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关向应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2-24 10:58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关向应
关向应,1902年生,辽宁省大连市金县人,满族。1920年在大连伏见台公学堂商科学习,开始接触新思想,积极参加反日爱国运动。1924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入上海大学。同年底,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卅运动后,他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和共青团工作。1927年5月出席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被派往中共河南省委工作,不久到上海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工作。1928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29年起,先后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中央军事部副部长,以及中央政治局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932年1月,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委员、湘鄂西军事委员会主席、红3军政委,与贺龙一起领导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1934年,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他和贺龙领导红3军离开湘鄂西根据地,艰苦转战,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创建了黔东革命根据地。10月,红3军和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红6军团在黔东的木黄胜利会师。经中央军委批准,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此后,红2、6军团携手在黔东根据地的基础上,恢复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非常严峻。11月,为争取主动,关向应同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率领红2、6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踏上长征路。1936年7月,红2、6军团渡过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艰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红2、6军团按中共中央指令,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会师后,他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坚决抵制了张国焘的错误活动和主张,为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师作出了贡献。同年12月,他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任红二方面军政委。
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贺龙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长,关向应任政委。他与贺龙一起领导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后,关向应先后任晋西北军区政委、晋绥军区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
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他在协助贺龙指挥作战的同时,十分重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既注意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又坚持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党对统一战线和抗日武装的领导权,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各种反共阴谋。同时,他还十分重视经济工作,要求各级领导深入实际,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问题,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事业。
由于长期艰苦的战争环境,关向应积劳成疾,1941年秋到延安休养,但仍十分关心党的工作和部队建设。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7月21日,在延安病逝,时年44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大连市金州区修建了关向应纪念馆,以纪念这位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员、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
精忠报国志 忠孝难两全
“忠心耿耿,为党为国,向应同志不死。”这是65年前关向应逝世时毛泽东同志写下的挽词,高度评价了关向应的光辉一生。
在关向应纪念馆第三展厅的展柜中,摆放着一把驳壳枪。讲解员高秀告诉记者,这是关向应抗战时期使用过的,跟随了他七八年时间,直到他去世。
随着高秀的讲解,记者对关向应为了革命勇于抛弃一切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1931年5月,关向应任上海职工联合会工委书记期间,上海的党中央机关遭到破坏,关向应在住所被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后关押在龙华监狱,化名李仕真,在狱中表现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气节。到10月,经党组织的多方营救出狱后,赴香港,转往革命根据地。”
关向应1922年在《泰东日报》社做职员时受到报社编辑长、老同盟会会员傅立鱼影响,开始接受新文化和新思想。1924年,随共产党人李震瀛离开大连来到上海,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再也没有回过家。在上海期间,他曾给弟弟写信:“你要好好侍奉父母,我已是不孝顺的人了。你要知道孝顺父母不是给父母好东西吃,是无论何事都顺从父母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孝顺。”
关向应毕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即使是在病重期间。在党的七大上,宣读了关向应病重时写给党中央、毛主席的告别信,他在信中切望,“全党同志无论在任何艰难条件下,亦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奋斗前进。全党全军应该像一个人一样,紧密团结在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中央周围”。
关向应纪念馆馆长贾清生告诉记者,关向应纪念馆近年来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称号,并与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11所院校建立了思想教育基地。2007年9月关向应纪念馆重新开放至今,已累计接待参观人员80多万人。
(新华社记者 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