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39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2月04日

在儿子眼中,杨树达是“书呆子”

发布时间:2010-02-04 10:07:5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正直,无私无畏,诚实。这是杨树达的小儿子杨德嘉对父亲的评价。

    1956年2月14日,一代国学泰斗杨树达先生病逝时,杨德嘉23岁,2天后,他看到,为父亲送葬的队伍从五一路排到岳麓山。这片杨树达先生曾长期工作、生活的热土,也成了老人最后的归宿。

    毛主席致电悼念,周恩来送来了花圈,郭沫若也致电吊唁。一位学者死后备极哀荣,是因为他高尚的德行和对文化的贡献,如巍巍岳麓,让人景仰。

    他是儿子眼中的“书呆子”

    杨树达一共有6个儿子、2个女儿。杨德嘉最小。在杨德嘉眼里,父亲杨树达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杨树达一生酷爱读书,他在《自述》中曾说:“余生平无他嗜好,惟喜读书,心有所会,则笔之于书,以为至乐。”

    杨德嘉回忆,父亲无论酷暑寒冬,都会在凌晨三四点起床,进入书房,吃完早点稍微休息一段时间后,又继续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杨树达举家随湖南大学迁居辰溪,在辰溪的日子,常忍饥挨饿,但即使日军的飞机在头上盘旋,杨树达身处防空洞,仍借着昏暗的油灯“荒山忍饿写图经”。

    杨德嘉说,父亲与子女们相处的时间很少,也很少教育他们,但在他们的眼里,父亲就是一座高山。

    每年清明节,子女们都会去为老人扫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除老六杨德豫与杨德嘉健在,其他子女都已去世。杨德嘉今年也已77岁高龄,步行上岳麓山一趟很不容易,但他说,今年清明节,还要去父亲墓前拜祭。

    学生眼中,他平易近人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5岁的老教授范忠程对于杨树达先生有着特别的情感。

    1954年,湖南师范学院考虑到杨树达年事已高,让他不再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杨树达主动提出给历史系青年教师办金文研究班。

    此时,刚进大学的范忠程对所学的专业充满着疑惑。1955年4月,范忠程拜访了杨树达先生。范忠程回忆,当时杨树达正拿着放大镜看《盐铁论》,一见范忠程,杨树达十分高兴,赶紧放下书本,招呼他坐下,杨树达的平易近人让范忠程顿时放松下来,师生俩畅谈许久。

    “我以后的成就,与杨老师的谆谆教导是分不开的。”范忠程说,杨树达教导他要学好专业,掌握好一门外语,学好理论,就这样,他一直把“专一门、懂一文、通一经”奉为治学格言勉励自己。

    那年送葬的队伍从河西排到河东

    1956年2月16日,对于范忠程和许多老长沙人来说终身难忘。

    这一天,从原湖南省政协礼堂一直到湘江岸边全站满了人,大家都来送别国学泰斗杨树达先生。

    2月15日晚,历史学院的同学连夜赶制了上万朵纸花,一早就搭轮渡赶到河东,没想到河东早已人山人海。杨树达的葬礼在原湖南省政协礼堂举行。

    “整个礼堂挤满了人,从后面看,一片雪白。”范忠程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葬礼,他说,当时的省委书记周小舟、省政府主席程潜等均出席了追悼会。

    葬礼结束后,送葬的车队和人群从八一路原政协礼堂开向岳麓山,数不清的群众,在五一路上排起了长龙,由于当时还没有修建湘江一桥,车队和人群只能乘坐轮渡过江。“前面送葬的人已上了山,后面的人还没有过河。”范忠程说。

    在很多长沙老人的印象中,这样的场面只在公葬陈天华、姚宏时出现过一次。

    潇湘晨报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