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征农与复旦大学的八十年情缘
夏征农与复旦大学的八十年情缘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 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 共上海市委原书记夏征农同志,于2008年10月4日11时16分逝世,享年105岁。
夏老是复旦大学的杰出校友。20世纪20年代他曾在复旦求学,并在文革之后担任复旦大学党委第一书记,为复旦大学的步入正轨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80年来,夏征农与复旦大学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青年时代:风华正茂复旦求学勇担重任追求民主
夏征农,1904年出生于江西丰城,原名夏正和,字正农,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之后,夏正和在上海找到了中 共党组织,经朋友介绍,在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主任陈望道先生的帮助下,直接进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二年级读书(在《复旦大学民国十六年春季同学录?中国文学科》上,夏正和已名列其中,通讯地址为江西南昌复古巷十八号),并于次年担任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在校期间,夏正和与同学们办过《青鸟》杂志和壁报,那时起,夏正和取了个笔名叫“夏征农”,以后这个笔名竟取代了本名“夏正和”。
夏征农在复旦时,读了许多鲁迅的作品。1927年11月,鲁迅应陈望道先生之邀,到复旦大学演讲,夏征农近距离地见到鲁迅先生,仰慕之心油然而生。此后他常常写信给鲁迅,请鲁迅先生为他的作品提意见。对这位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鲁迅每次都有信必复。为此,夏征农心中非常感动。
夏征农的公开身份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但实际上已经成长为一个职业革命者了,秘密担任着复旦大学的共青团支部书记。在复旦,他领导学运,发展学生党员,与反动当局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因为要参加很多党团活动,经常缺课,夏征农还有个绰号叫“溜号太太”。
1929年8月的一天,上海市中 共地下党组织在闹市区秘密策划了一次反对内战的宣传集会活动,人们把这种集会活动叫做“飞行集会”。这一天,飞行集会刚开始不久,就引来大批的警察。夏征农和一同游行的祝秀侠在疏散的时候,同时被警察抓住。身着长衣衫的祝秀侠说自己是报馆的记者而躲过了警察的盘问,而夏征农则因为一身短衣短裤的农民打扮,被当作嫌疑分子。
和夏征农一起被捕的学生就有十四个,都是各个学校团的骨干。他们首先被带到闸北公安分局审问,然后在南市公安总局关押了一个星期之后,就被送到龙华警备司令部。
夏征农被捕以后,陈望道想方设法营救,还找了邵力子、刘大白等人去说情放人,然而,淞沪警备司令部在无法核实夏征农真实身份的情形下,坚决不同意。就这样,夏征农作为政治犯,和其他35个政治犯一起,被押送到江苏苏州的高等法院看守所。
一到监狱,夏征农就和大家一起提出了要求优待政治犯,监狱长和科长们唯唯诺诺,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夏征农被关进了三人一间,连脚都不能伸直的牢房里,待遇非常差。于是大家绝食抗议,要求改善政治犯待遇,抗议斗争一直惊动到南京司法部,司法部专门派人前来调查,撤换了指使打人的监狱长,政治犯的待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监狱中,夏征农看了《国家与革命》、《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写了《从上海到苏州》、《牢狱祭》等文章。
1930年底,夏征农“刑满”出狱后,先后任闸北区团委宣传部长、江苏省团委秘书,并在半公开的《海上青年》杂志工作,期间他还翻译了史沫特莱的《苏区见闻》等报告文学。1933年初,夏征农经彭柏山介绍参加了“中国左冀作家联盟”。
图片说明:1980上海市市委书记陈国栋(中)会见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夏征农(左一)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右一)
图片说明:1995年复旦大学九十周年校庆之际,夏征农为陈望道铜像揭幕,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耄耋之年:宏图展望心潮涨夺秒争分竞上游
时隔50年后,1978年7月中旬夏征农同志回到母校复旦大学工作,担任复旦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夏征农以“宏图展望心潮涨,夺秒争分竞上游”的诗句激励自己,投身于复旦的建设和发展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特别谈谈夏征农在解放思想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中的突出贡献。
举办干部读书班开展真理标准讨论
粉碎四人帮之后,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全国省市报纸,包括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都陆续转载了这篇文章。
然而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各地反应不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上海一开始讨论不积极。真理标准讨论开始后,有人就建议,上海应该发表文章表示支持,但遭到拒绝。因为市委有人定下不成文的“三不”方针,即“不表态、不讨论、不介入”,并要求宣传部门管好本市的报纸,甚至规定,上海的报纸可以转载其他报纸的文章,但自己不能写。结果,《文汇报》的几篇文章在送审过程中被压了下来。
面对讨论真理标准问题中的阻力和忧虑,夏征农提出要“解放思想,发扬民主,打破思想顾虑”于是在夏征农同志的指导下,1978年8月3日—17日,复旦大学举办党员干部读书班,包括校党委委员、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和机关部处负责人在内的121名中层干部参加了学习。读书班结合当时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等方面的重要文章,重点学习了毛 泽 东的《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读书班开班的第一天,夏征农亲自作动员报告,他说:办读书班很有必要,虽然耽误了大家一些工作和休息,但只有我们各级干部的思想解放了,认识一致了,才可能在我校建立民主团结的政治气氛,把我们学校办成第一流的重点大学。他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带头解放思想,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
在动员报告中,夏征农还说:“揭批四人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四人帮搅乱了的是非问题还没有完全澄清,知识分子政策、干部政策也没有完全落实,有些干部还心有余悸,脑有余毒,办读书班极为有必要。”他指出只有通过学习,掌握思想武器,消除余悸,清除余毒,统一认识,才有可能同心协力把学校办好。
在夏征农的鼓励和带头发言之下,校党委负责同志深入到各组参加讨论,带头解放思想谈想法,还亲自介绍毛 泽 东讲话的时代背景,消除教师、干部的思想顾虑、倡导大家各抒己见。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思想也放开了,就怎么看文化大革命、怎样看待毛 泽 东思想等内容畅所欲言,交流了看法,读书班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读书班从8月9日开始,转入讨论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讨论中大家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经过讨论,大家认识到,检验真理标准问题和民主集中制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非常迫切的实践意义。两者紧密相联,只有坚持实践第一,才可能真正贯彻民主集中制。
同年8月19日,复旦大学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召开了座谈会,夏征农出席座谈会,30名教授、副教授畅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年过80高龄的周谷城、朱东润也兴致勃勃地赶到了会场,并积极参与讨论。
夏征农在复旦大学干部读书班上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参加讨论真理标准问题,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还讲了民主集中制问题,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等等,这引起了《文汇报》的关注。《文汇报》记者奚迪华根据夏征农在党员干部读书班上的讲话写了一则长篇新闻,问夏征农能不能报道,夏征农坚定地表示支持。
1978年9月16日,《文汇报》头版刊登了夏征农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动员讲话,题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加强民主集中制》,编辑用通栏篇幅将这则新闻做了突出处理,在标题上标出“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字样,该报道一经刊登便引起社会极大反响,成为上海报纸展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先声。
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夏征农同志又先后发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重视知识分子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起》等文章,积极参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图片说明:2001年6月27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慰问夏征农同志
图片说明:2005年11月10日,夏老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封上签名留念
《复旦学报》复刊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复旦大学文科科学研究的水平,解放思想,发扬学术民主,贯彻双百方针,已经停刊十年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夏征农同志亲自担任主编。
1978年10月《复旦学报》第一期就发表了几篇使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其中就有夏征农撰写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该文是夏征农将其对马列主义、毛 泽 东思想的理解,结合文革后的思想实际撰写的一篇重要文章,洋溢着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探索精神。而此时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斗争的关键时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文旗帜鲜明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长文很快为《人民日报》转载,很快受胡耀邦肯定、推荐,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是一个正确命题。
复刊的《复旦学报》也受到胡耀邦同志的好评。他在给中央党校主办的《理论动态》中批示写道:“今天收到这本刊物,翻了一下,觉得敢于接触实际问题,内容多采,文风也比较好。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空气仍很沉闷,哼哼哈哈的东西很多,相比之下,就感到这个刊物可爱”。
在1978年12月28日举行的复旦大学第十届团代会暨第十九届学代会上,夏征农同志作了“要民主办校”的报告,提出要发扬学术民主,实行民主办学,提倡学生自治,努力把复旦办成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复旦大学又一次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夏征农在复旦大学担任党委第一书记期间,还有一个很有意味的花絮,那就是《“炮兵司令”的儿子》的上演。上世纪70年代末在校的大学生,很多都会记得《“炮兵司令”的儿子》这部戏。这是复旦大学话剧社在1979年自编自演的,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和激烈争论。《“炮兵司令”的儿子》讲述的是一位工人家庭出身的复旦学生,冒充炮兵司令的儿子,四处招摇撞骗。而剧中那个慷慨把轿车借给骗子的书记,就是以夏征农为原型。夏征农在复旦任党委第一书记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冒充李达儿子的小骗子。被骗之后,他主动向组织作了检讨。
复旦话剧团根据夏征农的此次经历排演了独幕讽刺剧《“炮兵司令”的儿子》,夏征农并没有用他的权力去阻止,反而带着市委宣传部和解放日报的领导一起观看了话剧。
时隔多年后,夏回忆起此事时说:“我听一个演员朋友说,那骗子借住在一家有名的招待所,我想在那开房间的,来头不小,所以就信了。后来,我对学生说了,骂我无所谓,但是不要像《钦差大臣》那样,把社会说得人人都是坏蛋。”
百岁老人:情系复旦勉力后辈
2005年1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和校长王生洪来到夏征农家中,代表全校师生祝贺夏老102岁华诞。夏老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愉快地回忆起在母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并衷心祝愿母校百年校庆取得成功。秦绍德、王生洪向夏老赠送了《百年复旦——复旦档案馆藏名人手札真本?典藏本》,并邀请他参加百年校庆庆祝活动。
在筹备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夏征农不顾年事已高,应邀亲自担任《复旦大学百年志》、《复旦大学百年纪事》、《上海医科大学志》、《上海医科大学纪事》四书编纂委员会的委员,并为《百年复旦——复旦大学档案馆藏名人手札真本》做序,为《百年校庆专刊》题词:“百年树人,桃李满天下”!。
2005年9月24日,满头华发、神采奕奕的夏征农出席了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庆典大会,并深情寄语复旦:“百年校庆对复旦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既要缅怀先辈,继承传统,更要开拓创新,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复旦人留下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