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泽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31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30日

纪念冯泽芳

发布时间:2010-01-30 16:13:0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我国的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始于1920年代。在这一研究领域中, 冯泽芳是当之无愧的主要开拓者。

    1899年2月20日, 冯泽芳出生在浙江义乌赤岸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颖悟, 勤奋好学, 1906年, 在当地新办的端木学堂里开始接触新思想, 学习新知识。1913年, 他考入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1916年12月毕业后, 因家庭经济困难, 回到家乡一所私立调南小学任教。

    1918年冬, 冯泽芳考入免收学费和膳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时, 适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升格并改名为东南大学。按学校条例规定, 原专科学生, 在继续补读满学分后, 可获本科毕业文凭。因家庭经济拮据, 他只好一边工作, 一边补读学分, 先后做过东南大学助教、江苏省立第三农校和第一农校教员。1925年6月, 他毕业于东南大学农科农艺系。

    在就读东南大学期间, 冯泽芳发表了7篇论文, 1篇译文。其中“中棉之形态及其分类”之论文(中棉, 即亚洲棉, G.arboreum), 是他历时两年多, 观察了112个不同品种列成的完整的中棉分类系统表。此文发表后, 国内外学者才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中棉究竟有多少种性状和类型, 由此奠定了中国亚洲棉分类的基础。

    从1923年开始, 冯泽芳首先对亚洲棉的11个质量性状的遗传行为进行研究, 经过连续种植试验的结果, 他发现其中10个性状的显隐性状之比接近3:1, 与孟德尔定律是一致的。1925年, 他将初步研究的结果, 撰写成“中棉之孟德尔性初步报告”的论文, 发表在当时的东南大学《农学杂志》第2卷第7期上, 这是我国学者在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后, 首次以亚洲棉为研究材料, 对棉花性状遗传研究结果的最早报道。

    1928年, 他通过与孙逢吉合作对亚洲棉质量性状的进一步研究, 在中央大学《农学杂志》(特1号) 上再次发表了“中棉之孟德尔性初次报告”的论文。这期间, 他还与冯肇传合作, 就亚洲棉质量性状遗传的研究结果, 发表过“中棉之遗传性质”的论文。1927年, 他发表了“中棉纯系育种方法之研究”两篇论文。

    1930年秋, 冯泽芳考取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 专攻棉花的遗传育种。在康乃尔大学的3年时间, 他潜心做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要有实验为证明。寒冷的冬季, 他也继续在温室里做棉花的遗传性状之观察。棉株开花吐絮时, 上面挂满了记载着各项数据的纸片, 引得他的那些洋同学常在窗外驻足观看, 并戏称为“圣诞树”。他充分利用美国实验室的先进设备, 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棉花细胞的染色体。1932年, 他获得硕士学位。翌年夏天, 又因论文优秀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并获得颁发给优秀毕业生的金钥匙。

    1933年秋, 冯泽芳学成归国。由邹秉文推荐, 就任棉业统制委员会技术专员。他以孙中山 “立志做大事, 不要做大官” 的话为座右铭, 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中国的棉花事业。

    1930年代的棉花遗传育种工作, 都是纯系育种或品种间的杂交育种, 对棉属的分类多以形态特征和纤维性状为主, 很少采用细胞遗传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冯泽芳为拓宽棉花种性改造的途径, 大胆从事陆地棉与亚洲棉的种间杂交及其后代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他从大量的杂交试验中, 发现并证明了以染色体多的美洲棉作母本, 以染色体少的亚洲棉作父本, 可以得到极少量的杂种。他根据杂种子一代花粉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构型, 分析了种间不易交配性和杂种一代不育性的原因。这些观点和所提供的富有说服力的论证数据, 在当时处于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1934年, 冯泽芳通过多年对亚洲棉和陆地棉(又称“美洲棉”G.hirsutum L.)种间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其论文“亚洲棉与美洲棉杂种之遗传学及细胞学的研究”在中央大学《农学丛刊》第1卷第2期上刊载。 该论文原著(英文稿)于1935年发表在美国的Botanical Gazette杂志(96卷)上, 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这篇论文是对棉花性状遗传和棉属种间细胞遗传学变化的较早报道, 解开了当时学者都不知道的亚洲棉与美洲棉种间杂交很难成功以及杂交成的第一代皆不育之谜, 为棉花育种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值得指出的是, 冯泽芳的“亚洲棉与美洲棉杂种之遗传学及细胞学的研究”之博士论文, 是在国内事先构思和设计好的题目, 只是借留学深造之便, 利用国外的先进设备和科研资料(仅参阅有关文献就达到100余篇), 发扬勇于开拓、大胆创新、自力更生、洋为中用的精神奋力研究而来的成果。今天追忆起来, 值得年轻的学子们很好的借鉴和学习。

    1934年, 中央棉产改进所成立后, 冯泽芳担任副所长兼植棉系主任, 主管研究和推广。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之初, 曾多次引进美国良种, 但效果都很不理想。这是因为中国棉区广大, 各地气候、水质、土壤条件差异很大, 什么地区种植什么品种最好, 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冯泽芳接任美国专家洛夫(H.T.Love)在中国推广棉花良种的区域试验工作后, 首先对全国各省棉区作调查研究, 他平均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各地调研, 足迹踏遍各个产棉地区。他将试验方法加以改进,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10个产棉省, 选择水、土、气候有代表性的地点, 共18处, 作为品种区域试验的基地。在每年棉株生长季节和收花之后, 他都要到这些试验点详细考察、记载、总结和进行指导。1930年代的中国农村, 穷乡僻壤, 交通极其不便, 连某些县城都不通汽车, 可以想见该项工作的艰苦程度。经过多年的试验, 在黄河流域棉区, 美洲棉斯字棉4号, 平均增产11%~67%, 品质也比脱字棉为优, 是高产优质的最佳品种。在长江流域棉区, 最优质高产的品种则是美洲棉德字棉531号, 平均增产15%。

    1936年, 冯泽芳在云南考察时发现并鉴定了一种纤维细软而有丝光的优质长绒棉—— 离核木棉, 并积极提出建立西南长绒棉区。他经常和助手们下乡, 趁赶集日子向农民宣传种植木棉的好处。从植棉技术到领垦荒地、贷款办法等, 他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并帮助办理各种手续。木棉长成以后, 又组织农民参观种得好的地块, 介绍经验。他以惊人的耐性和细心, 用事实来说服教育农民, 扩大木棉的种植。

    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曾一度中断, 直到1956年才恢复。1956~1957年的试验结果, 冯泽芳等又肯定了徐州209号、彭泽4号等著名良种。这项工作至今已延续了60多年, 并成为国家评选良种的严密体制。

    冯泽芳在1956年所著的《中国的棉花》一书中, 提出中国棉区宜划分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特早熟、西北内陆、华南五大棉区。某一棉区的良种, 移到另一棉区种植, 效果将变差。该项研究成果, 对棉花育种和良种的推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 以积极性言之, 棉花育种工作可集中在棉区的中心试验场, 育成的良种, 推广于本棉区内; 以消极性言之, 如遇水旱灾害而缺乏棉种时, 只能在本区内采办, 而不要异区采办。这种分区进行棉花种植,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 证明符合客观实际, 至今仍为科技界沿用。

    在研究棉区划分的同时, 冯泽芳还悉心研究棉工业布局。他的主要设想之一是: 在产棉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兴建棉纺工厂, 以利农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的供应, 使加工工业和种植业密切配合; 全国达到棉花自给和棉纱棉布自给, 而各省绝不要搞自给, 那是不可能的或是可能但不经济的; 其它各种特用经济作物也应这样实行全国合理分工的专业区。很显然, 这样的设想对国家经济的发展, 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