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周是个勤奋好学的人
历史,是打碎了的陶片,散落在过往岁月的角角落落,俯身捡拾,无不沾满尘土,甚至斑斑血迹。那些沉睡已久的生命再也无法被唤起,唯有那一个个被炮火和硝烟熏黄的传奇和故事,却始终醒着,成为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在阳光下呼呼作响。
穿枪林过弹雨,能够活下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就是奇迹;而经血与火的洗礼、再遭“文革”之大难,却是万劫不死,迈入耄耄之年,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有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个奇迹的创作者,他的一份人生简历,更是非同寻常:
16岁,投身国民革命军,入国民党第29军军事训练团接受军训。
17岁,参加南苑机场保卫战,抗击日寇,大腿负伤。
18岁,参加黄埔军校16期招生考试,考入黄埔西安分校。毕业后,又考入笕桥空军军官学校。
21岁,赴美国空军深造,学习驾驶技术。
23岁,回国后被分配到“飞虎队”创建者陈纳德领导的中美空军混合团第3大队8中队任飞行员。空中飞行1800多小时,驾机对日作战,共击落5驾日本飞机;8次挑战极限飞越“驼峰”,被称为“王牌飞行员”。
26岁,驾机时因天气突然变化迫降解放区,毅然留下来,成为共产党队伍中的一名飞行员。
29岁,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参加了开国大典空中受阅飞行,是17位从天安门上空飞过的驾机者之一。两年后第二次参加国庆大典。
31岁,赴朝作战,率队驾机迎战美国的王牌空军,使用螺旋桨飞机击落击伤各1架美国喷气式飞机,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至此,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击落击伤7架敌机,成为中国历史上既击落过日军飞机又击落过美军飞机的唯一的两位飞行员之一,被誉为“空中斗士”。
37岁,被打成过右派,被捕入狱。出狱后,隐姓埋名,回家务农23年。
63岁,平反昭雪,谢绝领取23年的工资补偿。
84岁,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85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生的夙愿,并作为抗日空战老英雄应邀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民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在当晚的庆祝宴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王延周敬酒,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
他一生经历曲折传奇,历尽坎坷和磨难,但却始终信念坚定,意志如虹。
他今年整整92岁,依然精神矍铄。
他的名字,叫王延周。
听从内心的召唤
四月初的一个细雨淅沥的下午,在北京路街道大孙家村的一座居民楼里,我终于见到了这位传奇般的老人。
一见面,就在两手相握的一瞬间,我真切地感觉到了这双手硬实,而且异常有力。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王老,只见他身材伟岸、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完全看不出已是耄耄之年。
再仔细端详他的这双手---手掌宽厚,骨节粗大,手指欣长。就是这双手,曾经无数次紧握飞机的操纵杆,在天空中盘旋翱翔;就是这双手,曾无数次扣紧机关枪,射出一束束正义的枪弹。
这是一双长满传奇和故事的手,都蓄在那或粗或细的密密麻麻的掌纹里。
我们的话题就从他65年前的那次“迷航”说起。那一段改变了他人生航线和命运的经历,王老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1946年4月20日下午,一架L-5式救护机从徐州飞往济南国民党空军机场。驾驶这架飞机的就是王延周。透过飞机的舷窗,他看到下面的田野、村庄和屋舍,忽然想起来自己的家乡,心头不觉一颤。自从1936年离开父母和家乡,一晃竟是10年之久。如今,八年的抗战结束了,日本鬼子被赶出了中国,本应该太平了,老百姓该过上安定的日子了,可是,中国人却又开始打起内战来了。尤其,他接受不了的是两次执行任务中,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在追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焚烧他们的房子。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军队啊?他也亲眼看到一支穿粗布衣服的队伍在帮助老百姓收割庄稼,甚至看到飞机来袭时会用自己的身体掩护身边的群众,这又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啊?慢慢地,他知道了这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而这支队伍就是国民党要一心剿灭的心腹大患,这又是什么?难道为老百姓做事不好吗?
面对内战,王延周心里困惑不解,他感到看不清国家的时局,也看不清自己的前途,更把握不了个人的命运,心里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苦闷之中。
下午三点左右,天空忽然狂风大作,风沙弥漫,能见度很低,王延周握住操纵杆,沿着黄河的左侧飞行。飞没多久,他发现飞机已经偏离出了航线,随后,他又发现机翼出现漏油,必须紧急迫降,否则,就有可能机毁人亡。此时此刻,王延周顾不得多想,毅然拉动操纵杆,飞机缓缓滑翔,稳稳地降落在一大片麦田里--这里是河北省清河县,是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这里,他却受到了当地部队和群众的热情款待,这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在之后的日子里,他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这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看到官兵之间亲如兄弟,兵民之间亲如一家人,这让他大为感慨,这可是在国民党军队里绝对看不到的啊!他的思想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那时,解放区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政策是去留自愿,当领导征询我的想法时,我当即表示:留下来!”王延周回忆说。
到解放区后的数年时间里,王延周先后在解放区教导团将校大队、牡丹江航校等单位任过职。1949年,在一次对国民党的宣传广播中,王延周畅谈了自己在解放区的感受,并郑重宣布退出国民党。
一次迫降彻底改变了王延周的命运,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他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至今,我不承认那是一次意外的‘迷航’,我想,那是我自己听从内心的一次召唤,是对真理和信仰的一次追寻。而且,这些年来这种感觉越来越真切和清晰。”王老拉着我的手,深邃的目光盯着我,片刻后,转向窗外,望着那片高远的天空,语气舒缓而坚定地说,“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啊,如果说这是一次‘迷航’,那我就感谢这次‘迷航’,正是由于这次‘迷航’,才使我走向了革命的‘正途’!”
王老停了停,又一字一句地说道:“想当年,年少痴狂的我就是一心想当一名军人,扛枪打仗,报效国家,却误入了国民党军队,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迷航’哩。要不,怎么能有我的‘开国大典、驾机受阅’的荣幸呢?”
说到这里,王老开怀大笑起来,快乐得像个孩子。这个时候,我分明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历尽磨难终不悔
在我们谈话的间隙,我的目光巡视着客厅的四周,细心地注意到,在客厅墙壁的显要位置处,挂着一条长长的红缎子绶带,特别显眼,上面印着六个金黄色的大字,特别醒目:“优秀共产党员”,看得出,老人是特别在意这条绶带,而且摆布也是特别用心的。
王老告诉我说,这是2006年他光荣入党后获得的第一个荣誉称号。
“为了加入党组织,我可是苦苦追寻了65年啊!最早有入党的想法,就是在参加开国大典接受检阅的时候。”
被选中参加开国大典飞行编队,令当时的王延周感到既诧异又兴奋。因为,此时他还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也知道自己离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面对组织如此的信任和重托,他感受更多的是激动,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那天天空碧蓝,地面清晰可见。机群轰鸣着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广场上成了一片沸腾的红色的海洋,我甚至能听到群众的欢呼声和飞机马达的轰鸣声汇合在一起!那一刻,我记住了那一片红。那一刻,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尽管加入中国共产党!”
说到此处,王老显得十分激动和自豪,仿佛又回到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1951年11月,王延周接受赴朝作战的任务,在驾机奔赴朝鲜战场的前一天,他郑重地向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请组织在战场上考察自己。然而,朝鲜战争结束后,原单位作了大调整,王延周被调到空军九师,人事更迭,入党的事也就一再耽搁下来。
1953年11月,已是33岁的王延周与25岁的清华大学才女齐书云女士结婚,之后生有一子。1955年冬,王延周转业到国家体委航空部滑翔组。1956年春,舍不得离开飞机的王延周主动要求到张家口学习滑翔飞行, 同年12月调河南省安阳滑翔学校任队长、飞行训练科长。爱飞行事业胜过爱自己生命的王延周,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天空从此进入漫漫长夜。
1957年7月,反右斗争开始了。此时的王延周在人们眼里,已不再是空战英雄、王牌飞行员,而是“被俘”的“国民党伪军官”,家庭成份“商人”、社会关系“复杂”、还有一个哥哥在台湾、有“海外关系”的阶级异己分子,是国民党的残渣余孽,等待王延周的无疑是巨大的厄运。王延周先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通奸罪和偷盗罪,入狱6个月和3年,并开除公职,妻子也被逼迫和他离婚。
在监狱里,在随后的1200多个黑暗的日子里,他受尽欺侮和磨难,出苦力,运煤、炼钢铁,饥饿、疾病时刻伴着他,但他硬是靠着坚强不屈的生命力,一次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
1961年6月,三年的炼狱终于结束了。出狱后的王延周被遣返回了老家——— 山东日照的大孙家村务农,继续接受改造。
少小离家的王延周在转战大半个中国后,又回到了这片养育过他的土地。他本想就这么默默地做一个农民,安分守己,耕田种地,终老乡野。但是不久,那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王延周再次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大帽子,接受批斗。造反派让他自杀,他说:“除非你们把我打死,我是不会自杀的,我还要等着还我公道的那一天!”
但是,王延周这一等就是23年,直到碰到当时的日照县统战部部长夏良柏,他的命运才得以戏剧性地发生转变。1983年初,夏良柏部长来到孙家村大队调研,大队派王延周为客人端茶倒水。王延周身上那难以消磨去的军人气质引起了夏良柏的注意。而当他听了王延周的传奇经历和悲惨遭遇,这位统战部长更是惊讶不已、拍案而起,他决定亲自为王延周写信联系,落实政策。
1983年12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审定,恢复了王延周驾机起义人员待遇。次年,他的原单位也派人到日照找到他,宣布了平反结论,并为王延周办理了离休手续。王延周终于盼来了还他公道的这一天。
平反后的王延周深深体会到,是共产党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也看到中国在拨乱反正后迅速进行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老百姓的日子在一天一个样的变化着,这更坚定了他对党的信仰的追求,他说:“现在,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可以接受更多党的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在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多做点事情……”
2004年8月20日,84岁高龄的王延周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05年6月28日,组织上批准了他的申请。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85岁的王延周终于了却半个世纪的夙愿……
旷达人生颐天年
6月初,老人住院了。当我匆匆赶到市医院保健病房的时候,王延周老人躺在病床上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盯着对面墙上的电视机,正看得津津有味呢。
我问起老人的病情,王老笑哈哈地说,“一点小病算得了啥?我可不会轻易倒下的,现在还有很多事要做呢。我答应的还要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课,我还要练习书法,还要整理我的回忆录,工作日程排得可是很满啊。”说完,哈哈大笑起来,我也被他的神情逗笑了。
市直、东港区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党政机关、驻军及13所中小学校聘他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员”,他都欣然接受了这个头衔,他说他要用一颗赤子之心,去教育年轻人为祖国好好奋斗。
王延周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多少年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从没有放弃学习。他最喜欢看的就是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他还坚持做笔记、记日记。他的那一摞厚厚的学习笔记,是他的珍爱,记录着他关于对人生、事业、家庭的哲理性的认识,精辟而独到:“生活像支曲,有快乐与痛苦的音符,才是成功者的乐谱。昨天的身影已悄悄离去,今日的时光不会停留,未来的甜美靠的是执着的追求,明日的辉煌离不开不懈的奋斗。”“回忆我这一生,经历过多少次伤寒痢疾等疾病的痛苦和事业上的挫折,但都闯过来了。我自认为如明代戏曲家关汉卿所写的词句:‘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钢豌豆。’这粒豌豆中所含的成份,含有很大的比例就是乐观、达观精神,靠着它从困难和死亡中闯了过来!”
这些看得朴实无华的话语,无一不是王延周来自生命的最真切的体验和感悟。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人生境界,让我深深感动,我在一步一步走近王老的心灵。
这个时候,电视上的综艺频道在播出“唱响中国”群众评选歌曲节目展播,一曲悠扬的歌声,在安静的病房里荡漾开来———
抹去岁月厚厚的封尘
敞开心的世界记忆的闸门
一幅幅、一帧帧,不能忘却的画卷
引领着我默默地前行
追寻我生命的那份纯真
心中抹不去的那一片云彩
追寻那永远属于我们的那份无悔的忠贞
抚平冉冉逝去的光阴
又见过去岁月如歌的年轮
一页页、一遍遍,刻苦铭心的画面
我心驰神往不懈地追寻
我苦苦追寻那世界的大爱无疆大道无垠
这是电影《建国大业》的主题曲《追寻》。女歌手独特的韵律感,细腻的呼吸与断句,将追寻生命的那份纯真表现的淋漓尽致。
王老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他分明也是被这歌声吸引住了。良久,他喃喃地说:“真好听,歌词写得真好,写出了我的心里话啊!”
听着老人此时的话,再回想上次见面时老人说过的“‘迷航’其实是我听从自己内心的一次召唤”的话,这一刻,我一下子悟懂了老人的心--王老一生命运多舛,历尽磨难,但他矢志不移,无怨无悔,不就是为着苦苦追寻心中的那一个梦想、苦苦追寻生命中的那一份纯真和忠贞吗?!
我敬重地望着老人,眼睛湿润了!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执着求索、不断追寻的过程,只是,这条追寻之路走得好苦、好艰辛!
我的眼前开始变得模糊,老人高大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幻化成了一面鲜艳的红旗,在我的面前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