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是中华民族的空中英才,是故乡河南省方城县人民的骄傲,我作为县人武部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在20年间,紧紧围绕着杜凤瑞写出了50多篇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英雄的风采,促进了国防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1958年10月10日,杜凤瑞在福建龙田上空的一次对蒋防空作战中,一举击落两架敌机后,因战机受伤失去操纵,只好跳伞。惨无人道的空中强盗违反国际法,冲着杜凤瑞抖动着的伞绳开了炮。杜凤瑞牺牲后,空军部队给他追记一等功,国防部命名他为“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的故事被编入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他的英勇事迹被家乡人民传为佳话。
1989年,我调到人武部搞新闻宣传工作,就想围绕英雄人物挖掘出更多的新闻。于是,我密切关注围绕英雄发生的一切事情。1990年初,方城县各界群众集资23万元兴建杜凤瑞纪念馆,我把这件事写成一篇短消息送到《解放军报》,在头版登了出来。为此,南阳军分区给我记了一次三等功,到年底综合评定,我部被军分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我被两级军区评为“模范通讯员”。从此,拉开了我写英雄的序幕。
单从题目上就有一、二、三、四、五、百、千、万,如《杜凤瑞胞兄杜凤嘉40年送兵100名》、《杜凤嘉演讲200场》、《杜凤瑞一家三代的国防情怀》、《北京天安门前四位南阳籍武警战士》、《杜凤瑞故乡方城县五位军嫂的故事》、《英雄故里多壮士百名独子乐从戎》、《杜凤瑞故乡营造千亩凤瑞林》、《杜凤瑞战机迎客百万》,这些鲜活的新闻作品相继刊登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等中央省市级报刊上。
在英雄牺牲33周年的1991年10月,杜凤瑞纪念馆建成,空军党委赠送了一架与英雄生前驾驶型号相同的银白色歼击5型战斗机,取名为“杜凤瑞战机”。我立即写了《杜凤瑞战机在故乡安家落户》一文,被《人民日报》等十余家报刊采用,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杜凤瑞纪念馆开放以来,已接待参观者百万名,成为当地群众进行国防教育的好场所,被省里命名为“青少年教育基地”。于是,我就写了《杜凤瑞战机迎客百万》的短新闻,发表在1999年3月3日的《中国国防报》上,由于受英雄影响,全县国防教育深入人心,10年间,共有75名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当上了空军飞行员,方城县荣获“飞行员的摇篮”称号。我又写了《方城县10年输送75名飞行员》的新闻稿,被《中国民兵》等8家新闻单位采用。
曾任北京天安门武警支队中校副支队长的杜新华是杜凤瑞的亲侄子。他出生在英雄家庭,但并没躺在英雄叔叔的功劳薄上睡大觉,而是靠自身努力,一步步走出自己的新天地。1988年,杜新华与方城县城关镇卫生院的司药员陈春波结婚。当时,杜新华刚从故宫中队调到被人们称为“祖国第一哨”的天安门武警中队任中队长。从此,夫妇俩都情系天安门广场那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1989年秋春波怀孕后,新华让她到部队去,春波说:“我去会分散你的精力,你只要守护好国旗,我在家里也光彩。”1990年4月1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天安门武警中队主管的国旗班“国旗卫士”荣誉称号。春波闻讯后喜出望外,往首都挂长途电话,向丈夫和全体官兵表示热烈祝贺,令战友们激动不已。在妻子的支持下,新华把精力全用在了工作上,曾5次立功,他领导的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而后,他被提升为天安门武警支队副参谋长、副支队长。陈春波也多次被县里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军人妻子”。如今,她也随军去北京,分配在天坛医院工作。根据这一新闻线索,我多次去北京采访杜新华和陈春波,写成了《情系祖国第一哨》、《国旗在她心中》两篇人物通讯,刊登在《中国民兵》、《国防》等多家报刊上,并双双被省军区评为好新闻。
杜凤嘉是凤瑞的胞兄。50年代初,他与凤瑞在一个飞行团任排长。后来凤瑞考上空军院校,他与弟弟商定:兄弟两人一人为国尽忠,一人回家尽孝。1955年,凤嘉转业回到方城县杨楼乡赵洼村(现凤瑞村)。他曾被评为南阳市首届国防教育十佳先进个人。杜凤瑞被评为“河南省60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感动中原人物后,杜凤嘉于2009年9月29日赴郑州省人民会堂出席“双60”人物代表座谈会,与省委书记徐光春等省党政军领导亲切交谈,谈起弟弟凤瑞那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时,如数家珍,感到无比自豪。他居安思危,先后动员子侄和亲戚,邻居的子女参军,到2009年,共送100多名青年当了兵。我写了《杜凤瑞胞兄杜凤嘉四十年送兵一百名》一稿,《南阳日报》等几家报纸都在报眼或头版头题的显要位置刊登出来。
杜凤嘉多次婉拒组织上给他安排的工作,并说:“我识字少,不吃国家的闲饭,在家种几亩地,孝敬双亲就中了!”如今,他是一位享受着国家定补的农民,虽年愈八旬,身体仍很康健。他的6个子女中有3人参军,大女儿新萍已是沈阳某军干休所的团级干部,大儿子新华转业分配到北京市西城区公安局治安大队担任大队长职务。小儿子新仲去叔叔牺牲的福建当兵,入伍时,父亲在送他的那本书的扉页上写到:“接着叔叔的未竞事业干下去,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新仲不孚望,在福建前线干出了非凡的业绩。
我根据平时积累,一口气写了通讯《杜凤瑞一家三代情系国防》,发表在1997年1月28日的《中国国防报》上,后来被多家新闻单位采用。这是一篇综合性文章,是对英雄家庭40年的一个总结。
在英雄的感召下,方城县的青少年增强了居安思危意识,出现连续多年的参军热,近20年间,共向空军部队输送了120多名飞行学员,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被誉为“飞行员的摇篮”。2001年,县一高中被空军命名为“南阳市飞行员早期培训基地。”对此,我又采写了《威震蓝天筑长城》、《空战英雄杜凤瑞的生前生后事》、《方城成为输送飞行员冠军县》、《方城成为飞行员的摇篮》等文章,受到了各级新闻单位的高度重视,并被多家媒体采用,使英雄的美名广泛传播,光照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