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成佛之道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印顺法师
再说忍度。菩萨行是为了成佛。成佛一定要「摄」化众生,「护」念「众生」;修集摄受众生的布施,护念众生的净戒,才能利益众生而后成佛。但众生是愚昧的,可能会给予布施而不知感恩,或反而相仇害的;护念众生而持戒,众生却偏要来娆害的。如不能坚忍,施与戒的功德,都是会因而破坏的。世间尚且要『相忍为国』;『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在无量生死中度众生而成佛的大事,那有不修忍而能成就呢!所以「菩萨」非「修忍度」不可,而忍成为菩萨的大行之一了!忍是忍耐,忍辱不过是忍的最重要的一项。忍是意志坚定,经得起打击,受得了磨难,不问怎样艰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来的影响,而改变宗旨,或者引生罪过。从前,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萨行,有人来乞求眼睛。舍利弗对他说,这并无用处,他却一定要乞化。等到给了他,他又嫌他腥臊,丢在地上,很不满意的走了。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因此退了大心,这就是不能忍而失败的一例。
忍,分为三类:一、「耐怨」害忍:如有怨仇来损害,或是刀杖伤害,或是挟怨诬害,或者是恶意诽毁,因而损害名誉,利养。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菩萨应修安忍:怜悯对方,觉得他为烦恼所驱迫,为恶势力所转动;忍受怨敌的伤害而不生絈忿,不加报复。二、「安受苦」忍:苦是各式各样的,有从外界的无情物来的,如风雨寒热等苦。有从外界的有情来的,如蛇蝎蚊虱等苦。有从自身发生的,就是出家,乞食,游化,修行,也都是会引生苦痛的。这都要磨练心志,安心忍受;不能忍,那不是引起烦恼罪恶,就是障碍自己的修行。三、「谛察法忍」:法是佛法,审细谛察而悟入佛法,忍是安心入理的意思。如浮光掠影,不能安心深入,就不能获得深广的法益了!
絈(mo去声)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絈火烧善根,忍则五德具。
受到名誉,财产,事业,身体的损害,是一般人所最难忍的,所以特再为开示。受人损害时,会引起絈忿的反应,取敌视,反抗,报复的行动,这确是凡夫的本性。但在人类德性的进展中,尤其是通达甚深法义,忍就被发现而尊重起来。因为如不忍而「絈他」,向他报复,这到底「有何」利「益」呢?这真是不必要的。要知自身的失败,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换言之,自己才能损害自己。古人说:『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患』。眼前的受损害,受冤曲,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惟有自己不向上,到死而德业无成,才是可忧虑的。依佛法,不要说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屈辱,牺牲,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这算得什麽?惟有不能趣向佛道,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才是可悲哀呢!所以不应该絈忿报复,而应该安忍。而且,向怨敌絈忿报复,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不忍而絈忿报复,徒然使「自」己与「他」人,「增」长种种的「忧苦」。向他报复,他当然受到忧苦,而自己絈心发作,身心烦躁不安,有时会不顾一切,造成更大的错误,招致更大的损害。以怨报怨,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
修集布施,持戒,好不容易。但由於一念的不忍,絈忿心发,全部都被摧坏了。如说:『若有絈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善,一刹那顷能顿坏』。所以形容「絈」是「火」一样的,能焚「烧」一切功德「善根」,非下决心修忍不可!假使能知道絈恚的过失,安忍的功德,多多的考察,自会以理智来制伏絈忿烦恼。那麽,絈恚有什麽过失呢?一、坏色:絈心一起,全身血脉沸腾,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研究美容学的说:如人而多起絈怒,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二、失辩:絈心一起,情感压倒了理智,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冲动紧张,当然失掉了论辩的才力,为自己申诉,有时也会说错了。三、善士远离:凡性情暴躁,多起絈忿的人,良善的朋友,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四、毁戒:絈忿发作,只图达到报复目的,什麽都顾不得了。杀盗淫妄,无恶不作。五、堕落:这样的积集絈业,一旦老死到来,还有什麽善报,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一念的不忍,产生这样的恶果,怎可不加以制伏?反之,如能「忍」怨,那末,相貌端严,辩才明晰,善友共聚,不犯禁戒,死后上升而向佛道「五德」都「具」足了。在五乘共法中,虽也有忍,但真能『难忍能忍』,就只有菩萨行了。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