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骧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89
本馆由[ 天堂使者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赵家骧妹夫童崇基忆二哥

发布时间:2010-03-11 10:43:42      发布人: 天堂使者

哭二哥——《悼壮烈殉职的赵家骧将军》  
二哥,您终於为国牺牲了!在今天,距你壮烈成仁的七个月后,全国千千万万的人来悼念你时,我真不知道说什才是。
二哥;你是知道我向无失眠症的,不想二十三日夜竟一夜不眠,次晨七时许,我在门前等候报纸,当我在报贩手中接过报纸,打开首页,耀在眼前的,竟是二十三日下午六时三十分,共军疯狂向我金门炮击五万余发;并称共军团头阵地炮,已向我初次发射,我读到这里,心中开始不安了,因为我知道围头共军从未向我发射过,而围头共军炮之射击,实是一大阴谋,但我仍然耐心的读完每一段战讯,我也留心伤亡数字和落弹地带,这当然你是知道我为什么的。
正是我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的时候(二十四日上午十时二十分)终于由台北长途电话中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是徐永瀛兄自台北打来的电话,仅说“童太太叫我通知你,立即请假回台北,如能上午乘飞机赶到更好”。接着又说:“童太太在赵家”这把我怔住了,我知道事态严重。但我仍然想信你顶多负伤,而不致惨遭毒手,壮烈牺牲!旋又接杨波兄电话“赶快回来,二哥已不在了!”二哥,你想这时候我还能抑制住不痛哭失声吗!我失国家痛失忠良!我哭家中失去重心!我们哭你“壮志未酬身先死”!在一个多小时的空中飞行中,我脑海里浮起一;连串往事的回忆,远在民国三十年底,我由缅甸仰光回国,在重庆时,在朝天门一家旅社中,与你见面,也是我与家瑜结婚后第一次与你见面。当时,你高兴得不得了,因之你给我的印像也不欢而至深,而最重要的,是我佩服你对当时局势的见解,记得你曾说,你想到西北去,我问你为什么?恭迎说,我们不怕日本人,我们怕共军乘机做大;我去西北,可多做一点反共工作。在当时,我因年轻职浅,并未与你多讨论那些问题,反摧你速去“小洞天吃饭。后来,你虽去西北,但无所成。我却奉调东南,相隔遥远,除利用函电互通音讯外,几乎不知道后来你怎么到西南的。直到三十七年春,你自东北来南京,才又见第二面。那是在明故宫机场室见面的。你问我愿否到东北工作?我问你什么工作?你说:“东北有很多工厂,你办厂多年,你去办厂吧!那儿的工厂,虽有各种人才,但不重视组织和领导,很多给中共渗透,使生产低落,是很可惜的”我当时对你说:“为什么不实行军事管理?“你说:你曾作这样措施,但有人批评我们军人是老粗,不懂得科学技术,工厂管理等,言下不胜感慨。你忠党爱国忧愤国事的心情,溢于言表,但我当时所以未应允去东北实因职务未允自主,并非有意违拗你的一番好意。
曾几何时,直十七年冬,东北共军藉着俄帝暴力,迫使我们撤离,你仅带二嫂和孩子们到达上海时,我在虹桥机场接你,时为深夜二时许,寒冷的西北风,吹得人打抖,而你当时又患着严重的感冒。记得你一下飞机就对我说:“崇基,还是你对了!咱们兄弟还是分散在各处工作的好,你如也在东北的话,今天由谁来接我呢?“言下你那疲乏过度的脸上,流露出一丝微笑。在上海一段时间,我们虽时党见面,但我因工作忙乐,并未能倍你玩玩:当我军与共军在徐蚌会战开始,你决定将二嫂和孩子们送来台湾,并将这个快定告诉我,同时问我意见如何?我处了同意你的意见外,并问你为什么不让大家在上海过了新年再走?你的回答是:“时间不允许了,我想到、徐州去,於公於私,我都应该去,因为我认为共军这次的军事企图,是很毒的,我和杜聿明先生相处多年,我对你的为人个性,了解很多,我不能不去邦助他完成任务。”
二嫂和孩子们送走后,你曾在我那儿为杜聿明先生作长书,你的行李搬到我的寓所,准备随时动身,可是你又非等杜先生的回信不可,终于杜先生的回信来了,记得是由一位姓杜的送来的你拆开信阅读那天,正是一个星期日,我坐在那儿,似乎看到那是用一封用中式信签,毛笔所写的信,长达五六页,当你看完后,你的眼睛似乎是润湿的,我当即说:“今难得偷闲,我们到公园里散散步吧。”而你的回复是不去了,接着又说:“我要去看望杜先生家里人,因为杜生要我照料他的老太太和他的一家子。”你说了就走了,我当时也不便问你杜先生信里说些什么可是由你的表情及日后对杜先生家人的照雇,我不难想像到那封信的内容。
三十八年元旦,你恭读总统元旦引退文告毕,你曾拍着桌子大骂那班无耻的“谋和”分子你问我溪口怎么走?我问你干什么?你说:“我想到溪口去一趟,顺便到绍兴老家看看四姑。”越数日,你又告诉我,先到台湾再说吧,我当时即向你建议,等过了春节再走,而你立即就走了,直至我和瑜妹带着孩子随同服务单位於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一日自上海到达基隆,才又见了面,这次是你来接我们了,想起在上海接你时的一募,真是感慨系之!
二哥!你个人是成功了!军人的事业表现,即是不成功便成仁的伟大牺牲!你不愧是一个完正的军人!你一生为革命而奋斗;未辜负领袖的栽培。你的人格堪以担当革命军人的模范而无愧!
二哥你安息吧!我们因你的牺牲虽很悲痛,但由于你的壮烈牺牲而带来了金门光荣的战绩,赢得了举世的支持,这些不也使我们分沾光荣吗?二哥!二嫂的身体虽仍瘦弱如故,但健壮多了,孩子们都很活泼壮健。小成也已到总医院实习去了,他将完成大学的学业了,我和瑜妹以及孩子们也都好,我会好好照雇二个家。二哥,你安息吧!

《妹赵家瑜悼二哥赵家骧将军》於1959年

去年也正是榴红似火,荔枝熟透的时候,炼侄过生日的那天,我带着二个小甥儿到你家去,孩子们都尽情的笑闹,你带着孩子们为炼侄买生日礼物,听孩子们讲公主王子的故事,想不到那是我们最后的一面,有一天,二嫂来说,你写信说很想我,要我写信给你,我却因一身家务难得有闲写信也不过聊聊数言,以为离情,你每次回家或去时,孩子们都要迎送,尤其崇基特别重视,他不在家却以为手足之情,何必拘此细节,而今回想这俗套的形迹却蕴芷着可贵的哲理,我永远也追悔不及了。
二哥!明知人生总归一死你是为国而成仁,死有重於泰山,但我想起三哥抑病留铁幕,生死未餐赵家所望能以报国而振家声者亦留二哥一人是赖,今也大陸未复,而你以身殉於金门炮战之中,虽日死得其所,但我又不能不以死非其时而痛悼。
我们兄妹五人,我却特别获得你的关爱,记得初进初中是住校,因幼小离家,难免生怯,你每周三必有一封美丽的散文信寄我勉励我,每周必来校接我,当你那英武的身躯出现在校门时,无人不羡慕我有一位允文允武的兄长,记得小时候,父亲教甚严,常常为了你从城墙上往河里跳而怒斥,你第天必须读四书五经作诗论文,要你习文,要三哥习武,可是你竟在关着城门打杖时偷地去从军了,因战乱而得不到您的音讯,妈因此而卧病连年,只记得那真是苦难的日子,后来得到你的信,低估说你不愿回家当少爷,并说一定发奋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唉,;连年的战乱,父母亲相继弃世,老人家在九泉下也要为你的壮志未酬而悲痛。我要说的话太多了,纸短情长,呜咽无以成声。

赵家骧妹夫一家简况

金华日报2007年报道;童崇基生于1915年,现住台北市。系黄埔军校生,1940年与赵家骧妹赵家瑜结婚,抗战时期曾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缅甸战役。解战争时期曾任军工厂上校厂长,去台湾后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等职。记者与94岁兰溪籍台胞童崇基面对面採访报道;对兰溪教育有如此多的捐赠,很多人会以为童老肯定是个有钱人。其实,童老只是个工薪族,每个月拿固定工资,他最大一笔工资就是退休金,一次性拿了160万台币(折合人民币40万元左右)。  
 童老第一次回家乡时,看到村里有多名十多岁的孩子不上学而在玩,非常惊讶。后来了解到原来村子离初中太远,上学不方便,有的父母认为不安全,孩子上完了小学就不再念初中了。
 虽然童老是大学毕业,还上过黄埔军校,但童老总认为自己书读得太少。
 对于教育,他的观点是:一个地方不重视教育,经济社会就难发展;人不受教育,就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孩子不受教育怎么行?于是,他选择捐资教育来回报家乡。
 第一次回家乡,他就为村里的金家联办小学捐资上万元。
 此后,每次回家乡,都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有馈赠。他为学校买图书,设立奖学金,创办村幼儿园等。1994年,当村里的金家小学新建时,他又捐款45万余元。他还为兰一中图书馆、实验中学等学校捐款40余万元。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他捐款23万余元建设的。
 1999年,童崇基老人第六次回乡探亲,得知因为学校布局调整,有6个行政村小要并到金家小学,学校需要扩建,毅然答应回台湾与子女商量筹款事宜,决定捐资200万元建造柏园教学大楼及昆仲图书馆。   
 金家小学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81平方米,有12个班级,环境优美,有闭路电视、计算机房等齐全的配套设施,也是兰溪农村学校中第一个拥有图书馆的。
 
金家小学由童老独立捐资,曾有不少人建议他将学校冠名为崇基小学,但童老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只是做了点小事,不能沽名钓誉。
 童老给捐资的金家小学取名为“信义小学”,他说,目的就是倡导孩子们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因为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会受到人们尊重;只有守信的民族,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他还为学校提写了“礼义廉耻”的校训。
 童崇基老人捐资家乡教育事业的热情,得到他家人的极大支持,他夫人赵家瑜今年89岁,非常支持他,他的子女也都一同为他捐资家乡教育出钱。童老的热情更感动着另一位兰溪籍台胞许林秀女士,许女士也先后为兰溪水亭柏园小学、女埠初中等学校捐款140余万元。
教育之道:重在培养孩子生活规范
 童崇基老人育有五个子女———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五个子女都在美国留过学,其中获得博士学位三人,双硕士学位两人。大儿子童兆阳患病去世,二儿子童兆勤在台湾任新竹科学园区产业工会理事长。三个在美国的子女,分别是大女儿童一琴,为心理学博士、美国得州医科大学副校长;二女儿童台琴,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美国富达证券董事长;三儿子童兆雄,生态学博士,现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能源部。
与童老谈起他的子女们,童老就笑逐颜开,他说,子女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欣慰。那么,童老有何教育之道呢?
 童老谦虚地说,他不懂教育,但他套用军队管理,从小严格培养孩子的生活规范,并着重培养孩子自立。他的每个孩子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自己洗衣服,自己料理生活。五个孩子到美国留学,虽然有两个公费留学,三个靠奖学金留学,但他给每人只提供单程机票和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对于家乡的教育,童老说,他接触到许多家长都很看重孩子的学习分数,不太重视孩子生活规范教育。他觉得,在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要重在对孩子进行生活规范教育,要管教在前,此时孩子似懂非懂,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不加以约束,会让小孩子从小没有责任感,也就难以成功。
养生之道:简单生活
    94岁高龄的童崇基给人的感觉只有70来岁,而且他还是个网球高手,这次回兰期间,他还受邀参与了一场网球友谊赛。在他身上,还有许多让人难以置信的事:
 没有生过一场病,连感冒都未沾上过,除了参加抗日战争受过两次伤;没有掉一颗牙,也没有一颗假牙;70岁开始打网球,每星期坚持打三场网球,每场一两个小时;退休后的唯一爱好是旅游,已跑遍了全中国,88岁第一次到西藏,91岁又第二次上西藏,没有一点头晕、气喘等高原反应;88岁还爬上云南5000多米的玉龙雪山;在台湾,他还自己开车(童老新换的驾证有效期到他101岁)……
 有这些生命的奇迹,那么,童崇基老人有何养生之道?童老的总结是:简单生活。
 在生活与健身方面,童老认为一定要坚持多动,凡是自己能做的事就坚持自己做;每天早上起床前先伸个懒腰,并坚持做5分钟的简单瑜珈。
 在饮食方面,童老的原则是不能吃饱,吃个七分饱就行。每周运动3天,运动的日子每天吃3餐,不运动的日子每天吃两餐。不抽烟,少吃猪肉、羊肉,吃牛肉、鸡、鱼等,绝不吃动物内脏、皮,每天都要吃苹果、香蕉、西红柿等水果和绿色蔬菜、豆制品,酒至多喝半杯红酒。
童崇基长子简况
童兆阳(1942年—2000年),第二十一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籍贯浙江兰溪。师大附中、陆军军官学校第34期毕业,美国密苏里大学数学研究所毕业,犹他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研究所硕士。留美期间曾组织反共爱国联盟,历任各级指挥官。
生平
童兆阳的母舅即是1958年八二三炮战殉职的赵家骧将军。自官校毕业后担任少尉排长、中尉联络官,随即以公费留美。1972年返国,继续在基层部队任职,1974年曾获“战斗立功英雄”荣衔。1977年经作战次长宋心濂拔擢,担任参谋官及其办公室主任。尔后历经数职,1986年调升陆军226师师长,镇守关渡,受蒋经国器重,曾嘱其“留在军中”,不要轻易退伍。1990年调任成功岭指挥官兼大专集训班主任。
成功岭指挥官任内与长官不谐,1991年调任国防管理学院院长,本已届仕途终点,后因总长刘和谦力荐,1992年升任作战参谋次长。1994年再转任六军团司令,总揽台湾北部军务。1996年接任陆军官校校长。1997年因病转任增设陆军副总司令。1998年提前退休,转任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讲座教授。2000年因肝硬化逝世,享年59岁。
童为少数的留洋将领,早年受宋心濂提拔,尔后又受郝柏村器重,同时也获刘和谦肯定,得以一展长才。作战次长任内曾数度处理大陆劫机来台事件,并规划保安、救难等工作,颇见成效,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后,还曾受刘兆玄之邀组织救难与规划相关政策。
童在90年代末期被认为是陆军总司令的不二人选,这使他的去职显得晦暗莫明。一部分人接受官方的意见,认为是因他的身体状况无法负担,并且以他退伍后两年不到即去世为证,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不能届龄退伍,而是选择提前离开。另一部分人相信可能与官方的人事协调有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破天荒的从军团司令调为官校校长—在此前只有官校校长调升司令的例子。

童崇基次子简况

在中国大陆,人们往往习惯将弃政从商叫做“下海”,意思就是脱离了陆地的支撑,从此在商海里凭自己的本事求生存。曾担任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副局长、现任和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及执行长的童兆勤就是这样一位“下海”者。
第一次听到“童兆勤”这个名字是从一位台湾半导体产业资深人士那里,当时在提到他最佩服的一位台湾业内人士时,“童兆勤”这个名字脱口而出。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因停电而暂停生产3天,结果造成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价格上涨了30%以上;2001年,占台湾总面积不到1/1000的新竹科技园区,产值却占到了整个台湾工农业总产值的15%,新竹科技园区当时几乎就是台湾经济的代名词。然而童兆勤令人佩服之处不是在他从政期间的辉煌,而是在他“下海”经商后的传奇经历。
提起当初“下海”,童兆勤认为自己是“硬着头皮上”,甚至在接手和乔科技时也是被逼无奈。“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从政时自己讲得太多,经商后大家都希望看你遇到问题时能不能解决,也许是运气好,我加入和乔以后,和乔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童兆勤轻描淡写的所谓“运气”,实际上指的是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抓住机会,要在最恰当的时候推出最恰当的产品。
童兆勤接手和乔科技时,和乔累计亏损已达一百亿元以上,负债最高达五十多亿元,面对七百多名员工,童兆勤心里明白,这是他一生中遇到过的最艰巨的挑战。童兆勤仔细分析造成和乔科技亏损的原因,将造成亏损的原因一样样找出来,一样样排除,将最重要的原因放在最前面。童兆勤发现,尽管和乔科技当时已在硬盘碟片行业从业十多年,但最缺的是技术这个环节,当别人已切入80GB的容量时,和乔还在生产40GB的产品。童兆勤认为,要想快速弥补这个缺陷,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技术领先的企业合资。当时日本昭和电工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从技术、市场及资金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之下,与昭和电工合资成为解决和乔科技的最佳途径。
为了与日本昭和电工合作,童兆勤下了很大的功夫。“与国外公司合作的前提是你首先要与国际上的行为模式接轨,”童兆勤认为,应该从日本的文化角度去了解应如何与他们合作。为此,童兆勤通过看书、与日资企业的高管聊天等方法去了解日本人的心态,慢慢吸收一些日本人的想法,并照着日本人的模式与他们沟通。“你不能完全照自己的方式,也不能完全照对方的方式,那样也不符合所在地的环境,这中间有太多的挑战需要通过双方的沟通来解决。”童兆勤认为,“双方有各自利益的考虑,只有将重点放在共同的利益上,问题才可能比较容易解决。”
为了通过沟通将双方的差距缩短,童兆勤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每两天飞一次日在中国大陆,人们往往习惯将弃政从商叫做“下海”,意思就是脱离了陆地的支撑,从此在商海里凭自己的本事求生存。曾担任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副局长、现任和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及执行长的童兆勤就是这样一位“下海”者。政府機關檢討簡併,科學園區傳出可能會由國科會改納到經貿部會,台灣科學園區同業公會理事長童兆勤首度表態,科學園區在國科會研發導向的推動下,20多年成功發展模式已成為世界各國與中國所欲複製的對象,政府不應任意變動,否則恐造成科學園區廠商步入工業區外移潮的後塵。
童兆勤說,公會反對科學園區主管機關改隸屬經濟部,他說,公會將發文向行政院陳情,建議科學園區仍隸屬國科會,已獲公會理監事會同意。
童兆勤曾擔任竹科管理局副局長,對科學園區運作深入了解,他認為,科學園區與工業區屬性不一樣,長久發展下來,成效也明顯兩極化,廠商進駐意願高,科學園區從新竹、台南、台中到宜蘭,才能一個接一個開發,而工業區相對萎縮,這證明科學園區隸屬國科會是對的發展走向,他不解政府為何要捨棄成功的路子?
童兆勤認為,國科會是科技政策主管機關,經濟部為工業政策主管機關,以園區研發經費佔營業額達5%以上,比全國產業的1.3%高出多倍,發明專利、碩博士人才也佔全國密度最高,顯見科學園區在國科會較為豐沛科技研發資源主管下,產業界可獲得較多研發創新的支援,發揮產值效益也較高。以今年為例,每人產值將可能上看千萬元,約為全國製造業勞工的2倍多,更是平均每人生產毛額的20多倍,遠為工業區所不及。
童兆勤說,科學園區在經營特性、投資制度(優惠措施與周邊設施)等與工業區均大不同,如整併在同一主管機關,無法得到資源整合的效果,廠商投資也會發生制度競合問題,為使廠商根留台灣繼續拚經濟,公會認為應讓科學園區仍繼續隸屬國科會,以發揮科技研發創新的產業轉型成效。
他先后向兰溪市数所中小学捐赠500万元,成为兰溪“三胞”中捐资最多的人。
  兰溪市女埠镇金家村小学目前拥有两幢共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并有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多功能厅等,每个教室都配置有“三机一幕”: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投影幕,另有一个1066平方米的图书馆,藏有近万册课外读物。据悉,这一切都是由一位旅居台湾50多年的金家村人、88岁高龄的童崇基捐资兴建的。据了解,到目前为止,童老先生已先后向兰溪市中小学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其中仅金家小学就获赠近300万元,兰溪一中、实验中学、聚仁学校等都得到过他的捐赠。童崇基以其捐赠款之巨,成为兰溪“三胞”中的第一人。
  今年6月底,88岁高龄的童老先生第八次回乡。这次他是回来察看捐资建设项目并带动另一位台胞子女回乡捐资办学的。7月6日,我们在兰溪市台联会赵福瀛、徐叔奇两人的陪同下,来到女埠镇金家村采访了童老先生。1990年,童老先生第一次回乡探亲。当他了解到村子里的校舍太破旧时,便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捐资办学,以尽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
  童先生在台湾也是工薪阶层,但每次回家乡都有馈赠。几年来,他已在本村捐款上百万元建造校舍。1999年,兰溪市教体委决定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其中有6个行政村的小学要并入金家村小学,这一来就得扩建校舍、添置设备。童老先生得知这一情况,马上答应再次筹款兴建校舍、添置设备。2000年11月,童老先生的大儿子不幸患病辞世。童老先生忍受失子的巨痛,仍含泪四处筹集资金。在童老先生的带动下,不仅他的5个子女纷纷加入了捐资的行列,兰溪水亭籍的台胞徐柏园也捐了一部分钱。于是新建的教学楼被命名为“柏园教学楼”,新建的图书馆被命名为“昆仲图书馆”。
  说起5个子女,童老先生是最感欣慰的。他的5个子女中有4个获得了博士学位、一个获得硕士学位,他们在事业上都颇有建树,其中最出色的是二儿子和四女儿。二儿子名叫童兆勤,曾任台湾新竹科学院区负责人。该院区掌握着全台的经济命脉,拥有5000名博士、7万名硕士,而操作工全是理工大学毕业经培训半年后才能上岗的,其规模之大,科技之先进,让世人咋舌。四女儿名叫童台琴,现任美国嘉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嘉信投信资深副总裁,曾被美国simmons大学评为85届杰出校友。今年6月份她曾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的采访,对“投资人服务”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大女儿童一琴从事教育心理研究,今年被推选为美国外籍学生密度最高的第12学区国际学生顾问社团总代表,成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一任华裔总代表。大儿子童兆阳是一名军人,刚在去年不幸患病辞世。小儿子童兆雄在美国联邦政府能源部就职。
  对子女的教育,童老先生强调其独立自主的精神。5个子女他都只负责到中学毕业,子女们到美国留学,都只为他们购买单程机票,提供一个学期的费用和保证金,以后的费用全部由他们自己边学习边打工筹措。有人曾向童老先生讨教过养生的秘诀,他不失童趣地悄悄对对方说:修身立命的基础就是“开”、“关”二字。“开”就是要有开阔的胸襟、开朗的心情,小事不计较,想得开,看得开。“关”是关心别人,关心社会,关心亲戚朋友和家人,不要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在台湾,童老先生与83岁的太太共同生活,从未雇过保姆,家务都是两人自己做,出门都是童老先生自己驾车,生活过得很简单。最后童老先生说,目前他已把他的全部积蓄捐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希望当地能够切切实实发挥学校硬软件功能,把学校办得更好,把学生教得更好。
  撰文邵淑芬摄影琚红征
6月10日上午,回乡探亲的兰溪籍旅台同胞童崇基先生专程来市台办拜访,市委副书记王海超亲切会见童先生。
  童先生一直来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先后为家乡教育事业捐款267万元人民币和4.5万美元,在兰溪女埠街道金家村建成一座信义小学。另外,他还做好兰溪籍其他旅台同胞的工作,动员兰溪籍旅台同胞徐女士两次捐款95万元人民币,建成了柏园小学。这次童先生回乡又准备捐款20万元,设立柏园小学奖学基金。
  王海超副书记在和童先生会见中,对童先生关心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他保重身体,经常回乡看看。会见时,市台办主任金振林,副主任王先良范卫东在座。兰溪市领导也在兰溪会见了童先生。(图片为王海超副书记与童崇基先生亲切交谈,市台办主任金振林在座。)

2007年02月01日 00:01:14    金华新闻网

捐助教育 造福桑梓
———与94岁兰溪籍台胞童崇基面对面
捐款之道:情注教育

   

    对兰溪教育有如此多的捐赠,很多人会以为童老肯定是个有钱人。其实,童老只是个工薪族,每个月拿固定工资,他最大一笔工资就是退休金,一次性拿了160万台币(折合人民币40万元左右)。  
    童老第一次回家乡时,看到村里有多名十多岁的孩子不上学而在玩,非常惊讶。后来了解到原来村子离初中太远,上学不方便,有的父母认为不安全,孩子上完了小学就不再念初中了。
    虽然童老是大学毕业,还上过黄埔军校,但童老总认为自己书读得太少。
    对于教育,他的观点是:一个地方不重视教育,经济社会就难发展;人不受教育,就是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孩子不受教育怎么行?于是,他选择捐资教育来回报家乡。
    第一次回家乡,他就为村里的金家联办小学捐资上万元。
    此后,每次回家乡,都对家乡的教育事业有馈赠。他为学校买图书,设立奖学金,创办村幼儿园等。1994年,当村里的金家小学新建时,他又捐款45万余元。他还为兰一中图书馆、实验中学等学校捐款40余万元。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他捐款23万余元建设的。
    1999年,童崇基老人第六次回乡探亲,得知因为学校布局调整,有6个行政村小要并到金家小学,学校需要扩建,毅然答应回台湾与子女商量筹款事宜,决定捐资200万元建造柏园教学大楼及昆仲图书馆。   
    金家小学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81平方米,有12个班级,环境优美,有闭路电视、计算机房等齐全的配套设施,也是兰溪农村学校中第一个拥有图书馆的。
    金家小学由童老独立捐资,曾有不少人建议他将学校冠名为崇基小学,但童老坚决不同意,他说,自己只是做了点小事,不能沽名钓誉。
    童老给捐资的金家小学取名为“信义小学”,他说,目的就是倡导孩子们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因为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会受到人们尊重;只有守信的民族,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他还为学校提写了“礼义廉耻”的校训。
    童崇基老人捐资家乡教育事业的热情,得到他家人的极大支持,他夫人赵家瑜今年89岁,非常支持他,他的子女也都一同为他捐资家乡教育出钱。童老的热情更感动着另一位兰溪籍台胞许林秀女士,许女士也先后为兰溪水亭柏园小学、女埠初中等学校捐款140余万元。
教育之道:重在培养孩子生活规范
    童崇基老人育有五个子女———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五个子女都在美国留过学,其中获得博士学位三人,双硕士学位两人。大儿子童兆阳患病去世,二儿子童兆勤在台湾任新竹科学园区产业工会理事长。三个在美国的子女,分别是大女儿童一琴,为心理学博士、美国得州医科大学副校长;二女儿童台琴,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专业基金管理公司美国富达证券董事长;三儿子童兆雄,生态学博士,现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能源部。
    与童老谈起他的子女们,童老就笑逐颜开,他说,子女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欣慰。那么,童老有何教育之道呢?
    童老谦虚地说,他不懂教育,但他套用军队管理,从小严格培养孩子的生活规范,并着重培养孩子自立。他的每个孩子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自己洗衣服,自己料理生活。五个孩子到美国留学,虽然有两个公费留学,三个靠奖学金留学,但他给每人只提供单程机票和一个学期的生活费。
    对于家乡的教育,童老说,他接触到许多家长都很看重孩子的学习分数,不太重视孩子生活规范教育。他觉得,在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要重在对孩子进行生活规范教育,要管教在前,此时孩子似懂非懂,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思维,不加以约束,会让小孩子从小没有责任感,也就难以成功。
养生之道:简单生活
    94岁高龄的童崇基给人的感觉只有70来岁,而且他还是个网球高手,这次回兰期间,他还受邀参与了一场网球友谊赛。在他身上,还有许多让人难以置信的事:
    没有生过一场病,连感冒都未沾上过,除了参加抗日战争受过两次伤;没有掉一颗牙,也没有一颗假牙;70岁开始打网球,每星期坚持打三场网球,每场一两个小时;退休后的唯一爱好是旅游,已跑遍了全中国,88岁第一次到西藏,91岁又第二次上西藏,没有一点头晕、气喘等高原反应;88岁还爬上云南5000多米的玉龙雪山;在台湾,他还自己开车(童老新换的驾证有效期到他101岁)……
    有这些生命的奇迹,那么,童崇基老人有何养生之道?童老的总结是:简单生活。
    在生活与健身方面,童老认为一定要坚持多动,凡是自己能做的事就坚持自己做;每天早上起床前先伸个懒腰,并坚持做5分钟的简单瑜珈。
    在饮食方面,童老的原则是不能吃饱,吃个七分饱就行。每周运动3天,运动的日子每天吃3餐,不运动的日子每天吃两餐。不抽烟,少吃猪肉、羊肉,吃牛肉、鸡、鱼等,绝不吃动物内脏、皮,每天都要吃苹果、香蕉、西红柿等水果和绿色蔬菜、豆制品,酒至多喝半杯红酒。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童崇基老先生已於2012年10月21日過世,10月27日已公祭火化,10月29日於聯合報頭版刊登訃聞,我的爺爺奶奶與他相交超過50年,願童爺爺一路好走!


    写信时间:2012/10/29 12:21:04
  • 我是童姥的同族,佩服之至


    写信时间:2012/02/02 14: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