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4370372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9月11日

乔治·奥威尔-创作历程

发布时间:2011-01-19 14:59:2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33年,以乔治·奥威尔的笔名发表处女作《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4年,以缅甸经验为题材的小说,《缅甸岁月》(Burmese Days)在纽约出版,在英国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
  1935年,小说《牧师的女儿》(A Clergyman's Daughter),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
  1936年,小说《让叶兰飘扬》(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出版。受到当时评论家康普腾·马肯吉注目。为雅德尔菲等杂志撰稿。
  受比克托尔·高兰兹之托,在一月去北部的雪非尔德、曼彻斯特、里斯、威根,等煤矿工业都市,观察不景气下的工人生活、失业情况。
  六月,与艾琳·奥肖内西结婚,离开伦敦,移居哈佛郡,写作兼营杂货店。
  十二月,在塞克出版社支援下,赴巴赛隆纳,报道西班牙内战。后加入统一工党市民军。
  在经历了社会底层的生活之后,奥威尔成为几千名国际志愿者中的一员参加了由西班牙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内战。几个月之后,因为喉部中弹而不得不回国休养。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看到了由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纵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洗。接纳了奥威尔的巴塞罗那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被共产国际认定为托派组织,斯大林下令消灭马统工党,把政治警察特务、搜捕异端及清洗专家和军事指导员一起派至西班牙,在共和军中建立恐怖统治。奥威尔夫妇被目为“狂热的托派分子”,当然受到严密的监控。他的妻子爱琳的房间受到西班牙共产党的搜查,他保存的一批资料也被抄走。更为可怕的是,在共和军内部,受伤的马统工党党员仍然遭到逮捕,甚至连孩子和被截肢的人也不放过,包括奥威尔本人也在撤退到巴塞罗那之后还遭受到共和军的追杀。权力与支配无所不在,不容存在任何个人意志的斯大林式极权主义反而使奥威尔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或者确切的讲社会民主主义的信念。奥威尔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西班牙内战和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社会民主主义。”后来,奥维尔将他在西班牙的经历写成《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揭露了共产国际一些关于西班牙内战的谎言,这也是奥维尔的成名作之一。
  1937年,反映下层工人生活实况的报告文学《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发表。
  1938年,描写西班牙内战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发表。因旧病复发,冬天到摩洛哥疗养。
  1939年,冬季后搬回英国。小说《起风》(Coming Up for Air)发表。
  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旋赴伦敦,积极投身从事各类备战支前工作。
  1940年,评论集《鲸内》(Inside the Whale)发表。
  1941年,奥威尔受雇于BBC从事有关战争的报道。评论集《狮子与独角兽》(The Lion and the Unicorn)发表。
  1943年,辞职BBC的工作,任《论坛报》(Tribune)编辑。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