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式闾:为民众谋幸福,为国家争体面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然而在医学院校中,寄生虫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在病理学和微生物学中讲授。寄生虫病的研究,大多由教会医院的外籍医师结合临床进行。当然,国内也没有以寄生虫病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机构。
1924年1月,事情因一个人的出现而有了改变。此人从德国学成回国后,就职于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是他率先将寄生虫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讲授。1928年,他又在杭州首先创建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他就是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奠基人和寄生虫病研究机构的创始者——洪式闾。
洪式闾1894年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自1912年开始,洪式闾到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病理学助教。1920年夏,他被派赴德国进修。起初,他在柏林市立病院病理学科专攻病理学。在此期间,寄生虫病流行很广,为害严重。洪式闾认为寄生虫学应该从病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还发明了“基础膜染色法”,写成论文《复形虫赤痢病理解剖学》。1925年3月,洪式闾受邀到汉堡热带病研究所专攻寄生虫学。这一年间,他于动物体内发现两种新的寄生性线虫,其中一种为纪念寄生虫学教授弗来朋(F.Fuelleborn)60诞辰,即以弗氏命名。同时,他还发明了唯一的计算钩虫卵最精确的方法,即现在世界上还在通用的 “洪氏汉堡盖玻片虫卵计算法”。
1928年,杭州热带病研究所成立后,洪式闾将主要研究课题设定为姜片虫和疟疾。1929年10月,他在日本九州医学会作了题为《关于姜片虫的研究》的讲演。同年12月,日本九州大学授予洪式闾医学博士学位。针对当时严重危害浙江人民健康的疟疾,他率领研究所同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并著书立说,在疟疾免疫和疟原虫形态研究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
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洪式闾虽然也曾在“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之时,受卫生部军医署之委托,率医科师生成立第七重伤医院救护抗战军士,但他仍自认为“枉有疮痍泪,愧非杀伐才”。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他却坚持开展钩虫病、毛圆线虫病、疟疾等病的研究,并定期前往西北医学院和同济医学院讲课。
洪式闾的研究工作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担任浙江省卫生实验院院长期间,洪式闾在浙江诸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血吸虫病灭病试点,系统地研究出土埋灭螺、热水灭螺、巴豆灭螺等方法。浙江省卫生实验院后改称浙江医学科学院,成为国内研究钩虫病的重要基地,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研究合作中心也在此设立。1954年,洪式闾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成立了浙江省疟疾防治站,迅速控制了浙江青田等地恶性疟疾的流行。1955年4月,卫生部在杭州召开肺吸虫病治疗研究座谈会,洪式闾以“台湾省肺吸虫病流行概况”为题作了大会报告。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讲演。4月17日,洪式闾因高血压症突发中风,一周后与世长辞,享年61岁。
在洪式闾的一生中,“正义”与“爱国”切不可违背。曾经的广济医院产权之争就是典型事例。
1927年,北伐军进驻杭州时,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决定将英国人掌管的广济医院收回,由中国人自己管理。洪式闾接管医院之后,下大力气进行了整顿,使之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然而,蒋介石为了巴结讨好英国人,将广济医院双手奉还。洪式闾不顾压力和危险,屡屡向国民党政府有关部门递呈上书表示抗议,并四处奔走,引起政界和舆论界的强烈呼应。为了如实反映历史,他收集和编写了一本全面反映广济医院发展情况以及收归前因后果的书。马叙伦先生将这本珍贵的广济医院史料取名为《青白之广济》,并为之题词。
之后,洪式闾率部分同仁愤然离开了广济医院,并决意要创办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私立医院。为了表达创办医院的决心,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洪式闾发表了一份义正辞严的《筹设杭州医院宣言》。创办医院前,发表“战斗宣言”,实属罕见。1928年,杭州医院历经多重困难,终于创办成功,洪式闾被推举为杭州医院首任院长,一直到1935年。
在《筹设杭州医院宣言》中,洪式闾申明,创办医院“不唯为民众谋幸福,抑且为国家争体面”。这也是对洪式闾一生最好的诠释。
(摘自2009.12.3《健康报》慕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