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7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9日

杨刚-副刊事业

发布时间:2010-01-29 09:57:56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39年,担任香港《大公报》副刊《文艺》和《学 是萧乾推荐杨刚作为《大公报》主编生界》主编的萧乾应聘去英国任教,他力荐同窗好友杨刚继任副刊主编的位置,并得到张季鸾和胡政之的同意。杨刚接任《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后,拥有了施展才华的新平台,且很快崭露头角。当时的《大公报》基本上不为共产党说话,但老板为了拉拢读者,给了副刊一些自由。杨刚就利用这点自由,牢牢“坚守着这块相对独立的阵地,与革命人民同呼吸,团结进步的、革命的作家,以可能的方式同反动派作斗争。”

    杨刚举起了革新副刊的旗帜,她在《大公报》上发表《重申<文艺>意旨》一文,表示要让副刊“披上战袍,环上甲胄”, 成为“一只号筒”,“一只挂着红绸子对著太阳高唱的号筒”,将“绅士”转变为“战士”,全面阐述了对副刊新定位的理念。之后《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大量反映延安状况和八路军的战地生活的文章,如沙汀的报告文学《贺龙将军》,丁玲的散文《我是怎样来陕北的》和庄栋的《记延安文协代表大会》等74篇作品,为中国抗战宣传服务寻找到了新的舆论阵地。张季鸾和胡政之对此予以包容。杨刚的代表作长诗《我站在地球中央》也是这时完成的。夏衍送了她一个雅号“浩烈之徒”,即“浩革命之烈焰,共产主义忠实信徒”,准确概括了杨刚的人格魅力和事业追求。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