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国庠对潮汕教育的贡献
杜国庠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革命活动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早年的革命活动和从事教育,为潮汕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建立杜氏“书田制”普及农村教育
杜国庠1919年从日本学成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虽远离家乡,但仍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情况。当了解到杜氏创办的崇德学校经费拮据,设备陈旧,绝大多数同宗农家子弟更因家境穷困不能入学时,杜老深感痛惜,于是联合众乡贤、士绅一起商讨制订了《杜氏子弟就学奖励办法》,建立杜氏“书田制”。当时,杜氏大宗祠拥有相当数量的田地,每年收入不少,但大都用于祭祀、宴请等花费上。杜国庠等人经商议决定从中划出一定数量的公田作为“书田”,将其收入用作族内教育资金。一方面,根据学校教员和班级学生数,分别按时拨给杜氏所属的崇德、崇本、崇正三所小学一定稻谷。另一方面,资助族内子弟入学。规定凡是杜氏子孙不论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小学生全部免缴学杂费,初中生年助稻谷6石(每石约合150市斤),高中生10石,大学生20石。杜氏“书田制”实行后,影响很大,在当时得到毗邻各乡的仿效,这对农村教育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原复旦大学教授、原上海《文汇报》副主编杜绍文(当年“书田制”的受益者之一)对杜国庠此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从此转变为培养人才的物质条件,造就了人才辈出的一代新风,这在我国旧社会的农村中,是一桩值得大书特书的创举”。
出任澄海中学校长
开男女同校之新风1925年7月前后,澄海县立中学校长辞职,校董会一致公推从北京大学辞职回乡奔母丧的杜国庠继任。8月,杜国庠正式到校视事。到校后,杜国庠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新校政,破除封建礼教的陋规。澄中自1915年创建以来,在封建礼教的支配下,向来只招男生,不招女生,一些有志于学习的女子深感社会不公平。于是,在杜国庠上任澄中校长时,澄海女师讲习所学生吴文兰、蔡楚吟等6名女生提出“男女平等”、“澄中开放”等口号,要求转学澄中。这一要求很快得到了杜国庠的支持,破例给以录取,从而打破了澄中自建校以来的封建惯例,开创澄中男女同校之新风,揭开澄中校史崭新的一页。
杜国庠任澄中校长时,聘请了李春蕃等进步教师到校任教,在日常教学中灌输马列主义思想,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革命理论水平。杜国庠积极支持李春蕃等教师带领高年级20多名进步学生,以旅行为名,赴海丰县参观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学习农运经验。同学们干劲十足,白天下乡访问或下田劳动,广泛接触农会会员,夜间开会汇报,交流认识,畅谈心得体会。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广泛接触农民群众,这批学生对国民革命尤其是农民运动有了更深的认识,回校后大多加入共青团组织,后又入了党,成为澄海革命运动骨干。杜国庠还亲自组织师生到城西的基督教堂,现场揭露帝国主义利用传教自由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罪行,指出宗教是剥削阶级麻醉人民的鸦片,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社会栋梁之才。如女生吴文兰1926年就担任了中共汕头地委妇委书记、广东妇女解放协会会长,成为当时潮汕妇女运动中的著名组织者、领导人。还有首任中共东江特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的杜式哲、中共澄海部委书记的林灿等,都是当时澄中的学生。
出任金山中学校长
首创高中三年制1925年12月,杜国庠奉时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之命从澄海中学调至潮州金山中学(省立四中)担任校长。
履新之始,杜国庠大力整顿校政,撤换反动教员,新聘一批才学兼优的进步教师充实队伍,实行民主办校。他先把过去由校长一手操办的学生自治团体改由全体学生直接民主选举产生,接着也通过民主选举,组成由教师、学生、工友代表参加的校务委员会,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并监督校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奋发进取的积极性。这在潮汕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影响甚大。为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觉悟,杜老先后邀请周恩来、恽代英、邵力子、彭湃等进步人士到金中作演讲,使师生受到很大的教育。杜国庠还经常组织师生轮流下乡参加工农运动,投身社会革命,做一些有益于工农的事。通过杜国庠的大力整顿,金中校政面貌焕然一新。
整顿校政后,杜国庠着手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整顿校产,大清积弊。杜国庠成立校产清理委员会,坚决取缔陋规,改变过去由地主豪绅以“二过佃”的“纳鞋金”为名向校长行贿的方式,将位于澄海珠池肚到外砂一带的千余亩沙田由学校直接租给农民耕种。另外,以往因校内贪污分子与奸商勾结,造成位于汕头金山街一带大片出租店铺房租过低,租户长期拖欠或拒不纳租而使学校经济拮据。杜老对金山街房产重新评定合理租金,要求租户定期交纳,并清还拖欠资金。由于校产整顿得力,金中经费收入大幅增加,大而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这在当时广东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件空前创举。
在教学工作方面,杜国庠也花大力气进行革新。为把金中办成名副其实的岭东“最为精彩”的学校,杜国庠积极扩大规模,健全学制,改变过去初中四年旧制,改为初中、高中各三年结业的“三三制”。1926年暑期开始招收高中生,分文、理、师范三科,制定各科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在教学方法上,杜国庠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要求学生多思考,多读各类课外书,以增长见识,拓阔视野。1927年因革命形势变化,杜国庠不得不离开金中,奋战于思想文化阵线上。杜国庠虽担任金中校长时间不长,却取得了巨大成就,使金中成为当时潮汕学运的中心,成为人才荟萃而又培养人才的岭东名校。
撰写崇德学校《校训》倡导良好风气1934年秋,远离家乡多年的杜国庠收到他原先学生、时任崇德学校校长的陈礼逊的来信,请求他为家乡崇德学校撰写《校训》,以此来振兴乡村教育,倡导良好校风。杜国庠满怀乡亲情愫,欣然提笔题写:“崇德吾母校,屹立于莲阳;学术阐明地,人材制造场;愿吾曹力学,亲爱聚一堂。”此校训里,杜老强调要形成“亲爱”、“力学”的好校风,寄望学校办成“学术阐明地,人材制造场”。陈礼逊校长接到杜老墨宝后,即刻另纸端书,堂堂正正地悬挂于学校礼堂的讲台上,让全校师生一进入学校就能见到杜国痒的训导,铭记心中。此校训是杜老为家乡学校的办学方针、目标以及学风的精心规划构思,也是对全校师生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诲。在1989年广东省召开的“杜国庠学术思想讨论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崇德学校《校训》是研究杜国庠早期教育思想的一则珍贵的历史资料。
文章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 陈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