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同祖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184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5日

瞿同祖先生传略

发布时间:2010-09-29 16:20:10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瞿同祖先生传略

紫川整理

家学渊源 名师益友

瞿同祖(1910-2008),字天贶,后改天况,1910年7月12日生于湖南长沙。瞿先生生于官
宦世家,祖父瞿鸿禨乃晚清著名政治家,曾官列大学士,军机大臣。父亲瞿宣治在清廷驻
瑞士和荷兰的公使馆任职。一岁时先生随祖父迁居上海,陪伴祖父,前后八年。

鸿禨先生的开蒙方法独特,一是让爱孙为《论语》断句;二是以朱笔写正楷,命爱孙描摹
。这种教学方法一直延续到祖父去世为止。翰林后裔的家学渊源,不仅让瞿先生习得一笔
好字,而且更培养了他阅读古典的能力。

1923年,瞿先生的父亲于归国途中去世。不久,先生迁居北京,随叔父瞿宣颖生活。瞿宣
颖, 号兑之,是深具国学功底的文学家和史学家, 曾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
,等著述丰富。瞿先生先后就读于育英中学和汇文中学,课业之余在叔父指导下学习汉赋,
兼习古文和历史。进入大学之前,瞿先生已经受过良好的经史知识的熏陶和训练

1930年,瞿先生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主修社会学,副修历史学。他选读了许多
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的课程,包括吴文藻、杨开道、雷洁琼、许仕廉、陶希圣等名家,并
听了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帕克(Robert E. Park, 1864-1944)客座燕大一学期的“社
会学”讲座。他还选修了洪业(煨莲)、张星烺、钱穆、萧公权、吕复、张东荪、邓之诚
等人的课程。瞿先生自承,吴文藻、杨开道、洪业等名师对他的影响最大。期间瞿先生与
赵曾玖女士1932年8月结婚。赵曾玖毕业于培华女中,1932年考入燕京大学国文系。

1934年,瞿先生获燕京大学文学士学位后,即入燕京大学研究院。系主任吴文藻先生因瞿
先生古文有相当根底,对中国历史素有修养,便决定培养他专攻社会史。瞿先生于1936年
获硕士学位,其学位论文《中国封建社会》由陶希圣作序,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旋
即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并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吴文藻先生的弟子
行列中,费孝通、瞿同祖、黄迪和林耀华皆生于1910年,阴历为庚戌年即狗年,被师母冰
心戏称为“吴门四犬”。

执于学术 心无旁骛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不愿做顺民的瞿先生只身南下,1938年转往内地重庆,第二年
又来到昆明, 开始在云南大学执教, 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开设了“中国社会史”、
“中国经济史”和“中国法制史”三门课程, 另外又在西南联大社会学系讲授“中国社会
史”课。

在抗战后方异常艰苦的状况下,瞿同祖先生阅读了人类学、历史法学和社会功能主义的大
量著作,利用授课之余尽可能搜集中国法制史资料,“伏案写读, 敌机不时来袭, 有警辄匆
匆挟稿而走, 时作时辍, 倍平日之力, 始得竟其功,”完成了他的经典名著《中国法律与
中国社会》。该书被作为吴文藻主编的《社会学丛刊》甲集第五种,于1947年商务印书馆
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用社会学视野研究法律制度著作,主张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
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他认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
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本
书的出版得到了中西学界的极高评价,被誉为中国法律史的最佳著作。

1945年3月,应著名社会经济史学家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的邀请,瞿先生与夫人
赵曾玖共携一子一女抵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魏氏主持的由哥伦比亚大学与华盛顿大
学合作设立的“中国历史研究室”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工作,直到1953年
离开。这一期间,瞿先生完成了他关于汉代历史的研究,其文稿后来经过整理和修订,以
英文 《汉代社会结构》(Han Social Structure)为名出版。此外,瞿先生还利用哥大图书
馆丰富的馆藏资料,补充和翻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英译本改名为《传统中国
的法律与社会》(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由巴黎和海牙穆东书店于
1961年出版。

1955年,瞿先生应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 Fairbank)之邀,前往哈佛大学东亚
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继续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同时与该中心成员杨联陛和哈佛法学院梅
伦(Arthur von Mehren)教授共同开设“中国法律”的讨论课,并于1962年用英文出版另一
部代表作《清代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1962年
,瞿先生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任副教授,开“中国通史”一课,并讲授古
汉语,直到1965年回国。

1934年到1965年是瞿同祖先生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这30年他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尽管
在抗战时期日寇空袭且搜集资料不易,尽管在国外期间他大多数时候独自漂泊各地,但是
瞿先生认真求实从事学术研究,博采各学科之长而推陈出新,在法律与社会史的跨学科领
域做出开创性的经典研究。

毅然归国 晚年平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曾玖携子女于1949年冬离美回国。为了与家人团聚,并参加祖
国建设,瞿先生于1965年秋辞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职,经欧洲回国,由华侨事务委员
会接待。其时恰逢“文革”前夕,瞿先生在北京等待一年后,被要求回湖南原籍等待分配
工作。直到1971年,瞿先生被安排到湖南文史馆进行政治学习。而赵曾玖女士回国后先在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后来又调到贵州省科委工作,直到1971年退休回到湖南,才
与瞿先生重新团聚。不幸的是,由于疾病,1976年瞿先生失去了他的人生伴侣。前后而计
,他们只共度了18个春秋。其间,瞿先生与夫人合译的《艾登回忆录》一书,是他归国后
参与的唯一一件与学术有关的事情,而且是无报酬的义务劳动。这一时期瞿先生还编译了
《史迪威资料》一书,1978年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78年,瞿先生的工作调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时他68岁,打算继续研究
。于是他每天坚持坐公共汽车去王府井和美术馆之间的中国科学院的社会科学图书馆,然
而基于身体、年龄和条件所限,坚持了2年之后,不得作罢。除此之外,改革开放后到198
5年,瞿先生还参加了一些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了若干中国法律史特别是清律方面的论文
和演讲。

晚年的瞿同祖与子女居住在崇文门中国社科院的宿舍楼。虽然身体和各方面条件都已经不
允许他继续埋头学术研究,但是他一直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他的养生之道是“
从不抽烟,几乎不喝酒,经常锻炼,打太极拳,坚持游泳,生活有规律”。欣赏西洋古典
音乐,是他晚年最大的生活乐趣。人生的浮沉荣辱并没有让他过于欣喜或屈服,对人生、
对学术,他仍然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对际遇没有太多的抱怨,对学术成就没有半点自我
夸耀。

然而对于平生作品,瞿先生自认问心无愧,他坚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他毕生所写
的一部得意之作。为学贵在勤奋与一丝不苟的精神,这是瞿先生的座右铭。

参考文献:
畴父:《京师隐士瞿同祖》,《法学》1999年第1期。
林端:《由绚烂归于平淡:瞿同祖教授访问记》,《当代》第153期,2000年5月。
瞿同祖、赵利栋:《为学贵在勤奋与一丝不苟》,《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史研究》,《中外法学》1998 年第4 期。
王健:《瞿同祖先生谈治学之道》,中国法律文化网,
http://www.law-culture.com/showNews.asp?id=12540, 最后访问时间2008年10月20日。
--
   我不喜欢艳阳高照,喜欢都灵阴郁的天气,这样能让我更平静地面对人生。我也喜
欢住在山坡上,喜欢俯瞰全城的感觉。
                                                   ——德尔·皮耶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