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式闾-主要成就
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奠基人,寄生虫病研究机构的创始者
中国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在1920年代,医学院校的寄生虫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课程,仅在病理学和微生物学中讲授。对于寄生虫病的研究,大多由教会医院的外籍医师结合临床进行。当时,国内更没有以寄生虫病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机构。
1924年,洪式闾从德国回国后,在北京医学专科学校(今北京大学医学部)率先将寄生虫学从病理学中分列出来,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讲授。1928年,他在杭州首先创建杭州热带病研究所,以后一直从事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研究。他是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寄生虫病研究机构创始者。
杭州热带病研究所建立以后,他即以浙江的主要寄生虫病为研究内容。研究所初在杭州浣纱路桂华里,后迁钱王祠井阁,再迁岳坟附近的村庄。他得到友人浙江大学化学教授朱昊飞之助,其夫人变卖首饰,集资为研究所建新舍,底定基础。自建所至1939年,该所共发表论文48篇,附录7种。
洪式闾在研究所工作近9年,这是他在国内从事研究的初创时期。在此期间,他的主要研究课题为姜片虫和疟疾。当时,浙江萧山、绍兴等地姜片虫病严重流行,他亲自到萧山湘湖地区实地调查,除证实水红菱为姜片虫囊蚴的媒介外,还在茭白根部检到姜片虫的中间宿主扁卷螺和姜片虫的囊蚴,提出生食茭白也可感染姜片虫病。根据研究人体姜片虫的形态,他认为姜片虫的形态差异与虫龄有关,姜片虫只有一种,而不是几种。1929年10月,他在日本九州医学会作了题为“关于姜片虫的研究”的讲演,12月,日本九州大学授予他医学博士学位。他有关姜片虫形态研究的论文发表于汉堡热带病研究所主办的杂志上。疟疾是那时浙江又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他率领研究所开展疟疾流行学和临床研究,写了《杭州之疟疾》一书。在实验研究方面,他在病人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形态类似动物疟原虫的虫体,单核细胞吞噬恶性疟原虫和红细胞以及再发型隔日疟原虫之锥虫型等现象。对这些研究他先后著书立说,在疟疾免疫和疟原虫形态研究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四川北碚国立江苏医学院领导寄生虫学研究所的工作。北碚地处川东,寄生虫病众多。他证实当地有钩虫病以后,即进行流行学调查,表明钩虫病在农村、煤矿中严重流行,接着争取当地行政部门的支持,1942 年他成立北碚地方病防治队,深入农村、煤矿,开展钩虫病的调查和防治工作。除进行驱虫治疗外,他还在农村推行建筑粪坑,储存粪尿,以利杀卵的工作。同时,他又进行钩虫虫种、钩虫病贫血原因、钩蚴培养方法等实验研究。在研究钩虫病过程中,他发现有的病人同时感染毛圆线虫。于是进一步追踪调查,证明涪江下游的潼南、铜陵、合川等县有毛圆线虫病的地方性流行,主要虫种为东方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偶有蛇形毛圆线虫。除了调查流行学和研究驱虫药物以外,他还作了虫种鉴定、幼虫发育与抗力以及动物感染途径等实验研究。这个发现在中国当时尚属首次。北碚也有地方性疟疾,包括恶性疟流行。他在观察病人外周血涂片中,发现类似泰勒原虫形态的虫体,联系他早年在杭州观察到的疟原虫形态,认为梨桨虫类的虫种有可能在人体寄生。20世纪后叶,国内外已证明梨桨虫类的巴贝斯氏虫(Babesia)可寄生于人体。虽然这段时期岁月十分艰难,但他清贫自励,奋力工作,可以说这是他一生中研究工作的第二个阶段。
洪式闾的研究工作真正得到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事,在他担任浙江省卫生实验院院长的时期,他领导该院以防治严重危害浙江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为主要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影响波及全国。他在浙江诸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血吸虫病灭病试点,系统地研究出土埋灭螺、热水灭螺、巴豆灭螺等方法,系统地研究钉螺的生殖器官和产卵过程以及幼螺发育,开始了中药对血吸虫作用的体外试验。土埋灭螺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得到了推广和发展,钉螺生殖研究推动了中国钉螺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植物杀螺剂是当前世界瞩目的研究课题,而他们在1950年代就进行了巴豆灭螺的研究。在钩虫病方面,他们调查了钩虫病在浙江的分布,研究了驱虫结合粪便管理的防治方法,改进了洪氏虫卵计算法,并进行了钩虫幼虫的生态研究。浙江省卫生厅实验院后称浙江医学科学院,成为国内研究钩虫病的重要基地,世界卫生组织蠕虫病研究合作中心。肺吸虫病在浙江流行已久,1950年,该院在绍兴兰亭设立肺吸虫病防治研究试点,调查了肺吸虫病的感染方式和流行特征,肯定了皮内试验的诊断价值以及吐根素、氯喹的治疗效果,为当时国内防治肺吸虫病提供了科学资料。洪式闾十分关心浙江的姜片虫病和疟疾,1950年,他在萧山县宪元等姜片虫病严重流行区开展了防治试点研究,迅速控制了该病的流行。1954年,他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时,成立了浙江省疟疾防治站,迅速控制了青田等地恶性疟疾的流行。在浙江卫生实验院,他工作了近6年,直到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