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周生前演示驾驶飞机
王延周生前演示驾驶飞机。
王延周 资料图
王延周生前和小志愿者们在一起。
飞虎队机场 资料图
他是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共击落击伤7架敌机的“王牌飞行员”;他先后8次穿越被称为飞行禁区的“驼峰航线”;他在开国大典上,驾驶飞机两次飞过天安门广场……
他是“飞虎队员”王延周。
4月29日下午3时,92岁的王延周在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医院病逝。
王延周
曾用名王延洲,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大孙家村人。1920年出生。1937年投身国民革命军第29军,1938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十四期,1940年考入空军军官学校。在抗日战争中,先后击落1架大型运输机、3架零式战斗机和1架东条战斗机。在中美空军混合团,先后8次穿越被称为飞行禁区的“驼峰航线”。1949年开国大典之时,驾驶战机接受检阅。抗美援朝战争中,分别击落击伤美军F-86飞机各一架,荣立二等功。1955年转业至国家体委工作。200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8月,出版30万字自传《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后被授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奖章。
“飞虎队”
“飞虎队”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英文: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 ),又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国成立,开始由美国飞行人员组成、后来加入中方人员的空军部队。在中国、缅甸等地对抗日军。
低调的“飞虎队员”
直到5月1日,老人去世的消息见诸报端后,医院的医护人员才知道,原来这位低调的老人竟然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飞虎队员”,他的一生曾经那么辉煌。
他当飞行员的理由很简单:“亲眼见过敌机给中国带来的打击,保家卫国是分内事。”
王延周儿子齐达意(随母亲姓)位于北京朝阳区四惠附近的家里,王延周的遗体告别仪式已于5月1日结束,来奔丧的亲友也都被送走了。充足的阳光照进客厅,打在一幅幅王延周的旧照片上,有他年轻时穿着飞行夹克服、戴飞行帽的,也有7年前王延周被领导人接见、受表彰的,几乎每一张照片里,他都笑着,和此刻的阳光一样,让人暖暖的。
在读初二之前,齐达意没有见过父亲王延周,对他的印象非常模糊,倒是对父亲留下的飞行服更有感情,“上小学的时候,总爱穿着飞行夹克服到外面玩,觉得比别的小孩儿都威风。”齐达意的母亲在一旁接过话:“你父亲当年穿的时候才真是特别好看、威风。”这话一点没错。《解放军画报》第十期的封面人物就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空军英雄王延周,在这张被翻拍放大出来的照片中,浓眉大眼的王延周站在战斗机旁,一脸骄傲、神采飞扬。
王延周,出生在山东省日照市大孙家村,曾在“卢沟桥事变”中参加对日作战,后来又到西安报考了黄埔军校。就在马上毕业将要面对新的人生选择时,王延周在街上无意中看到了西安空军军官学校的招生广告,便报了名。优异的成绩加上良好的身体条件,让王延周顺利被该校录取。这样的结果冥冥中圆了王延周的心愿。齐达意曾不止一次地问过父亲“为什么一定要做飞行员? ”王延周的答案很简单:他亲眼见过敌军的战斗机在“七七事变”中给中国带来的打击,在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是他分内事。
“王牌飞行员”
1941年,王延周被派到美国航空部队学校进行深化学习。两年之后毕业,当时美方非常希望他能留校任教,但被王延周拒绝了,他说,他要回到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就这样,年仅23岁的王延周回到祖国,加入到“飞虎队”中,出任战斗机飞行员,他的蓝天作战之旅宣告启程。
在空战史上,但凡击落过5架及以上敌机的飞行员可被授予“王牌飞行员”的称号。在抗日战场上,王延周便先后击落了日机5架,光荣加冕,还收获了“空军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无疑都是王延周用鲜血换来的,那片天空见证了他的勇敢和荣光。
王延周之前怎么也没想到,他的首次空战作战任务竟会完成得如此出色。在他的自传《一位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中,王延周回忆了让他难忘的首战经历。
1943年6月1日,王延周首次参加大机群编队执行轰炸任务,他负责掩护9架“B-25”型轰炸机,袭击目标是郑州火车站。“刚飞到火车站上空,敌军的高射炮就跟放焰火般滚滚而来,恰在此时,我的飞机发动机却突然停止了。”王延周不得不一边查找故障原因,一边快速地搜索着可能迫降的着陆点。等他控制住了飞机之后,却发现大机群早没了影踪,无奈之下只好独自返航。然而,意外却突然出现,“战斗机的左前方有一个苍蝇大的黑点,正在逐步变大,能彻底看清后才发现,竟是一架日军用来运输的双引擎飞机。”落了单的王延周没有畏缩,而是果断决定:跟上“猎物”。瞄准,发射,轰的一声响后,只见敌机拖着浓重的黑烟,向下坠去。
让王延周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飞虎队”美国中尉分队长告诉他,给他首战“祭旗”的是被击毁的运输机上的7名日本将官。老伴齐书云现在都还记得,曾经王延周跟她讲述那一幕时的兴奋心情。
与胜利相伴的是每一次作战都可能面临的牺牲。在袭击湖北沙市一处敌军重要油库时,王延周便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当时在投弹攻击目标时,王延周没能将战斗机拉升到足够高的位置,以至于炸弹爆炸的气流冲向了他的飞机,使整个机身都严重晃动,差一点就失去了控制,好在,死里逃生。
齐达意对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他说,早上还坐在一起吃饭的战友,说不定晚饭时就看不到了,而谁都不敢多问一句,因为大家心里都知道,回不来了,自己可能就是下一个。”这就是战争的残酷。
8次穿越“驼峰航线”
在这样一条障碍重重、险象环生的新航线上飞行,飞行途中如果遇到强气流,其狂暴程度足以将飞机机翼撕裂或折断,机毁人亡屡屡发生。而他却穿越了8次。
与空战同样危险的经历是,王延周曾先后8次穿越被称为飞行禁地的“驼峰航线”。 1942年3月,日军攻占了仰光,滇缅公路被切断,所带来的危机是:美国支援中国的大批物资该怎么运进来?经过中、美、英三方的研究,决定开辟空中航线,空运物资。王延周便是承担运输任务的成员之一。
这条航线被称为“驼峰航线”,因为要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南段,山脉多起伏,犹如骆驼的峰背。而那里的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天气更是变幻莫测,有时根本达不到飞行所需的条件。因为在当时被视为“禁区”,可以说,是一条非常危险的“生死航线”。王延周曾这样回忆:“在这样一条障碍重重、险象环生的新航线上飞行,其艰难程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飞行途中如果遇到强气流,其狂暴程度足以将飞机机翼撕裂或折断,机毁人亡的事屡屡发生。”有资料称,“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据数据显示,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在“驼峰航线”上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
1943年和1944年两年中,王延周先后8次驾驶着战斗机穿越“生死航线”。齐达意说,也好在是战斗机,如果是运输机,父亲可能早就离开了。“父亲以前说过,这辈子虽然挺坎坷的,但是经过那么多次飞行和战斗,还能活下来就算幸运了,后来国家又给了他很多荣誉,他很满足”,在齐达意的印象中,父亲只有一件特别遗憾的事,就是在30多岁最好的年纪里,没能再多飞两年。
齐达意还记得父亲的最后一次飞行。那是1951年11月30日,在抗美援朝战场大、小和岛的上空,中国人民志愿军“拉-11”苏制螺旋桨驱逐机群与美军“F-86”喷气式战斗机群展开了激烈的对攻。“拉-11”的时速和攻击火力都落后于“F-86”,硬拼完全不占优势,王延周队友驾驶的僚机在空战中被击落了两架。年轻的队友在自己眼前牺牲,激起了王延周更高的斗志。当看到一架“F-86”追击队友的轰炸机时,王延周狠狠地作了回击,将敌机轰到海中。
王延周也因此成为中国空军中仅有的、既击落日军飞机又击落过美军飞机的两名飞行员中的一个,另一人是他的战友邢海帆。齐达意后来算了算,父亲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共击落击伤了7架敌机,战功显著。
两次飞过天安门广场
这是他最荣耀的往事,他在天空上清晰听到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些战绩早已成为历史,齐达意说,父亲很低调,并不愿意过多回忆战场上的事,有些战斗甚至已经记不清了。然而,有一次飞行经历却深深刻在王延周的记忆中,即便他不说,也永生难忘。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他曾两次飞过天安门广场。
时间再次回到1949年10月1日,下午4时20分,将要接受检阅的飞行员们在北京南苑机场整装待发。“起飞”令一出,一架架飞机腾空而起,按照先前制定的飞行计划,往通县双桥塔尖会合。 2009年,记者曾在日照采访王延周老人,即使60年过去了,他还是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当时的编队:有9架“P-51”战斗机、2架蚊式轰炸机、3架“C-46”型运输机和1架“C-47”运输机,还有2架“PT-19”教练机,一共17架。
下午4时35分,天安门广场上正在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阅兵仪式。正当战车师行进在长安街中段时,天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红色的机头和机身,机翼上面赫然画着红星的人民空军有序开来。 9架“P-51”野马式战斗机排成“品”字形,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上空,紧接着,又有两架蚊式轰炸机排成一字队形呼啸而来,之后,是3架大型运输机,后面跟着3架品字型教练机。王延周驾驶的是“P-51”野马式战斗机。他端坐在其中一架机舱里,清晰地听到了毛主席高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说,那天,天安门城楼的琉璃瓦似乎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