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家-个人成就
诗人陈梦家
陈梦家在三十年代的诗名很大,曾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目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
陈梦家自幼喜读古诗,尤其是唐诗,并长期在教会学校学习,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非常浓厚的宗教气氛中度过的,在他的世界观与艺术个性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16岁开始写诗。其诗先学徐志摩,后学闻一多。
1929年10月,在《新月》杂志发表处女作新诗《那一晚》,引起诗坛瞩目。后又以“陈漫哉”为笔名发表大量新诗。1931年1月,编成《梦家诗集》,由新月书店出版。同年9月,又编成《新月诗选》出版。其诗重视表现“自我”,注重音韵和谐及整体匀称,善于吸收格律诗特点写自由诗。对新月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是后期新月派享有盛名的代表诗人和重要成员。
前期诗歌受格律诗影响,用词技巧周密、格律严谨。虽兼具闻诗格律谨严与徐诗轻俏流丽之长,但当时他艺术修养上没有徐志摩那样精深的西方文学的造诣,思想意识上一时也缺乏闻一多那种对祖国的强烈政治责任感,“所作却都似微弱的幽幽的恍如海上的声音”(《〈玮德诗文集〉跋》),给人以轻渺、空疏之感。
从1931年起,陈梦家对后期新月诗派创作的“题材走到今天太狭隘了”的现象深为不满,表示“很想把新诗的内容更要扩大”。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思想开始转变。1933年到芜湖中学任教,创作了抒情长诗《往日》和《泰山与塞外的浩歌》,这两首诗一反前期诗风,别具自由的、浪漫的抒情格调,是后期较好的诗作。
陈梦家曾主编后期新月诗派的刊物《诗刊》。
新诗理论
1930年1月,年仅十九岁的陈梦家在《国立中央大学半月刊》1卷7期上发表诗论《诗的装饰和灵魂》,宣告了指导他诗歌创作的完整的艺术主张。
首先,他认为诗就其本质来说,“是美的文学”,即“诗应当是可以观赏的歌咏的思味的文学”,因此,“诗必须具有其独具之形象与灵魂”。
其次,他将诗的成分“简要的可从其性质分为两种:一是外在的形式,就是韵律,一是内在的精神,就是诗感”。在诗的形式上,他主张“用美术和音乐的调配,便因美观的格式与和谐的音韵所生出的美感,衬托诗的灵魂”。同时他又指出:“诗的灵魂--就是诗的精神——应当较之外形的修饰更其切要。”诗在内容上“不仅是一些平凡的描摹与感慨,更其要有哲学意味”。
最后,在风格上,突出地强调“诗,要其有自然的格式,自然的音韵,自然的感情“,要”哲学意味溶化在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