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汤飞凡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92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科学公仆”汤飞凡

发布时间:2010-09-27 14:31:49      发布人: 孝行天下

   题记 他是上海医科大学校友;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名顽强的斗士;在复旦,在中国,他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汤飞凡是我国医学星空中的一颗巨星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盛赞他是“他的国家的杰出的科学公仆”,“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名顽强的斗士”,并断言“在中国,他将永远不会被忘记”。

     光绪23年(公元1897年),7月23日,汤飞凡出生于湖南醴陵汤加坪。

     1914年,汤飞凡退学,报名投考新成立的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入学时要考英语,他没有学过,但并不气馁,请求主考美国牧师胡美暂免试英文,随后补考。胡美被他的勇气和决心所感动,答应其请求。他被破格录取成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第一届学生。七载寒窗,经严格考试,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从第一届录取的30名学生,到1921年毕业时只剩下10名,其中就有汤飞凡。

     从湘雅毕业后,他到协和医学院细菌学系进修,立志研究细菌学和传染病学,树立了毕业的志愿:“当一个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病人?如果发明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

     学校困难时期 受颜福庆之邀 创业于上医

     1925年,汤飞凡与何琏(何键之女)成亲后, 经学校推荐,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奖学金,携夫人一起到了美国进修细菌学。1928年汤飞凡接到颜福庆的言辞恳切的邀请信,信中没有任何许诺,而是将当时医学院的困难如实列出,并希望他到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共图祖国医学教育大业。当时,汤飞凡在哈佛与H.秦瑟合作的研究工作正顺利进行,颜福庆的邀请信使他内心十分矛盾,振兴祖国医学是他的志向,最终还是祖国的召唤使他下了决心,同年8月他来到上海,就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细菌学副教授,其夫人何琏则在学校担任女生顾问。在一无实验室、二无仪器设备的初始阶段,汤飞凡白手起家,捐出自己的显微镜,勉强装备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由于他的出色工作,在医学院的第3次院务会议上被推选为图书委员会委员,1929年2月第6次院务会议上当选为院务会执行委员,成为校核心领导成员之一,1931年成为国立中央大学招生评判成绩委员中会委员。

     1932年,原中央大学医学院划出独立,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汤飞凡升为教授,同年应聘兼任英国在上海的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细菌学系主任。1935年汤飞凡赴英国,任英国国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一天,来研究院参观的日本人要和汤飞凡握手,汤飞凡义正词严地说:“你们日本正在侵略中国,很遗憾我不能和你们握手,还是转告你们的国家停止对我的祖国的侵略吧!”汤飞凡于1937年回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汤飞凡也走出实验室,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参加了上海救护委员会前线医疗救护队,随国立上海医学院师生组成的医疗队奔赴抗战前线宝山,抢救伤员。但随后的上海沦陷、南京失守又令他忧心如焚。他忧愤地对夫人说:“研究、研究、研究出再好的东西做了亡国奴,又有何用?”。

     汤飞凡研究出“乙醚杀菌法” 使我国早于全球16年消灭天花

     这时,由于天灾战乱,瘟疫肆虐,恢复防疫处是当务之急,时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的颜福庆邀请他去长沙主持重建中央防疫处工作。汤飞凡义不容辞,辞去月薪600两白银的雷士德研究所职务,携家眷赶赴长沙,不久任中央防疫处处长,1939年该处迁至昆明。

     1942年,在中国作战的盟军中发现天花病例,使用结果比较,中国牛痘苗比印度苗发痘率高,毒力稳定。于是,盟军决定,不仅牛痘苗采用中国株,其他疫苗和血清制品都改由中国防疫处供应。1943年,防疫处制成中国最早的斑疹伤寒疫苗,用于缅、泰边境作战的盟军免疫。同年,用自己分离的菌种研制出中国第一批5万单位一瓶的青霉素。

     1947年1月,汤飞凡建立了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中国第一个抗生素生产车间。

     1949年1月底北平解放,防疫实验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任所长。并主持组建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1950年春,冀北鼠疫横行,汤飞凡领导突击研制组,只用了两个多月,赶制出鼠疫减毒活疫苗900余万毫升,改变从苏联进口供应不足的局面,迅速遏止了鼠疫的流行。

     1951年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成立,汤飞凡兼任所长,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生物制品规范《生物制品检定规程》(草案)。为了扑灭天花,生物制品检定所使用汤飞凡研究出来的乙醚杀菌法,迅速增加了疫苗产量,1961年,我国消灭天花,早于全球16年。

     他成功分离出沙眼病毒 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1954年,沙眼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我国更是重灾区,一半以上的中国人患有沙眼,至盲率20个人中就有1个。边远农村“十眼九沙”,危害极大。汤飞凡按捺不住科学家特有的内心涌动,请辞行政事务,致力于沙眼病原研究。

     1955年汤飞凡与助手黄元酮在张晓楼等协助下,经数百次试验,成功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汤飞凡命名其为TE8。

     为证实所分离的病毒就是沙眼病原体,1958年元旦,汤飞凡命助手将沙眼病毒种入自己眼里,引起典型的沙眼症状与病变,继而从自己眼里分离出这种病毒,在其后的40天内,坚持不治疗,直至证实所分离培养沙眼病毒的致病性确定无疑。争论70余年的沙眼病毒问题终于有了结果,英国首先证实汤飞凡的成果,从此,沙眼病毒被称为“汤氏病毒”。

     巨星陨落:国家为他发行纪念邮票

     在分离出沙眼病原体后,汤飞凡很快又分离出麻疹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正当他率领中国生物制品业昂首挺进在世界前列的辉煌时刻,时代悲剧发生了。1958年,汤飞凡在“拔白旗”运动中成为批判对象,蒙受巨大屈辱,9月30日晨,汤飞凡万念俱毁,自缢身亡,我国医学界一颗巨星从此永远坠落。

     1981年,为表彰汤飞凡在沙眼病研究中的卓越贡献,在巴黎召开的国际眼科大会上,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授汤飞凡金质沙眼奖章;1992年11月22日我国发行了一套“现代科学家”的纪念邮票,其中一位就是著名的汤飞凡教授。(管理员注:1992-19,现代科学家·第三组,4-2,背景就是金质沙眼奖章。) 作者:邱佩芳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