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孝思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18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5日

谢孝思:市长特准的苏州市“文管会”主任

发布时间:2010-01-25 09:58:3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05年出生于贵州贵阳的谢孝思,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1946年随河南社教学院辗转来到了古城苏州。

  1949年九、十月间,谢孝思在苏州市首届人民代表会议上,当选为协商委员会副主席,以后又担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一直到1993年初退离政协的领导岗位。期间,他还先后担任江苏省政协常委和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如今,谢老已过百岁寿诞。在其思绪清晰时,尚能回忆起难忘的两任市长知遇。

  市长特准的“文管会”主任

  建国初期,苏州随处可见的文物古迹因无人保护日见侵淫,且发现有众多的文物四散流失的现象,谢孝思对此感到非常惋惜和心痛。在苏州军管期间的第二任市长王东年,征求他对建设新苏州的意见时,谢直抒己见,迫不及待地建议尽快成立一个不要挂牌子、不要编制、只需刻一枚公章和配备3名临时工作人员的“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得到首肯之后,谢孝思毛遂自荐地兼任了这个文管会的主任。

  就在谢孝思大张旗鼓地开展抢救、搜集文物、图书的时候,云南籍的爱国将领、民国元老李根源恰巧从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来到苏州。这是1950年7月9日,谢孝思和王东年在火车站接迎了李根源,安排下榻在城中王长河头的一幢清静的花园楼房内。谢孝思了解李根源是位儒将,一生爱好收藏,他就利用常去陪同李根源的机会,向他汇报了市政府抢救、收集文物之举。李根源听后大加赞赏,表示愿将他多年悉心收藏的文物捐赠给苏州。其中有花重金购买从河南洛阳用了一个火车车皮运到苏州的唐代墓志石刻93块、琴砖(汉代空心大砖)60余块,还有字画、瓷器、金石、拓片和2万余册古籍图书。谢孝思抢救征集文物获得丰硕的成果,为南京博物院和日后成立的苏州市博物馆提供了一大批颇有价值的文物。

  他有个“拖拉机”的雅号

  古城苏州拥有众多的社会贤达,诸如周瘦鹃(原全国政协四、五两届委员)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的耆宿;曾受聘燕京大学法学教授、清末翰林潘昌煦等。可是,他们在解放初对共产党政策还不甚了解,心存疑虑,情绪低落。谢孝思为此向王东年反映了这一状况,建议尽快将这么多的至今闲赋在家的有识之士请出山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作用。王东年有感于非中共人士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他郑重交待谢孝思,要他代表市政府和其本人登门拜访这批专家学者,动员他们关心和投身苏州市的地方建设。就这样,经过谢孝思细致的工作,终于把周瘦鹃、潘昌煦、萧退阉、范烟桥、蒋吟秋、程小青等数十位隐逸人士请了出来。谢孝思堪是立了大功,有人也就给了他一个“拖拉机”的雅号。

  且说这批有识之士出山后,他们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其中的部分人士不久就在文博、园林等部门担任了职务,例如周瘦鹃被任命为苏州市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建设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市博物馆名誉馆长;范烟桥则出任苏州市文化局局长。他们作为代表人士还分别被安排为市、省乃至全国的政协委员,发挥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中的特殊作用。

  不负重托修复古典园林1953年春夏间,上海市市长柯庆施来到苏州,苏州市第三任市长李芸华认为谢孝思是市协商委员会的副主席,对园林有研究,就要谢一起陪同踏勘已是破败不堪的园林。就是这次踏勘活动,确定了将近乎成了废园的留园作为首期修复的园林。李芸华把这一艰巨、繁重的任务交给了谢孝思。

  组成了谢孝思为主任、刘敦桢、陈从周、周瘦鹃等为委员的苏州市园林整修委员会。

  谢孝思领受任务后,李市长亲自找人做了预算,其它诸如确定规划设计方案、招集工程队、清理场地污秽、动迁棚户人家、选用建筑材料、具体施工等,都是谢孝思亲自参加或主持,严格把持每一个环节。他每天到工地,经常与工人一起劳动。结果仅用了半年时间,只花了3万余元(老币)经费,当年年底就把留园修复了,创造了修复古典园林史上的奇迹,为其它古典园林修缮提供了范例。就是这个留园,1961年被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它与拙政园、网师园、环绣山庄等4个古典园林又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

  修缮位于姑苏城中的曲园,也是谢老难以忘怀的。这个园林是浙江籍清朴学大师俞樾在河南学政任上,归隐苏州而建造的。从曲园走向京华成为北京大学教授的俞平伯,念及破落荒芜的园貌,1954年春专程来到苏州,将曲园亲自捐赠给苏州市人民政府。接收的恰巧就是谢孝思。曲园破例得到了重点修缮,“文革”前一直保护完好。

  上世纪70年代末,俞平伯不公正待遇得到纠正。这时,频频传入他耳畔的是曲园厅堂被22户居民占用,亭榭曲廊被拆,池塘遭填埋,假山荡然无存,花园里则建造了一幢三层楼民居。他整日价心境不好,沉默不悦。苏州籍的老友叶圣陶、顾颉刚了解了他的心事后,当即执笔草拟了给国家文物局局长的信函,建议重视修复国内外极有影响的曲园,并于1980年5月18日,请叶圣陶、谢国桢、章元善、俞平伯、易礼容、陈从周等著名专家、学者亲笔签名后送出。名人果然有效应。曲园首期工程厅堂住宅,在1986年秋季就竣工陈列开放了。可是,曲园二期工程却因一幢几乎占了整个花园的三层民居楼迟迟未能拆迁,动不了工。一次谢孝思前往北京开会,叶圣陶到他的住所看望。叶老一见到谢孝思就急切地询问曲园花园有否修复?听谢孝思诉说了实情,叶圣陶竟顿然激怒了起来,他拍着桌子,提高了嗓音说:“曲园不能没有园,别说是三层楼的民居,就是再高的楼房,也要拆除恢复花园。”稍顷,叶老转而平静地交待谢老:“这次会议结束回去后,带个口信给市长,请政府务必重视曲园花园修复这件事。”笔者还记忆犹新,北京的会议一结束,我去火车站接迎谢老,他说有要事马上到机关。于是,就有了经笔者草拟的紧急报告送到了市政府。曲园花园修复工程随即出现了转机。随着三层楼民居拆除,花园的修建工程全面启动。年事已高的谢老,心系曲园修复工程,一次次的深入到施工现场,了解进度,仔细察看。经过近3年的细致慎密的施工,一个古朴、高雅的有花园的曲园,终于在1990年底全面对外开放。

  沈伟东 2006-02-09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