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梁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发布时间:2010-12-09 15:46:2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基本背景

  从民主救国、科学救国到赞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近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共同的经历。梁希的一生,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这个过程。梁希早年对民主革命的幻想破灭之后,转向科学救国,改攻林业科学,在林业教育界奋斗了大半生,为改变中国林业落后面貌,奔走呼号。可是在腐败无能的旧中国,梁希的呼声又能引起多大的反响呢?又能感动哪位统治者的关注和支持呢?他在焦急忧虑中寻找着科技工作者的出路。
  梁希从多年的摸索中,认识到一条真理,即科学工作者不能离开政治。他在1948年发表的专论《科学与政治》一文中指出:“科学离不开政治,政治好比土壤,科学好比植物,植物得土壤之力才生长,科技得政治之力才发扬”,“科学工作者逃避政治,政治却紧跟着科学工作者”。梁希极力主张科学工作者要关心政治、参与政治。梁希从40年代以来,所以积极追求进步,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就是基于这一认识的。

重要事迹

  抗日战争期间,梁希在重庆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者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经常阅读并参加编辑《新华日报》,心胸豁然开朗,更加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加紧内战,梁希是自然科学界首先支持《对时局进言》的签名运动的。陈立夫、朱家骅为此给梁希施加极大压力,要他声明否认这件事。梁希则以浩然之正气,予以抵制,决不反悔。1948年,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纪念“五四”运动29周年,在中央大学举行“自然科学座谈会”,梁希、潘菽等慷慨陈词,并在营火晚会上,不顾个人安危,喊出:“同学们,不要害怕,天色就要破晓,曙光即将到来”,大大鼓舞了学生斗志。
  梁希还积极热情地组织、参加群众性的社团活动。1944年,他和当时在重庆的几位有名望的知识界人士如潘菽、金善宝、涂长望、干铎等人坚持参加“自然科学座谈会”,大家交谈时局情况,学习马列著作。1944年底,在“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基础上,联合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科学团体,以及其他科学技术人士,共同发起组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梁希是该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该会创办《科学新闻》,梁希是编委。
  1946年,梁希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后改为“九三学社”,梁希被选为监事。1950年后他一直担任九三学社副主席。

  1947年,梁希等人又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南京分会”,梁希被选为理事长,提出了科学工作者要关心政治,争取民主的口号。梁希等进步社会活动家,团结广大科学工作者,为争民主、争自由,组织社会团体,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科技工作者队伍,为50年代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奠定了基础。梁希在兼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席期间,于1951年作为中国科学普及协会代表团团长与茅以升、张昌绍、曹日昌、谷超豪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参加世界科协第二届大会。他平时非常重视科普工作,曾亲自执笔撰写了很多科普文章,如《科普协会的性质和方针》《科学普及工作的新阶段》《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做好科学普及工作》《农民需要科学翻身》《妇女有权要求科学家普及科学》《广泛发展工会和科普协会的合作关系》《掀起科普工作高潮》、《把科学技术知识交给人民——为〈世界科学〉而作》等。

重视学会的活动

  梁希还十分重视学会的活动。早在1927年,他就参加了当时的中华农学会的活动,担任中华农学会理事。1928年,又被选为中华林学会的理事,直到1949年。他在两个学会任职20多年,其中1935年至1941年,担任中华农学会理事长6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又积极筹划成立中国林学会,并被选为理事会理事长。

  梁希担任学会工作期间,十分重视办好学会刊物,他认为“无报便无会”,学报是学会的命脉。他不但是学报主编,还积极为学会刊物撰写论文。据粗略统计,他曾为农学会、林学会的刊物撰写了24篇论文,真可谓办学报的热心人。当时办学会的经费来源全靠会费和社会募捐。在这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梁希对学会的工作仍是十分积极热情。他节衣缩食,慷慨解囊,每次都是缴会费最多的一位。不仅如此,他还把大量休息时间献给学会事业。在他担任中华农学会理事长的6 年间,在学会办公地点的小楼上安了床位,每到周末即前来处理会务,直到星期一早晨方回校上课。这种全心全意对待学会工作的态度受到广大会员的称赞。中华农学会在他的主持下,发展迅速,会员人数日益增多,成为当时最负声望的学会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希任林业部部长期间,不但对中央的林业方针政策能诚恳地提出建议,对中央在政治方面的政策也能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1956年,在开展“百家争鸣”时,梁希撰文对当时社会上一些糊涂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了学术昌明,为了文化发达,‘家’的尺度应该放宽,‘鸣’的园地应该扩大。只要不是反革命,大家都可以伸出手来写,张开口来说。博学鸿儒要鸣、一技之长和一得之见也要鸣,长期刻苦钻研过的老前辈要鸣,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也鸣。这样才能够生气勃勃地从‘百鸣’中产生出成千成万的青年优秀科学家来,向科学进军,向社会主义进军。”

  1957年8月,他在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中,坦率地对共产党在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中一些过“左”的政策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反映了一些受伤害的知识分子的辛酸事,说出了他们的苦闷和悲伤。对一些党组织和党员的错误做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表示了极大的痛心。认为这是在挖六万万人民的万里长城——中国共产党的墙脚,筑起了一道隔离共产党和民主人士的高墙。为了统一战线,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梁希提出了如何尊重科学家和表彰大、中、小学人民教师的建议。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