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记忆

走进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只见几株苍苍翠翠的柏树水杉,青砖铺地走道,杉木柱板迴栏,檐前花木青青葱葱,显得一片幽静、肃穆。
这是一座完整的四合大院,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座北朝南,占地43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东西北三栋双层楼房,青砖灰瓦,砖木结构。宣统末年此为守备署,民国元年改作警备局。1918年改建为县立女子职业学校。1928年朱德率部进宜章时驻此。东栋靠北的平房依次是陈毅、朱德、王尔琢、胡少海的卧室;北面是简易木板楼房,中间的厅堂为朱德、陈毅召集会议的地方;东西两栋住着革命军战士。西栋一楼设湘南起义陈列室,向人民展现当年波浪壮阔的历史风云。
朱、陈率部进驻女子学校,女子学校正式成了暴动指挥部,成了湘南起义的策源地。历史已经见证:有了宜章暴动,才有湘南起义,有了湘南起义,才有井冈山会师,才有巩固的井冈山根据地,才星星之火燎原全国。
这座四合院,是湘南起义诸县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起义旧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夏公园
中夏公园是宜章县在纪念邓中夏诞辰100周年而兴建起来的公园,位于县城107国道边,占地65亩。
它有100级台阶,台阶宽为10.5米,均用花岩铺成。台阶前右的一方墨石上,刻着毛泽东手书的“继启汉中夏之遗志”字样,与之相面对的墨石上则刻着邓中夏的《过洞庭》一诗。台阶左侧脚,树建了一座公园纪念碑,一面篆刻着邓中夏的主要生平介绍,一面篆刻着县人民政府撰写的碑记,以及为纪念活动捐资的单位和个人名录。步上百级石阶,便到达邓中夏铜像广场。
邓中夏铜像背靠青山,面对气势磅礴的骑田岭,放眼望去,日新月异的宜章城尽收眼底。花岩砌成的太平台上高高矗立着邓中夏铜像,底座长为9.4米,寓意为1994年纪念邓中夏诞辰百周年所建;铜像高为3.9米,寓意为邓中夏享年39岁。上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手书的“邓中夏同志”五个大字。
邓中夏铜像身披风衣,右手叉腰,左手紧紧握拳,挺胸抬头,目光炯炯,雄视远方,展现了他叱咤风云、勇于砸烂旧世界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慨,正义凛然、藐视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邓中夏故居
邓中夏故居位于太平里乡邓家湾村。1894年10月5日,邓中夏在这里出生。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他是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指挥过长辛店大罢工和举世闻名的“省港大罢工”,是杰出的工运领袖,在伟大的革命运动中,他先后担任过中共二、三、五、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成为我党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
1933年5月,邓中夏在上海被捕,同年9月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年仅39岁。1945年日军陷境,日军迁怒报复,焚其家室,使得邓中夏故居被毁。
1983年,地县两级拨出专项资金,对邓中夏故居进行全面修复。为了方便省内外游人参观瞻仰,国家交道部又拨出专款,修筑了一条从107国道进入邓中夏故居的中夏公路。
修复的故居是湘南民居格调的四垛二层的青砖瓦房,一厅四室,完全保持原有特貌。1993的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题写了“邓中夏故居”匾牌。
1995年1月25日,省委宣传部公布“邓中夏故居”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6年,省政府公布邓中夏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承启学校
承启书院位于迎春镇碕石村,始建于清道光廿六年(1846年),是当时宜章县五大书院之一。1858年毁于兵火,后重建改为承启学校。
承启学校是碕石革命的发祥地。1927年,宜章县委转移到承启学校。1928年1月12日,朱德揭开湘南起义序幕。1月19日,碕石人民首先响应,举行暴动,朱德、陈毅亲临碕石指导斗争。
几十年血与火的斗争,从承启学校走出一大批民族精英:辛亥革命先驱彭邦栋,“国大代表”开明人士彭旭,著名教育家的彭侃,著名革命家吴仲廉、陈正人等,辛亥革命中牺牲的彭遂良、彭昭兄弟,为人民解放壮烈献身的彭晒、彭娟、彭良等57名革命烈士,至今还健在的彭儒老革命……
承启学校二楼,被辟为“碕石革命历史纪念室”,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新使命。她虽然不是课堂,却胜似课堂,先烈的英气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复源革命历史纪念室
复源村,原名栗源堡,因湘南起义堡城被敌人烧成焦土,后经重建恢复,从此改称复源。栗源堡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辽水、乐水河畔建一书院,名“两江书院”,后改称“栗源书院”,从这里走出一大批志士仁人。
1924年,高静山,李文香在宜章建立了共产党组织。陈仲章、陈策相继入党。1925年,县委派陈仲章回乡开展农民运动,不久便在堡城建立了栗源党支部。经过积极宣传发动,1926年夏,栗源区农民协会正式成立,积极开展平粜、减息、禁赌等工作。
在湘南起义中,复源是前哨。朱德、陈毅率部进宜章,过栗源,当晚宿在陈东日家。宜章年关暴动后,陈东日、陈策、胡少海领导并举行了栗源暴动,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反动武装。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复源人不怕牺牲,顽强抗战,组建栗源武工队,勇敢支前参战,迎来解放。
复源村历史革命纪念室设在村委大楼三楼。在这里,重现了复源村的革命历史,再现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
鹧鸪坪革命老区纪念室
鹧鸪坪,一个名声响亮的英雄山村。
这里,在大革命中成立了县内第一批村农会;这里,有130多名儿女上井冈山;这里,是艰苦卓绝的湘南游击斗争的重要据点;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通道;这里养育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的优秀将领李赐凡、李玉等。
1926年6月,鹧鸪坪村农民协会、农民自卫队成立,协会和自卫队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禁赌禁娼,不信鬼神信农会等活动,使农民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1927年11月,鹧鸪坪村正式成立了黄沙区第二党支部。朱德智取宜章后,1928年1月18日,鹧鸪坪积极响应,果断举行暴动,捕杀罪大恶极劣绅,大快人心。1月20日,赤卫队员参加了围攻黄沙堡的战斗。随后,李赐凡带领130多名农民战士随肖克独立营离开宜章上了井冈山。
为了组织人民继续斗争,在湘粤边工委领导下,鹧鸪坪建立了湘粤边工委联络站,负责联络湘粤各地党员和革命人士,传递信息和指示。
红军长征经过这里时,鹧鸪坪人民送茶送水送烤红薯,一路慰问。鹧鸪坪群众和地方游击队协助红军在与临武交界的排楼岭设下伏兵,利用擂木滚石枪炮,打得尾追而来的敌军溃不成军,我红军得以顺利通过宜章县境。
圣公坛
圣公坛位于莽山东北面湘粤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因深隐大山,鲜为人知。
1928年1月12日,朱德智取宜章,引来许克祥部队“围剿”。为避其锋芒,一路转战,于1月27日进驻圣公坛。圣公坛四面环山,四周山岭连绵,谷深沟险,守易攻难。又地处湘粤边境,进退自如,是个落脚休整的好地方。
当时匪患猖獗,村里组织了以王光佑为首的农民武装,因不明真相,对朱、陈进驻开火阻拦。朱德了解情况后,派人上山做王光佑的思想工作。王光佑接受了规劝,并与朱德等人在圣公坛老庙杀了只大公鸡,一起喝了鸡血酒,歃血为盟。当天,朱德就将农民武装收编为工农革命军后方营。同时,成立革命军后方医院,又在后坛岩创办兵工厂。这样,圣公坛真正成了红色的革命据点。
部队在此休整时,许克祥一直找不到我军主力。1月31日,我部养精蓄锐后找准战机,在岩泉一场恶战,打得许克祥晕头转向,追至坪石,取得坪石大捷,许克祥部几乎全军覆灭。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在宜章城关中夏街,与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相对的一座五层大楼,大门门楣上方有张震上将书写的“湘南起义纪念馆”几个红色大字,这就是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走进大门,迎面而见的是一只大手紧紧握着一把巨大的梭标,刺向黑洞洞的天空。不由想起毛泽东的“红旗卷起农奴戟”的诗句,同时也会想到肖克将军“晃晃梭标刺大天”的诗句来。
往左,进入展厅。一、二楼展出图片325幅,实物186件,珍贵文物13件。集中反映了朱德、陈毅在南昌起义后,率部分起义军转战至湘南,策划智取宜章,以及相继组织郴县、耒阳、永兴、安仁、资兴等六个县的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组建工农革命军和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一直到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的全部历史史料。展览共分为高天寒流急、霹雳震乾坤、峰火连三月、走向井冈山、铁血铸英魂等5个部分。
走出纪念馆,仿佛从当年的革命烽火中走出,令人感慨万千。
白石渡老湾邝家祠堂
宜章的东面11公里处有个白石渡镇,离镇2里许有个白石渡村,土名叫老湾。当年红军长征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周恩来、刘伯承曾在该村邝家祠堂驻扎过。
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二道防线后,向国民党设置在粤汉铁路宜章段的第三道封锁线挺进。周恩来、刘伯承、毛泽东所在的红一军团为左路,1934年11月10日,兵分两路向粤汉铁路沿线的白石渡进军。一路从广东乐昌的白石三界圩进入宜章的里田的中塘,经赤石的曹田、杨梅山的香花树到白石渡附近宿营;一路则从广东的黄圃塘村、平田、甘棠进入宜章杨梅山的香花树,经高龙桥到达白石渡宿营。
红军到达白石渡后,经过宣传动员,有160多名铁路工人和120多名农民加入了红军队伍。红军还积极配合宜章党组织,建立了3个苏维埃政府和3个秘密党支部,发展党员42人,建立了一支100多人的武装赤卫队和60多人的红色游击队。
白石渡老湾邝家祠堂,建于清同治元年(1861年),占地300平方米,坐北朝南,系砖石木二层结构。目前整个建筑大体保存完好,是湘南宗祠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本文来源: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