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赞美流星,因为它燃烧着走完自己的行程
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一个普通士兵的离去却引得都江堰数十万群众前来悼念他。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13万抗震救灾官兵的奉献精神,看到了“80后”、“90后”军人的责任担当与崇高追求,更看到了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英雄的出现决非偶然。武文斌走过大家都走过的路,做过大家都做过的梦,他在军营成熟、成长、成才的足迹,是许许多多年轻官兵的共同经历,他身上所有的闪光点,是新时期中国军人的一个缩影。
“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
新兵眼里,武文斌是好大哥;官兵之间,武文斌是“桥梁”;群众说,武文斌是个好兵;父母说,武文斌是个孝子。
这些感觉自然而淳朴。武文斌对群众、对组织、对战友、对家庭,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忠诚。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政委刘法峰告诉记者:“这份忠诚来源于他从新兵开始就接受的使命教育,来源于他对军人内涵的深刻理解,来源于一种强烈的军人意识。”
武文斌本可以不参加这次抗震救灾。他是个实习学员,即将返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领取毕业证;家人正忙着筹办他的婚礼,婚期即将临近……况且,连队领导的第一考虑是让他留守。
然而,纵使有一百个理由让他留下,武文斌也会有一百零一个随部队参加抗震救灾的理由。在他交给连队的请战书上,我们读懂了这份责任:“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
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已融入武文斌的军人品格。
2007年中秋节前,未婚妻杨卫华来部队探亲,武文斌把自己的被褥抱到招待所给她用。第二天早上5时30分,连队突然紧急集合,武文斌急匆匆敲开杨卫华的门,把被褥打进背包就走,只给睡眼朦胧的杨卫华留下一床棕垫……
一句“对不起”让杨卫华哭笑不得,但她同时也读懂了武文斌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男人。
牺牲前一天,武文斌似乎要把一生的活儿都干完。睡觉前,已经极度疲劳的武文斌还对班长姜春雷说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洗洗袜子泡泡脚,明天又可以好好干。”
这不是遗言,而是一名士兵的赤胆忠心。
“今生,我以红军传人为荣”
武文斌是一名“80后”士兵,但他身上却有一种浓厚的“传统”味道。他的父亲武忠林说:文斌参军前后判若两人,原来那个倔强、自我的斌儿,经过部队历练已经变得宽容、坚强、善解人意。
对此,武文斌的同班战友上等兵王昱感受最深,一起执行过十几次危险任务,他没有一次“争”过武文斌。6月4日,武文斌带领王昱等4名战士组成的搜救小分队,在都江堰赵公山、九顶山等高山密林区搜救失事直升机。傍晚时分,看到武文斌挥动镰刀开了一天路,鞋子灌满泥浆,手上脸上全是划伤,王昱提出替他一会儿,武文斌却说:“有我这个红二连的士兵在,开路先锋哪能让给你!”
在入伍分到“红二连”后的第一堂连史课上,得知自己所在连队就是小学课本上那个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二连,武文斌简直欣喜若狂。课后,他对战友说:“今生,我以红军传人为荣。”
在“红二连”当兵3年,形式多样的战斗精神教育和点点滴滴的实践磨炼,使武文斌3次被评为“新时期二十二勇士”,勇士“要桥不要命”的精神已经融进他的血液。
“铁拳—2004”涉外演习,担任炮手的武文斌慢性阑尾炎发作,他瞒着连长,用宽背包带紧紧勒住小腹,将一把扳手压在痛处,咬牙打出30发炮弹,获得全部命中的好成绩。
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为武文斌的成长注入“红色基因”。
“勇于牺牲,是军人的最高境界”
武文斌26岁短暂的生命,恰似一颗璀璨的流星。
是军人,就要随时做好奉献和牺牲的准备。抗震救灾,对军人也是一次生死考验。部队开展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把勇于奉献牺牲的理念深深植入武文斌的脑海。他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在救灾的30多天里,武文斌始终奋战在抗震救灾最艰苦、最危险、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进危楼救人,他随党员突击队冲在最前面;转移疏散群众,他奋不顾身,10天内7次险些摔下山崖。面对战友的担心,他认真地说:“舍不了自己的命,就救不了群众的命。”
5月20日,炮指连20多名官兵受命打通玉堂镇至水泉村的道路。山体滑坡切断了山腰处100多户群众与村子的联系,一棵倒下的大树把唯一的电线牢牢压住。
武文斌一锹下去,不小心挖了树下的蚂蚁窝,一群红蚂蚁蜂拥而出,顺着袖口、裤腿爬到他身上,可他咬着牙就是不退半步。上有余震飞石,下有蚂蚁叮咬,整整一下午,这个“拼命三郎”硬是带着官兵开出一条可容三轮车进出的小路,为受困群众打通了生命线。
“这种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名军人的无悔选择。”师政治部主任黄晓健这样解读他的士兵。
武文斌的父亲武忠林兄弟7人有5人当过兵,军人家庭的影响,让武文斌明白:“勇于牺牲,是军人的最高境界。”
“大娘,您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儿子吧”
刚到灾区时,炮指连住在都江堰市玉堂镇的村子外,紧挨着村民的庄稼地。第二天中午,武文斌就找来几块小木板,做成标志牌,写上“请勿踩踏”几个大字,插在田头。
武文斌是个细心而极有爱心的人。2004年,连队参加“铁拳-2004”演习,住在村民李树荣家的板栗林附近。眼看就是收获的季节,栗子成熟后,随风而落。武文斌自制了一个“板栗回收箱”,让战友们把捡到的板栗收集起来,隔几天就给李树荣家送一次。
标志牌、回收箱,事情虽小,却折射出一个年轻士兵的人民情怀。在巨大灾难面前,武文斌和战友们心中的大爱被瞬间点燃,他们把怀中的婴儿视为亲骨肉,把背负的老人当亲爹娘。
5月21日,武文斌和战友到玉堂镇赵公山执行“进村入户”任务,认识了一位姓刘的大娘。刘大娘的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老伴早逝,家中只剩下她孤身一人。武文斌把矿泉水和方便面送到大娘手中,听说大娘的危房里还有台电扇,他二话没说,马上冒着余震危险钻进危房扛出电扇,并把断了的电线接好送到大娘手中。
临走时,刘大娘依依不舍:“看到你们就想起我儿子,你们啥时候再来呀?”
武文斌抱住大娘说:“您就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儿子吧,我们会经常来看您。”
有人说,“80后”、“90后”青年过于注重自我,亲情、友情观念淡漠。但从武文斌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关心他人、充满爱心的一面。
6月3日,炮指连奉命在海拔2434米的赵公山上搜寻失事直升机,夜里才回到宿营地。走了一天山路,官兵们累得连话都不想说。武文斌找到代理排长李孝会,询问晚上轮到哪些人站岗。他发现名单上有新战士席晓光,便对席晓光说:“今天累了吧,我替你站岗!”席晓光知道,武文斌白天当“开路先锋”,比谁都累,不好意思让他替岗?武文斌故作严肃地说:“我是老兵,你是新兵,老兵就应该爱护新兵!”
在武文斌的灵堂前,席晓光流着泪为自己的好兄长站岗。眼前铺天盖地的花圈挽联,络绎不绝的悼念人群,在这位新战士心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
“文武成斌,我要让自己的名字名副其实”
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敢于迎接挑战,是“80后”、“90后”军人的共同特点。
还是新兵的时候,武文斌就搞出过两项革新。2003年3月新兵下连,武文斌被挑选为装甲车炮手。他从老兵口中得知,车载炮炮栓不易固定和工作帽胸前开关易短路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影响训练进度,还容易造成训练伤。
武文斌主动向连长谢凤义请缨攻克这两个难关。在随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收集了大量资料,记下了2万多字笔记,双休日带着馒头、咸菜、开水,在修理车间一呆就是一整天,终于成功研制出“火炮炮栓固定器”和“胸前开关快速检查仪”。
文武成斌,武文斌常常开玩笑说:“我要让自己的名字名副其实。”就在这个“文秀才”潜心于技术革新的时候,全团专业考核拉开帷幕,跟装甲步战车打交道还不到3个月的他,在高手如林的“铁军杯”比武中,夺得了“炮手快瞄”课目第一名。
武文斌是怀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入伍的,他对前来挽留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说:“当兵、上大学,都是我的梦想,我都要实现。”
在部队大熔炉里,只要把理想付诸行动,就能梦想成真。2005年9月,武文斌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士官一队。
“勤学好问,善于独立思考”,这是教员们对武文斌的印象。
武文斌已离开学院一年多了,阅览室的李俊英老师仍清晰地记得:这个戴着眼镜、黑黑瘦瘦的小伙子,双休日总是第一个早早等在阅览室门口,总是借阅一些计算机、大地测量、卫星通信等方面的专业书籍。
在一次实验中,武文斌发现全站仪的操作顺序不合理,如果把步骤调整一下,速度和精度都将大大提高。反复测试后,他大胆向现代测量学教研室主任西勤教授提出了这个问题。一名士官学员对书本提出质疑,引起了西教授的关注,他亲自进行测试,发现武文斌的操作方法果然有效。西教授专门赶往学员队,兴奋地对队长李东红说:“这门课,我教了十几年,研究生、本科生都没有发现问题,你们士官学员却敢于提出质疑,并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个士官不简单!”
从2003年在同批新兵中第一个递交入党申请书开始,加入党组织就成为武文斌不懈的追求。但由于他先后在多个单位工作,而入党考察期要求至少在一年以上,直到牺牲前,武文斌仍然是连队和院校党支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
来到抗震救灾一线,武文斌看到,每当有急难险重任务,连队干部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总是:“党员突击队上!”他对战友们说,一定要尽快加入党组织。
6月20日20时,武文斌的父亲武忠林从集团军领导手中接过《党员须知》,缓缓放在儿子的遗像前。集团军党委火线决议,追认武文斌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完成了他生前的夙愿。
武文斌留下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个让他感慨万千的场面:
6月1日下午,经过简短的午休,炮指连集合出发前往玉堂镇救灾。连长李俊峰环顾手下这群连日征战的年轻士兵,心疼地说:“不能干活的留下。”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李俊峰意识到这种说法不妥,改口道:“是病号的留下。”仍然没有一个人出列。李俊峰只好逐一点出伤病员的姓名,强令他们留守。
就是这样一群年轻士兵,怀着同样的追求,同样的理想,互相影响着,激励着,走向成熟,走向崇高。(记者 薛仁 欧灿 黄超 特约通讯员 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