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纪琬教授
杨纪琬教授亲历了我国近代会计史上三次改革。在1940年开始的第一次会计改革中,杨纪琬教授全面接受了正统的西方会计教育,并成为当时年轻的西方会计学教授,后参与、主持了1949年开始的第二次会计改革,在建立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方法和理论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并参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第三次会计改革。杨纪琬教授从我国实践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实用的精神。不遗余力、不抱成见地传播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方法和理论、积极提倡借鉴适合中国国情的西方会计方法和理论。他撰写了大量会计改革的学术论文,就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思路、方法提出了一整套设想。提出了我国会计改革国际化之路,系统阐述了财务与会计的关系。针对传统的会计本质的“工具论、方法论”和在这一理论影响下的事后记账、报账的被动的会计工作的状况,杨纪琬教授八十年代初与阎达五教授一道,提出并完善了会计管理论。会计管理论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为八十年代会计工作转轨变型的主要理论依据。“会计管理”这个名词也已为公众所接受并广泛运用。1984年杨纪琬教授在总结几十年会计制度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提出会计制度的建设应妥善处理十个方面的关系,即:(1)统一与分级的关系;(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科学化与大众化的关系;(4)微观与宏观的关系;(5)细与粗的关系;(6)立与破的关系;(7)条条与块块的关系;(8)发展变化与相对稳定的关系;(9)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10)会计制度与其他经济制度的关系。从1980年起杨纪琬教授主持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会计法》,他反复研究会计与法律的结合问题,先后易稿二十多次。后撰写十余万字的学术论文,归纳出针对性、可行性、责任可衡量性、重要性和相对稳定性五项会计法制建设原则。在1980年召开的中国成本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他首先提出了成本管理的七个环节: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杨纪琬教授的治学方法可用他常常教导学生的三句古训来概括:“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出自《礼记?学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出自韩愈《进学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在杨纪琬教授的学术研究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他的学术报告、学术论文中,言谈举止、字里行间强劲地显示出实践的足迹。他不唯上,不唯书,勤于思考,勇于坚持,敢于放弃,充分体现了“知不足”、“知困”、“知难”、“业精于勤”、“自强不息”的精神。杨纪琬教授一生紧紧追随着中国会计事业,对于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1年10月,他荣获国务院为发展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而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9年底,杨纪琬教授谢世。会计业界悲坳不已。中国会计界失去了一位巨将。杨纪琬教授创建的会计理论,他的治学精神,他为中国会计事业所做出的不朽业绩将永留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