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将领马鸿宾
马鸿宾(1884-1960),字子寅。回族。甘肃省临夏县韩家集人。出生于临夏县一户信仰伊斯兰教的农民家中。父亲马福禄,是抗击八国联军为国捐躯的英雄,1900年死在外国侵略军的枪口下。当时鸿宾年仅16岁,由四叔马福祥抚养教育。马福祥任西宁镇总兵兼代青海办事大臣时,成立西宁矿务马队,交给马鸿宾带领,马鸿宾从此起家。1913年,马鸿宾改任马福祥部昭武军骑兵营营长,后升任甘肃新军司令和宁夏镇守使,授陆军中将衔,深为马福祥所倚重。
1925年,冯玉祥西北军进入西北地区,马鸿宾部被冯军改编,曾任冯军的师长、军长,一度代理宁夏省主席。中原大战以后,马福祥率马鸿宾、马鸿逵投靠到蒋介石阵营,马鸿宾被蒋介石任命为甘肃省主席,并把他的部队改编为三十五师,继续任师长。不久,甘肃发生事变,马鸿宾被迫下台,返回宁夏暂时主持宁夏省政局。1933年,马鸿逵接任宁夏省主席以后,他率三十五师移驻宁夏南部,从此失去了地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马鸿宾部扩编为八十一军,马鸿宾升任军长,兼绥西防守司令,奉命率全军主力开赴五原一带,协助傅作义部参加绥西抗战。
从1939年到1943年,马鸿宾部在绥西和伊克昭盟的抗日战场上,表现非常勇敢,以劣势的兵力和陈旧的武器装备,与敌伪军的陆空联合、步机配合的机械化部队展开血战,以伤亡近千人的代价,阻止了日军进攻西北大后方的战略企图,打出了宁夏回汉儿女抗敌救国的英雄气概。
1949年9月,解放军向宁夏进军,在兵临城下之时,马鸿宾自知大势已去,就飞往包头,找傅作义、邓宝珊请教下一步的打算。在傅、邓的劝导下,他认清了前途,决定步二位老友的后尘,走和平起义的光明大道。
马鸿宾部的国民党八十一军起义时,全军有16500余人,由他的儿子马 靖任军长。八十一军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独立第二军,仍由马 靖任军长,十九兵团联络部长甄华任军政委。1956年整建制集体转业改编为农建师,开赴平罗县的西大滩从事军垦生产。马鸿宾先后担任过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重要职务,还被选为甘肃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各界人民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60年农历九月初二日,马鸿宾病逝于兰州,终年76岁。兰州市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总理送了花圈。
责任编辑:尤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