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在对印顺《印度之佛教》的诸多问题进行评论之前,太虚法师是这样开始的:"然此种种有待于辨析之义,牵一发而动全身,千端万绪,殆非另一编印度佛教史不足以详达之。以余衰朽之色身,复何暇再从事于此,故一切舍置;但从前议所及者再申论之。"很显然,太虚法师的意思是说,该书问题很多,除了他所提及的之外还有许多,要符合他的基本思想必须推倒重来!而"再议印度之佛教"仅仅是就印顺回应的再回应而已。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印度之佛教》矛头直指中国传统佛教的主流真常唯心论,而太虚法师则从撰写"议印度之佛教"的1942年就开始侧重讲中国佛学,时间上的这种巧合是否说明太虚的弘法侧重点的转变是对印顺着作的回应,因资料不足尚不敢论定,但也至少反映了两种路线的分歧已经开始了[2]。考虑到在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的4年以后,太虚法师就舍报圆寂;因此这些评论可以看作是太虚晚年定论,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印顺法师的着作和太虚法师的评论问世已近60年了,今天印顺版的"人间佛教"作为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正宗嫡传已风行海峡两岸,已取得了佛教界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而太虚法师所担心的"佛法被弃于人间"也正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此时重温尘封已久的关于《印度之佛教》的争论,令人感慨万千!太虚法师当时因色身衰朽未能详细讨论的问题,在佛教面临种种危机的今天,也许是应当认真反思的时候了?本文的讨论限于个人能力、资料及篇幅,只涉及了非常粗浅和表面的层次,对于相关问题的理解容有可商和错误之处,深入的探讨尚有待于海内外专家大德的共同努力。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