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哲-三进三出高校的女教授
1914年夏天,在清华学堂里的陈衡哲考取了美国五所最有名的女子大学之——瓦沙女子大学(VassaCol lege),开始专修西洋历史,同时学习西洋文学。在那里,她结识了胡适、任鸿隽、杨杏佛、梅光迪、朱经农等人,并以莎菲为笔名开始写作,后与时任《留美学生季报》主笔的任鸿隽结为夫妻。
1920年,获硕士学位的陈衡哲,受蔡元培之邀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开讲西洋史和英文课,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女教授。在偌大的校园里,陈衡哲也有着某种孤独,婚后当母职来临时,在女教授还零星稀疏的社会背景下,陈衡哲没办法减弱母职而主攻教职。1921年,她辞职专事写作《西洋史》和养育女儿。
在她看来,女性的双重角色即母职和独立人格应该得到正比例发展。她最不欣赏两类女子:嫁个有钱有势或者很有能力的丈夫而自鸣得意的女子和有受教育机会却不继续求上进的女子。她们寄附在丈夫身上而成为分利之人。
身为女人、母亲、学者,陈衡哲扮演的多重角色,让她时常感到分身乏术。她在写给任鸿隽三姐的信中表现出一个女人的坚韧和无奈,“今秋日本之会,我十分想去,但家中又没有人了,小孩子不放心,你如肯先来,俾我能得到一点自由,那真是感激极了。”
因为出众的才华,陈衡哲在国内和国际都有一定影响。她当年就读的美国瓦萨女子大学校长曾经承诺:只要是她的直系后人,子女均可以免费、免试进入该校。后来,陈衡哲的女儿任以都、任以书均就读于瓦萨大学。
陈衡哲教授的身份时断时续。1923年,她随任鸿隽入东南大学任历史系教授,1925年又随任回到北京;19 35年,国民政府调任任鸿隽为四川大学校长,陈衡哲随任川大历史系教授。
作为一个学者、历史学家,她对妇女、教育、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川大期间,她奋笔直抒四川的保守与落后。文章一经发表即遭四川新闻界和一些读者的口诛笔伐,她愤而离川。她的《西洋史》带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救救中学生》一文抨击了当时中学生的功课量繁重。此后,教育部果然减少了部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