,党中央领导人大多是由海上过来。

    护送博古(秦邦宪)、陈云同志进苏区那次,情况非常危险。当卓雄等人接到两位领导到达大埔时,正碰上广东陈济棠的军队围剿我地方游击队,漫山遍野都是敌人。他们赶快找了一个山洞隐藏起来,想等到天黑敌人撒退后再走。谁知天黑后敌人不但未撤退,反而点燃火把在他们附近搜索。卓雄急中生智,带领几名战士爬出山洞,迂回到另外一个山头放枪,引开了敌人,博古、陈云同志才脱离了危险。

    护送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到苏区,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出发前,领导的交待是接一个“洋货”,不许磕碰,要平平安安带回家。当他们从大埔乘船前往潮州途中接上头时,才发现接的“洋货”是一个又高又大黄头发的外国人。此时的李德被扮装成一个外国神父。为避免被人看见,他们晓宿夜行,每夜要走上几十里路。当他们一行走到福建上杭接近苏区时,发现情况异常,敌人好像有了什么警觉:不但封锁线的纵深加宽了许多里,大路小路都设置了岗哨,而且盘查特别严。为了保证李德的安全,卓雄断然决定:舍弃道路,攀越人迹罕至的大山,直插闽西苏区。于是他们在向导的带领下,利用水车舂米房“轰隆隆”的响声,潜过一条小河,钻进了大山。山上无路可走,这可苦了又高又笨的李德。他爬不会爬,走不会走。为不致于弄出响声,出现意外,卓雄命令战士把腿上的绑带解下来,捆在李德的腰上,上山时前面的战士往前拉,后面的战士则往前推,下山时,则后面拽前面扶,这样好不容易帮李德翻过了大山。后来在才溪乡潭良村遇到了前来迎接的福建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谭震林同志,他们才算松了一口气。

    故地重游情绵长

    卓雄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政委、地质部副部长。1969年12月,调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州军区副政委,1978年5月调民政部任副部长,1983年离职休养(享受正部级待遇)。

    卓雄虽年近九十,但身体十分硬朗,讲起话来中气十足。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6点钟左右起床,每天早上、上午、下午都要外出散步一至二小时。早餐除稀饭、面食外,还要吃几片家乡腌制的生姜、霉豆腐。中餐和晚餐也很简单,荤素菜都吃一点,偶尔也喝几口家乡的米酒。他外出时常拿一把鹅毛扇不停地摇,他说这样可以活动手腕。

    解放以后,卓雄曾多次回江西。他怀着对红土地深厚的感情,一次次来到他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参观、访问。

    1999年5月他回江西,先后到了南昌、吉安、兴国、东固、泰和等地。在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望着一张张熟悉的照片,老人心情无比沉重。老人深情地说:“他们都是我的革命领路人啊。”

    在兴国,卓雄很关注埠头“火焰山”的情况。他说:“‘火焰山’方圆百十公里都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几百米外如果有一只老鼠在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夏天,炎炎的烈日下,石头能在几分钟内把鸡蛋烤熟。过去,这里的群众生活很苦啊!”这次他来到“火焰山”,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浓绿。陪同的县领导介绍:“现在‘火焰山’已彻底改变了面貌,并成为林业部绿化样板基地。由于绿化成果显著,明显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老人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好啊,好啊!”

    吉安县的东固,是卓雄最想去的地方。这里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站,是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等革命烈士捐躯的地方,也是当年红二、四军团与红四军会师,毛泽东、朱德同志发表过热情洋溢讲话的地方。陈毅同志“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的诗篇,让卓雄这位老战士终生难以忘怀。这次旧地重游,令他仿佛觉得许多事情就发生在昨天一般。

    2002年11月,卓雄在泰和参观了县城幼儿园、文田开发区、南门小康示范村和南车水库。在泰和县白凤宾馆,他观看了泰和县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时的影像片。他对随行的董秘书交待:回京后要给民政部领导汇报,争取给予一定的救助。

    卓雄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每当家乡的人到北京看望他,他都热情接待,详细询问家乡的生产生活情况;对事关家乡发展的项目、资金等困难,他都尽力为之奔走,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帮助解决,受到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责编/木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传奇的一生》了不起!


    写信时间:2013/03/14 22: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