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玺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305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30日

张玺及夫人告别仪式昨举行 缅怀中国海洋学先驱

发布时间:2010-01-30 11:25:1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青岛新闻网  2007-07-01 16:33:06 

    青岛新闻网7月1日讯 张玺,我国著名动物学家和海洋湖沼学家,中国贝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始人之一,是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事海洋研究事业的老一辈科学家。

    昨天,张玺教授和夫人告别安置仪式在福宁园公墓冒雨举行。市政协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关同志、众多老一辈从事海洋研究的老科学家以及张玺教授的子孙参加了告别仪式,共同缅怀这位为中国海

    洋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辈。(青岛新闻网记者 任俊峰)

    附:张玺教授生平

    张玺教授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他曾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主委,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委海洋组成员。

    张玺出生于一个农耕家庭,他1921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法国学习。1927年获里昂大学理学院硕士学位,随后在瓦内(C.Vaney)教授指导下专攻软体动物后鳃类的研究,1931年以《普娄旺萨沿岸后鳃类研究》的优秀论文获法国国家博士。1932年回国,受聘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海洋学与动物学研究,并在北平中法大学生物系任教。

    1935年至1936年北平研究院与青岛市政府联合组成“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张玺任团长,对胶州湾及其附近的海洋环境及各类动物进行了艰苦的调查,取得了大量的资料,发表了各类动物研究论文。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胶州湾动物的资源变化和环境污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动物研究所随北平研究院迁往云南昆明,张玺曾任动物研究所所长并兼云南建设厅水产研究所所长。他对陆地、淡水动物进行研究,对滇池、洱海的渔业进行调查,同时对青鱼人工孵化做了研究。通过多年的调查和测量等研究发表了“云南昆明湖的形质及其动物研究”的论文,他的这些研究对动物学及湖沼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复员北平,仍旧在西郊动物园建置。张玺教授经过八年抗战丢下的海洋动物研究遂又开始继续。两次派研究人员到青岛和烟台采集各类海产动物标本,发表了数篇在云南搜集的动物的论文。

    解放后张玺教授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中国科学院的机构调整中,他和童第周、曾呈奎等一起筹备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当时张玺任研究室副主任,这个研究室逐步扩大为海洋生物研究所,以后发展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任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1958年,张玺教授与邱秉经创建了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分所,他积极想办法从全国聘任兼职研究员指导青年研究人员的工作,并亲自率领人员到广东、广西进行珍珠贝的调查,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为南海海洋研究所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发展了养殖业。

    张玺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建立了贝类研究组,领导开展了我国淡水与陆生贝类的研究,指导了钉螺的分类调查,并发表了洞庭湖和鄱阳湖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论文。

    1957-1960年他任“中苏海南岛动物考查团”中方团长,对海南岛进行了春夏季和秋冬季的两次大规模的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各类动物标本,为我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并发展了我国潮间带生态学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海洋动物学的发展。

    张玺在做研究工作的同时,曾在中法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等高等学府任教,先后讲过海洋学、海洋生物学、动物学、组织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和贝类学等课程,编写过大量的讲义和实验材料,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贝类学纲要》,是我国第一部软体动物著作。他的这些教学活动为我国培养了海洋学、动物学以及水产养殖方面的人才,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一批研究生和青年科学工作者现在都已成为学术带头人,被赞誉“桃李满天下”。

    张玺教授终生致力于我国的科学事业,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35年里,勤勤恳恳,精心研究,共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8部。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