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与谢冰心
李晓波
20世纪之初,长乐上空同时升起两颗耀眼的巨星———郑振铎和谢冰心。它璀灿和亮丽着中国文坛。郑振铎与谢冰心祖籍都在长乐。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郑振铎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祖籍长乐县首占乡。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谢冰心出生在福州隆善营,祖籍长乐县金峰镇横岭村。他们同时以犀利而委婉之笔,为中国乃至世界注入珍贵的精神情感,为我们民族文化建树不朽功勋。这两位同时来自长乐的文学巨匠,无论是他们的精神,或是情谊,或是对文学事业的贡献,都是一首让人咏叹不已的歌。
民国8年,郑振铎与瞿秋白、耿介之等人创办《新学社》,并参加李大钊组织的秘密学习小组活动,是最早将列宁著作《俄罗斯之政党》译成中文发表在《新中国》月刊上的人。同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中国第一个儿童刊物《儿童世界》月刊;又与沈雁冰、欧阳予倩等人发起组织戏剧社,出版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民国12年,他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撰写《俄国文学史》、《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著作,发表大量文学评论文章,为推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17年始,郑振铎先后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燕京大学文学系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他参与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解放战争时期,连续发表政论文章,呼吁停止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出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1958年10月17日,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到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郑振铎毕生参加主编、编辑的报纸杂志有37种;丛书、丛刊23种;图书12部;翻译作品和论著共43部。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五四”运动,玉成青春年华的冰心一生的道路。她以汹涌的爱国激情,用白话文体写出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从此活跃在文坛。继之,她创作的《繁星》、《春水》和《寄小读者》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她时刻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在她笔下形成母爱、自然、童心的“爱的哲学”的三足之鼎,鼓荡希望之帆,急切企求社会的变革,整整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她饱经沧桑的生涯中,创作1000余篇作品。她在战乱中颠簸,历经千回百转,始终高扬爱的旗帜。她的作品哺育、影响着几代人,教导着人们爱祖国、爱人民。最后,她把所有的稿酬和遗体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人民。
民国8年11月,北平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残害福州人民的罪行,冰心与郑振铎在这次集会初次相识。当时,振铎是铁路管理学校代表。他慷慨陈词纵谈国事,冰心对他的浩然才气有好感。而后,振铎到上海参加《小说月报》编辑,冰心不断为该刊写稿,俩人却没有通讯。民国30年秋,振铎到燕京大学任教,俩人同在一所大学,又是同乡,来往就日益密切。振铎常给冰心介绍一些朋友,如老舍等。冰心身体不好,常卧病榻,振铎藏书多,就将藏书借给她看,计有章回小说百十来部,如《醒世姻缘》、《野叟曝言》等。振铎喜爱收集北京名笺,和鲁迅共同编印《十竹斋笺谱》,收集来的笺纸都分给冰心一份。笺谱印成之后,还签名送给冰心一部。每有机会,便将冰心引向小家庭之外的世界,介绍她参加文学研究会,引领她走向泰戈尔的世界。
民国23年7月,冰心和振铎一道应平绥铁路局之邀,到平绥沿线调查采访。民国25年秋,振铎在上海邀请朋友为冰心赴美国留学饯行,在饯行宴上,冰心初次认识茅盾和胡愈之。抗战胜利后,冰心从重庆回到上海,到振铎家拜访,很羡慕他书架上满架的书。
1951年,冰心从日本回国后,振铎是第一批探望她的朋友之一。1978年11月,冰心在《追忆振铎》一文中称:“他手舞足蹈地正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为他解放前多年来所想做而不能做的,促进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贡献出他的全部力量……他就是这么一个精力充沛,热情横溢的人。”
1958年,冰心和振铎在国庆观礼台上站在一起,兴高采烈地交谈,振铎笑着说:“等我们都从外国回来时,我一定约你到我家饱餐一顿。”而这却成了他无法实现的遗愿。20多年前,当冰心听到郑振铎遇难的噩耗,她这样写道:“我能不难过吗?我难过的不只是因为我失去了一个良师益友,我难过的是我们中国文艺界少了一个勇往直前的战士。”冰心称郑振铎是“五四”时期最早认识的人,是给她介绍朋友最多的人,是藏书最多的人,是她病中借书给她最多的人,是让女儿叫她做“干娘”的人,是朋友中死得最仓猝的人,是她和文濂常常悼念的人,是中国的爱国文化人可永志不忘的人。
如今,他们的故乡长乐市已建起一座冰心文学馆,冰心老人与孩子们亲切交谈的雕塑,凸现着冰心那颗不泯的童心。长乐市博物馆建成之后,振铎毕生的辉煌将在那里陈列,给故乡人民以亲切缅怀。
他们都共同回归故里,面对长乐的山,长乐的海,依然和长乐人民共同走向未来。
那是不灭的两颗巨星!
(责任编辑:林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