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宗喀巴思想的历史渊源探究之一
佛教在线西藏讯 宗喀巴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宗教改革者,他的思想也一直流传至今,深深的影响着藏传佛教中各派,尤其是格鲁派。在这里,我们把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家、学者思想家、历史人物和诗人作一介绍,希望读者能对宗喀巴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1)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家赢得极高的声誉,王森教授在《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有至为精当的评价,他说:
“宗喀巴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宗教改革者,由于他的改革,产生了在藏族和蒙古族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格鲁派;其他教派如萨迦、噶举、宁玛等,在此以后也都或多或少受了格鲁派的影响,改变了他们原来的传统作风。因此宗喀巴对喇嘛教的改革在西藏佛教历史上占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对于宗喀巴一生进行宗教改革的活动和改革的内容有种种著述阐发,观空法师把它提纲挈领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释迦如来的一代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正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三藏未可偏废,三学亦须全修。当时,(宗喀巴)力主对于经藏,多闻深思,在大小乘的三学上,认真修习;对于律藏也努力闻思以成办戒、定二学;对于论藏的闻思修习也不放松,在如实通达诸法性相后,成办慧学。他把大乘三藏中所说的‘菩提心’和‘六度行’作为从闻、思、修入境、行、果的纲要。
(宗喀巴)认为:正法是否洁净,在于能否实践见、修、行三种离垢而定;能否实践见、修、行三种离垢,又依他们本身是否能够随顺解脱为尺度。(宗喀巴)能兼具西藏各派教义之长,(各派义理)无不兼具并包。”(《中国佛教》一,第364页)
张克强(建木)先生也称颂道:
“宗喀巴的平生,在学问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于教理,他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囊括一切,网罗众家的气度,一方面又以深刻谨严的态度抉择佛教各宗的见地,以中观为正宗,以月称为依止。他对于戒律,能矫正旧派佛教的流弊。他所创的格鲁派至今为我国藏地第一大教派。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中国佛教》二,第271-272页)
这一方面的论述还有不少,请读者检阅王森先生的两篇专文:一)《宗喀巴传论》、二)《宗喀巴年谱》(《西藏佛教发展史略》附录)。这两篇文章基本上是围绕着宗喀巴的宗教改革?如何改革?改得怎样?影响如何?论述的。这里不再重复,作者在该书第三章中有简要介绍,请参阅。
2)宗喀巴作为学者、思想家又有哪些贡献呢?这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要写作目的。
大家知道宗喀巴在年青求学阶段曾依止过许多大学者。不分流派,择善而从;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和噶当派的各种不同的教法和论著都积极热情地学习,真正像海绵一样博采众长,这也是宗喀巴的学者品质上的优异处。但是,作为学者、思想家,宗喀巴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一步一趋地跟踵前人,而是综合前人之优点,针对当世之需要,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推行独特的严谨学风。著书立说,身体力行。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讲经说法,弦歌不辍。留下遗著不下十八帙172种(此据扎什仑布版的目录统计)。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宗师,如果单就其学术成就而论,也是超越前人,启迪来者,真正的承先启后的楷模。
佛教思想家作为唯心主义的哲学流派,竭力否认量(Pramāna/tshad-ma),也就是专心致志去否认知觉和推理。他们把这些都看作幻象,是空,是不真实的。因为,如果承认知觉和推理就非常危险,就得接下去承认知觉和推理的对象,承认认识的目的物,那么,最后要导致承认外部物质世界的存在。西藏的佛学家也都沿着否认客观世界这一传统努力。不管是唯识与中观之争,也不管是中观内部应成派与自续派之争,都没有离开这一特定的范围。恩格斯在《路德维崐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恩选集》。第4卷,第219页。人民出版社版,1972。)
用这句名言来观察藏族思想家们的学术争论也非常合适。宗喀巴以毕生的力量从事佛教思想的辨析、阐述和论证,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进行的。他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书是对显、密二宗的系统的论述,合起来代表他对佛教的整个看法,也就是他自己的思想体系。他著《菩萨戒品释》、《侍师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是阐明他对佛家哲学的根本见解的;《辨了不了义》是用以辨析中观、唯识二派的优劣,从而证明自己的见解中观应成派是正确的。我们知道在中观宗内部有佛护、月称的应成中观跟清辨、静命代表的自续中观的分歧。宗喀巴所持的见解是佛护、月称的应成中观一派,与自续中观之间有八大问题的分歧,(详见《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136-137页,佛教文化丛书)这些前人都有了交待,不再赘述。印度因明大师、藏传因明主要师承者法称(藏传因明的七论均为法称著作)说过:“一切成了功的人类之活动,都以正确的知识为前提。正确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这就是直接经验(Pratyaksa,现量,mngon-Sum-Kyi-tshad-ma)和推理(Anumāna,比量,rjes-dpag-gi-tshad-ma)”(据查托帕底雅耶:《印度哲学中什么是活的?什么是死的?》一书第57页。又见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第288页)。请读者翻阅本书第四、五、六、七各章。即可了解我们写这本评传的意图在勾勒出宗喀巴作为佛教学者、唯心主义的思想家的成就及其局限。
3)宗喀巴归根结蒂还是一位藏族历史上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明初受到朝廷的专使礼聘。
明永乐六年(1408)明廷使臣因阐化王扎巴坚赞及内邬宗本南喀桑布之介,会见宗喀巴于色拉曲顶(Se-ra chos-sding,今色拉寺所在地),转达了皇帝召请宗喀巴赴京陛见之意。此事《明实录》中失载。见于藏文宗喀巴全集第二函,存“宗喀巴上明成祖书”。末署戊子年六月十九日,当为可信事实。信中盛赞明成祖永乐皇帝“依佛法治理天下,”“功德高如须弥。”大明帝国“臣民安乐,有如天国之圆满无缺;政令严明,为万邦所顶礼。”同时,信中请求永乐大皇帝对于自己不能奉诏晋京陛见一事,予以谅解,并表示自己率僧众在本地“以至诚之念,为陛下祈祷,愿陛下圣寿绵长,皇图永固!”宗喀巴还遣人向永乐皇帝敬献释迦佛、观音、文殊等金身佛像、如来舍利、印度王子阿底夏大师舍利等珍贵文物,以表谢忱。(于道泉教授撰有专文:《译注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纪事·宗喀巴复明成祖书》,载《蔡元培先生祝寿文集》,1935,北平)。
此事有一点必须阐明:宗喀巴何以未奉诏赴京?明洪武二年,虽说是建国之初,朝廷即遣使招谕吐蕃。诏文中明确表示:“式我前王之道,用康黎庶。惟尔吐蕃邦居西土,今中国一统,恐尚未闻,故兹诏示使者至吐蕃。”(以下引文均据《明实录》,不一一作注)员外郎许允德、僧克新等作为第一批使者,前往藏区。于是“故元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以元所授金银牌印宣敕诣左副将邓愈军门降。(元)镇西武靖王卜纳剌亦以吐蕃诸部来降。”洪武帝用识达天命,自远来朝,令子孙世袭其职,并赐袭衣文绮来奖励。接着,大明王朝的影响到达乌思藏腹地。洪武五年十二月“乌思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等遣使来贡方物。”此事非同寻常。第二年,“诏置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洪武帝宣布其政策的宗旨是:“凡在幅员之内,咸推一视同仁。”总的方针是:“朕嘉其诚达天命、慕义来廷,不劳师旅之征,俱效职方之贡,宜从所请,以绥远人。”于是,给印、封诰,令其“镇抚军民、率民为善、共享太平。”
朝廷逐渐了解到吐蕃的实际情况、又鉴于元朝治理吐蕃政策的偏失,采取了“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政策底线,不再专崇某一教派或某一家族。洪武年间朝廷派遣内官、僧人到藏区宣谕者有赵成、宗泐、高维善、而聂、庆童、陈诚和智光等,多人次出使。永乐皇帝继位后,立即派“遣司礼监少监侯显赍书、币往乌思藏,征尚师哈立麻”。(噶玛举派)永乐五年,哈立麻被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永乐八年“遣内官关僧赍书及白金、彩币、往西土征尚师昆译思巴。”永乐十一年崐又封“尚师昆泽思巴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法护国宣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照佛领天下释教”。(萨迦派)与此同时,对吐蕃其他教派及地方势力的首领如必工、蔡巴、倌觉……或袭其父,或继其兄均封了官爵或职事。唯独没有见到朝廷对宗喀巴格鲁派僧人的封赠。看来,当时格鲁派僧人的势力影响和名望都还不足以与萨迦、噶举等派僧人抗衡。但是,中官侯显、杨三保等人既深入藏区,必然能了解实情,耳闻目睹宗喀巴所代表的新兴力量正在崛起,不可忽视,才在阐化王扎巴坚赞等人的斡旋下与宗喀巴会见,并申述了朝廷招谕之意(事在1408年)。而宗喀巴一方面感到朝廷的诏请有了面子,但实无把握能与哈立麻、昆泽思巴那样获得等同的法王尊号(而且第一次传召大会之事又如此重要,不能远离),所以才上书婉辞。又在书中表示了自己对朝廷的忠顺诚悃之情。第二次,永乐皇帝遣杨三保再次赴藏宣诏(事在1413年),宗喀巴又以年老多病辞谢(看来还没有封王的允诺),而派遣了自己的弟子释迦也失前往应诏。(释迦也失虽然是宗喀巴的弟子,但,生于1354年,比宗喀巴年长三岁,所以,“年老多病”仍是托词。)。释迦也失在永乐十二年癸己(1414)到京。永乐十三年(1415)四月封为“妙觉圆通慧慈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地位虽然也很崇高,但比起大宝、大乘二法王来,明显地低了一级。(宗喀巴本人当然不愿意尝试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永乐皇帝驾崩,宣德九年六月庚申(1434.7.20)释迦也失才被封为“万行妙明真如上胜清净般若弘照普应辅国显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觉如来自在大圆通佛”到这时才在朝廷上,大慈、大宝、大乘三大法王并列。释迦也失与哈立麻和昆译思巴二大法王平起平坐,已是宗喀巴逝世十五年以后的事了。到此,我们可以看出宗喀巴的毅力,以一介沙门,来自东北安多藏区,操着浓重的方言口音,无任何势力凭依,纯然以自己的努力,博闻深思,在卫藏地区获得了如此的成功。最后能上达朝廷,崭露头角,使他的学术主张,宗教实践卓然成家,并获得最高的荣誉,这实在令人钦佩。
(信息来源:中国藏学网 王尧 褚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