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念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2824139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5月05日

大陆乘客名单确认

发布时间:2011-05-05 11:59:0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救援人员打捞尸体上岸。

  两天来,松山机场候机厅内挤满了从港台各地赶来的“华航”客机遇难者家属。有的白发苍苍来寻子;有的正值壮年来寻妻;有的年少来寻父母。他们都执着地相信:亲人还活着……

  在接待处,一位男子嘴唇颤抖,不停对身边的人说:“对不起,我实在忍不住要哭出声了,对不起……”话没说完,他猛地蹲下身,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身旁的太太紧紧抱住他的头。他太太告诉记者,她先生的父母退休后,一直想去哈尔滨观光,没想到……他们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相信会有生存希望的。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吴女士平静地说:“我先生会平安回家的。临行前,他做好了全家人的饭,在冰箱里放了足够我吃一个星期的饺子和水果。他笑着跟我说,你把冰箱里东西全吃完,我就回家了。”她坚信,“会有奇迹发生的”。

  昨天中午,记者就这一问题向“华航”一位冯姓主管询问,他回答:“没有可能。”

  ■名单

  部分祖国大陆乘客名单

  “华航”失事班机中部分祖国大陆乘客家属,昨天上午10时05分在香港搭乘“华航CI602”班机抵达台湾,处理有关善后事宜。

  据“华航”提供的信息,这9名大陆乘客的名单如下:

  林少清 女 23岁 福建人;

  李红 女 22岁 黑龙江人;

  韩营燕 女 30岁 海南人;

  潘鸿念 女 26岁 广西人;

  王芳梅 女 27岁 广西人;

  任京京 女 56岁 江苏南京人;

  蔡喜荣 女 28岁 广西人;

  邓华平 女 25岁 江西人;

  ■进展

  已收到黑匣子信号

  据新华社消息 昨天傍晚8时许,已经搜寻到“华航”出事班机黑匣子发出的信号。目前,出事班机黑匣子所在方位已经确定。第一个黑匣子位于北纬23度52分48秒,东经119度33分26点4秒;第二个黑匣子位于北纬23度49分40秒,东经119度32分57点6秒。

  台湾当局“交通部次长”蔡堆昨天上午表示,目前尚未找到黑匣子。他表示,黑匣子传出的应该是短波信号,原先传出收到的信号,应该是从陆地上传播的信号。稍早前,搜救人员传出在马公北方32海哩处侦测到黑匣子的信号,但搜救的“空警队”表示,该处海域并未发现飞机结构和残骸。

  部分遗体漂过海峡中线

  空难后,台湾军方共派出军舰16艘、飞机10架次及1711名兵力进行救援,投入最大的海、空兵力。海军出动多种舰艇进行搜救,共派出包括成功级舰3艘、导弹快艇5艘、猎雷舰2艘、港巡艇2艘和近岸巡防舰4艘等共16艘舰艇;空军方面则出动S70C直升机7架、C-130运输机3架;澎防驻军也出动两栖艇8艘、运输车10辆和救护车10辆,总计共出动1711名兵力。经过整整一夜,搜救人员发现部分遗体与机体残骸随着海流漂过海峡中线。台湾“行政院长”游锡昨天上午指示“陆委会”尽快与祖国大陆取得联系,希望祖国大陆方面也能派遣搜救人员协助搜救工作。

  台“国防部长“汤曜明表示,搜救工作不会有时限,目前海上共有近60艘各式舰艇作地毯式搜救,空中也派出直升机自中部以南地区展开空中搜寻,并会安排家属登船前往失事海域了解搜救工作情形。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昨天下午也电函告知祖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为全力搜寻遇难人员,台湾救难单位将向西扩大搜寻区域,希望海协会转知祖国大陆相关单位。

  已搜寻到51具遗体

  截至昨天13时50分,搜救中心已经搜寻到51具罹难者遗体,包括灵堂已停灵的12具罹难者遗体,以及自海上捞上船准备运回途中的39具遗体牞遗体核对工作已在澎湖开始。找到的第一具遗体由于衣着完整,根据从其身上找到的证件确认为乘客朱志民。更多遗体需要通过牙齿或DNA鉴定才能加以确认。目前已有近400名乘客家属赶到澎湖,认尸工作已陆续展开,医护人员采集家属血样以便核对。初步有8具遗体已由家属指认出身份。

  彰化乡间发现飞机遗物

  台湾“华航”空难发生经过和原因目前仍是未知牞但有目击者描述了失事时的情形。

  一位当时在赤坎码头现场的民众说,当时先是机尾三分之一处冒出火光,随后一连串惊心动魄的爆炸,飞机机头斜插掉入海中。此外,目前在协助遗体辨认的医疗专家表示,失事现场发现的遗体,均发现有下颚被严重撞击的现象,似乎与目击者所指出的飞机斜插下坠的状况有关,但医疗小组并未发现罹难者遗体上有任何烧伤情形。

  台湾彰化县消防局表示,昨天上午彰化县全县动员,进行疑似“华航”失事班机物品的搜寻行动,有了新的斩获。包括一个沾有血迹且完整的头枕,上面清楚地写着有“华航”(CHINA AIRLINE)的字样,还有印有“华航飞香港班机CI611”的行李条形码,可以确定就是失事班机上的物品。

  彰化消防人员认为,可能因为失事案发当时高空风势较大,且刚好吹往台湾中部地区,因此在包括彰化、南投、台中等县市,都陆续发现这些遗物,而彰化县为海路进入空路的第一站,因此重量比较重的物品,大都落在彰化县,而这些物品也较为重要,让相关调查人员可以查证失事班机上的遗物与失事原因。

  ■分析

  飞机可能瞬间解体

  一位资深机长26日强调,“华航”将机械因素一并排除的作法过于贸然。他表示,已经有22年机龄的老飞机即使完成整修,还是有可能会发生金属疲劳现象。依据罹难者有无穿救生衣和残骸破片卷曲方向来说,航机可能是金属疲劳导致在空中发生强烈气爆而瞬间解体,使机上乘员来不及反应。飞机如果是解体则破片会由内向外卷曲;如果是外力所致,则破片将由外往内卷曲。至于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炸弹爆炸等因素,甚至有必要怀疑是流星撞击导致飞机解体。

  他指出,最近飞台港航线的机师经常可看到流星坠落,在本月23日曾有一架从香港飞台北的班机碰到一颗快速坠落的流星,距离这架飞机仅一两千,当时曾令这班飞机的机长大吃一惊,虽然流星撞击飞机的可能性是亿万分之一,但“飞安会”有必要将流星撞击飞机的可能性列入调查。“华航”班机机长在没有呼救的情况下失事,应该可以排除是飞机操纵面出问题,因为如果是操纵面,如方向舵、水平安定面出问题,飞机从3.5万高空坠落时,机长应有时间呼救。因此,打捞破片拼凑残骸对于鉴定工作确有其必要性。

  不排除误中导弹

  香港前民航处官员也表示,客机在坠机未与地面控制中心联络,显示当时机组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根本没有时间汇报或求助,最大可能是飞机突然在空中解体,坠机意外在全无预警的情况下发生,机组与乘客立刻暴露于不足以维持生命的稀薄空气与摄氏约零下45度的低温中,突然死亡。但亦不能排除恐怖袭击或导弹误中客机。对此,台湾警方亦不肯揣测客机是否可能遭到炸弹攻击,故客机坠毁之真正原因须待寻回黑匣子后再作进一步调查。

  有关专家指出,导致客机在空中突然解体有多种可能性,例如邻近地区正进行军事演习,误中客机而引致爆炸。但据了解,马公岛附近当时并没有军事演习。

  其他可疑因素

  同时,该官员分析,还有两个不利情况同时存在,一是客机的中央油箱爆炸。不过,他指出,波音公司已在近几年降低了燃料蒸气的可燃性,同时改善燃料输送系统,如在油箱加入氮气等惰性气体。另外,有可能是老化的机舱失压,致使驾驶员未急降至可生存的低空之前失去知觉,而飞机又不是由自动驾驶仪操作,因此失控坠海。

  ■善后

  总理赔金将突破10亿人民币

  “华航”公司副总经理张良士昨天表示,将依往例,先发给事故班机每位罹难者家属10万元新台币慰问金,赔偿金额则将于事故处理告一段落后再与家属谈判。发生事故的班机在岛外债保公司为新加坡VAIT,VAIT保险代表今日抵台,了解班机事故及受创情形,以评估保险费额。

  据悉,此次空难所牵涉的产险、寿险理赔金额都将再创台湾意外事件最高理赔纪录。台湾当局“财政部”官员表示,保险司会在今天向各保险公司了解理赔情况,初估此次理赔金额可能突破40亿元新台币牗约10亿人民币牘,且因“华航”空难过于频繁,未来保险费支出势必大为提高。保险理赔种类涵盖飞机机体险、乘客责任险、旅行业综合保险及旅行平安险等险种。对于空难后的巨额理赔金是否将重创台湾保险业,台当局“财政部”官员表示,依产寿险承保惯例,承揽大型保险案件必须向国际再保险公司“分散保险”,自留额比率不高,因此对台湾保险公司财务状况不会有太大影响。但由于这是“华航”近年来第3次重大空难,未来保险公司对“华航”收取的保费势必三级跳。

  “华航”刊登大幅道歉启事

  台湾“华航”公司昨天买下岛内各大早报的广告版面,为前天下午的空难之事刊登道歉启事。道歉启事占了半版篇幅,白纸黑字,就空难之事向罹难者家属以及社会大众致上“最深歉意”。“华航”强调,除了将尽全力协助家属善后之外,也向鼎力协助的相关单位表达谢意。但媒体指出,虽然“华航”董事长李云宁和总经理魏幸雄联名的这封公开道歉表达了“华航”方面的态度,但失事客机乘客家属仍心急如焚,更有家属因不满事发后“华航”的紧急应变效率而义愤填膺。

  ■质疑

  若爆炸为何遗体仍完整

  事故发生后,许多疑点令人费解:失事地点和发现遗体的地方为何相距数十海里?为何在失事地点至少一百公里外发现了飞机碎片?如果飞机是在空中爆炸,那么为何发现的遗体仍然完整?

  据报道,“华航CI611”是否因机械故障或遇上湍流尚难确定,但突然消失在雷达屏幕上却十分离奇。飞机从中正机场出发,在预定的航道上正常前进,却在澎湖马公外海从雷达上消失踪影,并且在彰化、台中等地发现飞机上的碎片,甚至连距离失事地点至少一百公里的南投山区都有。而在飞机失事后,搜救队展开救援行动,遗体发现处和飞机消失点却距离了好几十海里。种种现象让调查人员十分不解。

  本报综合报道

  《京华时报》 (2002年5月27日第A10版)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