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词宗张元幹
一
第一次知道张元幹,是在大学古典文学课上学“宋词”,教授说张元幹是永泰人,我颇为自豪。1990年听到家乡在筹备纪念元幹900周年诞辰,得知元幹竟是同村先贤,惊讶之余,更是骄傲不已,开始怀着崇敬之情注意搜集有关元幹的丝丝信息,并把毕业论文自选为张元幹研究。那时真正专题深入研究张元幹的学者很少,较有系统研究的好像就曹济平和王兆鹏两位先生。但我只在山东某学报上读到
怀着神圣与敬仰,从师大图书馆借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的《芦川归来集》后,多次续借,反复阅读,直到1991年因为将要毕业才依依不舍地归还。后在师大学生街上买到一本新版小开本的《芦川词》,倍加珍惜。同村一老兄学美术,他考上美专时,我把《芦川词》送给他,当时希望他仔细研读,日后创作出有关元幹及其诗词意境的作品,因此舍得忍痛割爱。但此后遍访各地书店,竟再无机会买到有关元幹的书,很是遗憾,加上至今未看到那老兄有这样的作品面世,也有点后悔。1998年我的一位学生考上师大外语系,遂写信于她,请她帮忙借出《芦川归来集》寄回,我花了近半个月的工资复印了全本。2007年,在城关看到陈永照老先生珍藏的王兆鹏《张元幹年谱》,很是兴奋,又借来复印了一本。此后喜事连连。2007年底,省农科院办公室原主任、乡前辈
我在永泰二中教书时,因受萦绕于胸间挥之不去的元幹思乡情绪的影响,就把创办的学生文学社命名为“苇村”,取自元幹《渔家傲》:“短梦今宵还到否?苇村四望知何处。客里从来无意绪,催归去,故园正要莺花主”。一寄对这位乡先贤的无限缅怀,二冀众学子日后不管身处何方,都不该忘却生养自己的故乡。举办的《词人张元幹》讲座,激发了许多学生的自豪感和爱乡热情。2003年8月,应县委宣传部之邀,主编《永泰历史名人——张元幹》一书,并收入拙作《张元幹故乡简介与生平事迹创作活动管窥》。后又对大学毕业论文精心充实修改,成《继承中的发展——张元幹〈芦川词〉浅探》,刊登于2009年第1期《青云》杂志上。
2009年,由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守祥先生发起,成立了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张元幹分会,并向社会征集张元幹研究论文,得30余篇结成《张元幹研究文集》,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于2010年9月出版,丰富了张元幹研究,为首部研究专集。
二
张元幹的籍贯问题,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源于“周必大跋其送胡铨词,称长乐张元幹;睢阳王浚明跋其《幽岩尊祖录》则称永福张仲宗”。随着后代考证的深入,据月洲张氏族谱及世系、先人墓志铭、其侄孙张广等所叙,外人为族谱作序及元幹自序《怨王孙》词等,可以确认是“永福月洲人”无疑!现在有的所谓学者仍坚持称为长乐人,显然是其资料收集不足、研究不深入、治学不严谨而妄下论断,堪称伪学者。有一个叫谭燕的,哗众取宠说是找到张元幹籍贯长乐的新证,那更是无稽扯淡!
王浚明跋其祖手迹曰:“永福张仲宗,国士也。”王卒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享年85岁,他和元幹是朋友,为元幹当面题跋,称“永福张仲宗”,可确证元幹为永泰人。而周必大生于1126年,元幹作词送胡铨时,他才16岁,待元幹坐送胡铨词罪入狱,周才25岁。周必大跋元幹送胡铨词是在庆元二年(1196),此时元幹已逝世30多年。周称“长乐张元幹”,若不是以长乐郡称福州,即使误以为元幹为长乐人,也没人异议而以讹传讹了。因此,把周说做为元幹是今长乐人的充要条件不成立,而后人竟沿以周说为证据,殊为可笑。
然而,明万历、清乾隆、民国七年三版永福县志,对张元幹其人其词竟无片言只语记载,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不知是编志者疏漏,还是有意为之,或其他什么原因,恐怕也将成为历史一大谜团。个人揣测,或许跟元幹因送胡铨词被秦桧追赴大理寺下狱抄家削籍除名有关。胡铨上书请斩秦桧时,朝野震惊,“平生亲党避嫌畏祸,唯恐去之不速”,元幹却毅然作词送之。据《宋诗纪事》载,张元幹“绍兴中坐送胡铨词得罪除名”。又据其侄孙张广《芦川词序》:“绍兴末,忤时相意,语及讥刺者悉搜去,掇拾其余,得二百余首”。可以知道,元幹遭秦桧迫害被捕入狱时,曾被抄家,其词多被搜去。当时的政治恐怖,让许多人不敢提及张元幹及其作品。元朝一代,对张元幹这样的抵抗外侵勇士,更是讳而禁言,更不允许那些“语及讥刺者”之诗词在世间传播,久而久之,人们由此淡忘。至明万历年始修县志时,编纂者谢肇淛、陈鸣鹤、徐勃俱为外乡人,又无文字资料可据,许多内容概由寻访野老集录而成,没有提及张元幹,就再自然不过了。
跟张元幹一样“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说岳全传》的增订者金丰。许多永泰人不知道他竟是土生土长的永泰嵩口玉湖人!《说岳全传》署“仁和钱彩锦文氏编次、永福金丰大有氏增订”,金丰作序落款“甲子孟春上浣永福金丰大有识于余庆堂”。但没人敢相信此永福即今永泰。盖永泰历穷,乡人或自信不足耶?
三
张元幹词的艺术成就和他在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早有定论,拙作《继承中的发展》也作了粗浅探讨。我认为,最主要的体现为两点,即对词的表现内容上的开拓和对豪放词风格的发展,从而奠定了他从苏轼豪放词到张孝祥、辛弃疾爱国词的过渡地位,开辟了南宋爱国词派的先河,堪称一代词宗。然尤为可贵的是,张元幹不只是一介书生,不只是一个坐而清谈、仅以笔作武器的文人词家,他还是一位与金兵面对面浴血奋战的抵御外侵的真勇士。
金兵大举南下时,张元幹力主抗战,曾上“却敌书”。靖康元年丙午正月初,李纲临危受命,拜亲征行营使,因早识元幹才华志向,遂辟为帅幕属官。正月初八、初九日,金兵围攻汴京,宋军在李纲指挥下,展开了京城保卫战。元幹一入李纲帅幕,就投入战斗,冒着箭雨与李纲亲临城上指挥杀敌,日夜奋战,杀退敌人的多次进攻。他在《祭李丞相文》中说:“直围城危急,羽檄飞驰,寐不解衣,而餐每辍哺,夙夜从事……矢集如猬毛,左右指麾,不敢爱死”。足可见其英勇抗战、视死如归的豪情和悲壮。
张元幹以其坚定的抗金立场与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以词作武器,直接参加当时抗战派的政治斗争,更是冒死亲自参加了抵抗外侵的战斗。周恩来总理对其极尽赞誉,毛泽东主席对张元幹的爱国词也是推崇有加。据说1975年4月董必武去世时,毛泽东非常悲伤,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把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反复听了一整天。几天后,他把该词最后一句“举大白,听金缕”改为“君且去,休回顾”,用以悼念董必武。在《毛泽东诗词全集详注》中就收有该词,题目叫《贺新郎·改张元幹词悼董必武》。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如果不是对元幹词情有独钟,如果不是在他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何以仅改6个字,几乎原词不动的用来悼念董必武呢?
四
张元幹不仅爱国,也爱家乡。他的大量诗词中都写到思乡之情,除前所引“苇村”句,他如“故园怪我归何晚,避地输君乐未央”、“故山常入梦,何日到吾庐”、“海边游子日思归,新句
宋元祐六年(1091)正月初一,张元幹出生于月洲“旧庐”。据《芦川豫章观音观书》:“余母亡时,元幹方丱角。”丱角指头发束成两角形,意指童年或少年。可知元幹幼年丧母,且“去家时仅存一弟,甫三岁,又夭折”。真如他自己所说“平生坎壈”。但此前他的童年还是快乐的。据其在《诉衷情》咏荔枝词小序:“予儿时不知有荔子,自呼为‘红蕊’,父母赏其名新,昔所未闻,殊尽形似之美”。把荔枝美称为“红蕊”,既形象又别出心裁,足显幼年元幹之聪颖,也写出元幹童年时父母双在的天伦之乐。元幹成年后还念念不忘家乡的荔枝,另有两首词咏荔枝,其《渔父家风》中写到“八年不见荔枝红,肠断故园东”。写尽故园情深。
元幹丧母后,即随父张动到河北官廨,“往来屏间,亦与座客赓唱……莫不骇其敏悟”。当时元幹约十二、十三岁。约二十岁时,跟随舅父向子湮(字伯恭,号芗
1119年,元幹首度返乡,时29岁。他因公事回闽,并顺便替均在朝为官的诸父祭扫祖先墓。三月离京,六月回到故乡,从祖父张肩孟外孙陈氏子处获得肩孟手迹(肩孟于熙宁八年任常州武进县知县时回乡买田的契约,田租收入舍入福清幽岩寺,用于刘氏等三人忌辰供僧),并将手迹刻诸石以记;他祭扫修葺了先祖及母亲的坟墓,也祭扫了祖母刘氏(为肩孟前夫人,只生一女嫁陈姓人家。元幹诸父及姑乃继室林氏所生)墓,并作《祭祖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墓文》;肩孟有旧屋在村中,子孙俱在外,乃为佣耕者所居,元幹供先祖画像于正屋,并雇人时常洒扫焚香,以使过往的人还知道这是“文靖宅也”。文靖即肩孟谥号。这一次回乡,他还顺路看望了住在信阳的姨母,拜访了祖父的朋友郑侠老先生,直至十一月才离乡。次年正月至南昌,作《芦川豫章观音观书》,叙其返乡得祖父手迹、祭扫祖母墓诸事。自此,元幹每与名贤游,即出示祖父手迹及祭祖母文、观音观书,名贤多当面题跋,皆赞其慈孝尊祖之操行品节。
1121年,元幹再度返乡,时31岁。因方腊起义,元幹避乱回永泰。他在《祭西禅隆老文》中说:“四海横溃,我还旧庐”。旧庐即指月洲故居,他在《芦川豫章观音观书》中曾说“先祖有旧屋在村落中”。
1136年,元幹三度返乡,时46岁。是年四月二十六日,大樟溪暴涨,县城重光寺前渡船倾覆,士子平民僧尼等男女30多人落水而死,元幹急唤舟救援,救活5个人。事后他写了超度亡魂的《荐拔水陆功德疏》。此疏见于残本《芦川归来集》卷一四。
1145年,元幹四度返乡,时55岁。是年二月十六日,永福县主簿李文中在溪阁置办酒席,宴请张元幹。席间有人歌唱《怨王孙》,并请元幹填词助兴。时日暮雨过,云雾如烟,飘拂万变,叶子谦笛吹三弄,吹云裂石,情撼人心。面对如此山水美景,耳闻笛声悠扬美妙,元幹兴致勃发,称“永福前此所未见也”,文思泉涌,一首《怨王孙》词挥笔而就。后李文中离任时,元幹还写了《送李文中主簿受代归庭闱》以送行。
以上四次返乡皆有据可查。实际上,元幹致仕后,除四方游历,大多居福州,其间或多次还乡也未可知。常年漂泊在外,心系旧庐、备尝思乡之苦的元幹,应该是会常回家看看的。直到1141年春,元幹51岁时,才择址面江筑成一屋,名鸥盟轩,从此在福州定居下来。据明万历辛卯年陈乐《张氏宗谱总序》:福州有堂称“昼锦坊”、“棣萼”,都是元幹居福州时名之。前几年长乐猴屿发现所谓“张公棣萼之墓”碑,有人即断言为张元幹之墓,附会可能即由此而起。
五
元幹因其鲠直敢言、嫉恶如仇、不事权贵,仕途并不顺畅。1115年,元幹25岁,在澶渊任职三年,28岁客居京城,29岁又得一小官,但仍不知为何职。1125年,元幹35岁,任陈留县丞。陈留即今河南开封县,为江湖巨镇,当时属京畿路开封府。县丞为一县副长官,京畿县丞,为从八品。1126年正月,李纲官拜亲征行营使,辟元幹为其帅幕属官,但不知为几品职。四月,经太宰徐处仁举荐,元幹任详议司兵房检讨官,讨论旧法事宜。但因是否置详议司朝廷意见不一,至月底尚未开局讨论,五月即被撤消,并无实际运作。九月,因坚决支持抗战,元幹与李纲同日遭贬。
1129年,元幹39岁,任将作少监。据《宋史》“职官志”,将作监掌宫室、城都、桥梁、舟车营缮之事。将作监有大监、少监之分,大监为从四品,少监为从六品。据曾噩《芦川归来集序》和蔡戡《芦川居士词序》,俱称“少监”,但元幹孙钦臣刻其《幽岩尊祖事实》称为“大监芦川老隐”,侄孙张广《芦川词序》也称“官将作大匠”,李弥逊《筠溪集》、刘一止《苕溪集》皆称“仲宗判监”,钦臣跋《芦川归来集》:“此吾家判监幽岩尊祖事”,称“判监”,大匠、判监均指将作大监。1158年,时年二十七岁的张孝祥有尺牍详尽记述与六十八岁的元幹的忘年交情谊,其中有“大监尊翁以老成旧德,仪刑本朝”句,也称大监。
1131年,41岁的元幹因对朝廷失望至极,平生抱负无法施展,加上多次遭谗受谤,归隐之心日甚,遂“飘然挂冠”致仕。致仕时为右朝奉郎。元幹两祭李纲文俱称“门生右朝奉郎致仕赐绯鱼袋张元幹”。朝奉郎是文散官,正六品上。以正六品散官衔领从六品少监职,当信。可证元幹致仕时为少监。
1151年,因在九年前作词送遭贬新州的胡铨,61岁的张元幹被秦桧追赴大理寺,逮捕入狱并削籍除名,至此失去俸禄,成为一布衣。
但为何多人屡称大监?据此可推测,元幹被秦桧削籍除名,待秦桧死后,或许曾升任大监?据史实,秦桧于1155年十月被免官,当夜便病亡。秦桧死后,元幹或重新出山为官,尚待考证。
另据其孙巽臣为元幹三子张竑作墓志铭:“父元幹,故朝奉郎、将作少监,赠正议大夫”。《叶洋小姑张氏族谱序》:“赠正议大夫,充抚谕使。御赐金牌云:虽无銮驾,如朕亲行。”曾噩《序》:“年方四十一已致仕,后赠正议大夫”。正议大夫为正四品散官衔,为元幹逝后赐。以从四品的大监追赠正议大夫,或可信。如此,则可证秦桧死时元幹曾复出任大监职?
六
张元幹个子不高,其《自赞》称:“尔形侏儒,而行容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诗说隽永》云:“李伯纪为行营使,时王仲时、张仲宗俱为属。王颀长、张短小,百事相随。一馆职同在幕下,戏曰:启行营,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 元幹身材虽不高,但却风流倜傥、风度翩翩,徐俯有诗赞他:“诗如云态度,人似柳风流”。因此交游甚广,朋友众多。
元幹交游始于与江西诗派成员结社唱和,其重要人物有江西诗坛领袖徐俯、吕本中、汪藻、向子湮、洪刍、洪炎、苏庠、苏坚等。出仕后,交游更广,特别是回乡得祖父手迹后,许多与之交游的名贤,都在其上题跋,著名的除江西诗派成员,还有游酢、杨时、陈瓘、李纲、朱松、王浚明等30余位当世名人。
对元幹影响最早的是徐俯。元幹在20岁时曾到江西南昌向徐俯学诗,并与江西诗派成员结社唱和,渊源深厚,因此其诗文皆受江西诗风影响。曾噩《芦川归来集序》说:“芦川老隐之为文也,盖得江西诗友之传,其气之所养,实与孟韩同一本也。”可见江西诗友及老师徐俯对他的影响。
对元幹一生影响最大的是陈瓘。陈瓘,字莹中,号了堂、了翁,谥忠肃,沙县人。元符三年,担任右司谏的陈瓘就力论蔡京为奸邪,日后必为国家祸害。此后多次对蔡京、蔡卞的险恶用心横加披摘,气壮言切,刚烈坚韧,汪应辰曾赞他以生死力排权奸者,天下一人而已。元幹对陈瓘立身行事钦佩异常,因此1120年在离乡回到江西南昌,见过徐俯、洪刍后,便直赴南康(今江西星子县)拜谒陈瓘,与他“商榷古今治乱成败,夜分乃就寐”。元幹从此以陈瓘立身行事为终身楷模,直到晚年仍深切怀念这位良师铮友。1159年,元幹乃以69岁之龄帮助陈瓘之子陈正同审订《了堂先生文集》并作跋。1160年,将陈瓘当年对他的教诲写成《上平江陈侍郎十绝》送陈正同。其与陈情谊深厚如此。元幹41岁时“终不屑与奸佞同朝”而飘然挂冠,不能不说是受陈瓘的影响。
元幹此次拜谒,向陈瓘探讨了古今治乱成败,并请求他介绍当世贤士。陈即向他推荐了李纲,希望元幹能和他结交。其后元幹与李纲深交,一生追随,以天下为己任,共赴国难、同城战斗,成终身挚友。李纲罢官居福州,元幹时常与之游历山川美景,诗词唱和。1140年正月十五日,李纲在福州病逝,元幹奔丧,并作挽诗5首悼念。四月十五日,作文祭李纲;十二月十三日,作文再祭李纲,又作《追荐李丞相设斋疏》。元幹之泣血沉痛,令人唏嘘。
元幹居福州时,与李弥逊交往唱和最多。李弥逊,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苏州吴县人,祖籍福建连江。累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议和得罪秦桧,1140年归隐于连江西山,十余年不出,终老于家。1141年春,元幹筑成鸥盟轩,李弥逊曾作《题张仲宗鸥盟轩》到贺。同年冬,李弥逊在连江西山建成筠庄,赋《宝鼎现》词邀元幹前往小住,但元幹未成行,只作词答之。1142年秋后,元幹访亲于连江,顺访李弥逊,但李此时不在连江,居福州乌石山横山阁。元幹作《访亲于连江,因过筠溪叩门循行,叹其荒翳不治,有
1155年后(时秦桧已死),元幹居临安(今杭州),畅游吴越苏杭。但不知是否复出担任官职。元幹自出狱后近九年,除去1154年九月回闽一次,多居临安,若不是复任官职,或与子孙居?惜不可考。1158年春,元幹居杭州西湖,与周德友结识,周请元幹为其所藏苏庠诗贴作跋,因周也请张孝祥为之做跋,元幹遂结识孝祥。孝祥出身贫困,元幹以老成尊宿高度奖揄青年孝祥,孝祥感其“高名全节,照耀宇内”,并因数获款待而“感激恩义,铭镂不忘”。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元幹当年有《跋张安国所藏山水小卷》,次年春,作《郭从范示及张安国诸公酬唱辄次原韵》。当时元幹居西湖,与孝祥、从范诸公为邻,多有交往。孝祥词深受元幹影响,后二人并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
1160年,元幹几无交游,在苏州作《上平江陈侍郎十绝》送陈正同,并有《陇头泉》、《满庭芳》词对自己辛亥休官以来三十年做了总结。这一年,一代词宗张元幹在异乡去世。据钦臣跋《芦川归来集》:“今芦川归葬闽之螺山。”另据巽臣为其父张竑作墓志铭:“合葬于闽县螺山之源。”知螺山在闽县,即今福州市区,但不知元幹墓在何方。(张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