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平山-突出贡献
谭平山先生是我国近代革命史上有建树、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是长期与共产党合作、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爱国主义者。他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在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后做出了卓越贡献。
谭平山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满怀爱国热情,投身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以后,他参加了国民党,并当选为广东省参议员。1917年,谭平山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和一些爱国同学发起成立“新潮社”,出版著名的《新潮》杂志,抨击旧制度,宣传新思想。1919,五四运动爆发,谭平山投入了爱国反帝运动的洪流,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壮举。在北大读书期间,他还参加了李大钊同志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著述。
1920年夏,他回到广州,在广州高等师范任教,主编《广东群报》,继续致力于进步思想的传播。 谭平山先生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是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中共中央驻粤代表,奉中共中央的指示,协助孙中山先生,参加国民党改组的工作。中山先生指派他为九人组成的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改组国民党并筹备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曾任国民党第一、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武汉国民政府委员兼农政部长。他和以廖仲恺为首的国民党左派合作,坚决贯彻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发展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为推动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为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27年,不幸发生了上海“四·一二”和武汉“七·一五”清党事变。谭平山先生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担任了领导工作。不久,他被迫脱离了中共党组织。但他没有因此消极,仍然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邓演达等结合起来,着手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卖国政策而斗争。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谭平山先生到武汉,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他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3年初,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关怀和支持下,谭平山和陈铭枢、杨杰、王昆仑等在重庆发起组织民主同志座谈会,座谈形势,团结同志,坚持敌后抗战。
1945年10月,在民主同志座谈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民党民主派的政治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民联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号召和团结国民党内上层民主分子及其有关人士,投入人民民主革命斗争,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卓越的贡献。谭平山先生作为民联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1947年冬,李济深和何香凝同志联络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在香港召开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次年元旦,民革发表成立宣言,宣布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号召争取“实现中国独立、民主与和平”。
谭平山参加了民革的创建工作,并当选为民革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他发表题为《适时的号召》的声明,称颂中共中央“五一”节口号是“真民主,适应人民要求的号召”,旗帜鲜明地拥护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同年9月,他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离港北上,进入解放区。1949年6月,他被推选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负责起草组织法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谭平山先生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他热心民革工作,善于团结同志,积极组织引导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中上层人士不断进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为巩固和发展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兢兢业业工作,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受到广大民革成员的尊重和敬佩。 他信仰马克思主义、长期与共产党至诚合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立场。现在,祖国政通人和,经济繁荣,形势十分喜人。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共图祖国繁荣富强,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谭平山先生为国共两党携手实现第三次合作,为促进“一国两制”政策的实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