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涤新-职业成就
对中国经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全过程作出系统研究,是许涤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从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工作关系,他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旧中国的国民经济现状有深切的了解,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在解放区的实践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从40年代后半期开始,他就着手研究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在这期间,他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国经济的道路》、《现代中国经济教程》和《官僚资本论》等书。在这些着作中,通过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分析,系统地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实现的前提,论证了通过新民主主义经济走向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光明道路。这些着作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变关头,在全国尤其是在国民党统治区,起到了启蒙作用。
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为背景,在建立了人民政权的条件下,经过和平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的。这个改造尽管有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但它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是一个创举,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他对旧中国的经济既有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政府经济部门的领导职务,参与了恢复国民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进程。社会实践推进理论探索。从1957年开始,他就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结合上,着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和成果。于1957年撰写、1962年修订出版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分析》,1980年撰写出版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与经验》两书。在这些着作中,他以丰富的史料,系统地探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进程。从工业、农业、贸易、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再生产等方面,从不同性质经济规律的消长中,考察了经济变革的成果。
1960年春,周恩来向许涤新提出,现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已基本完成,应当对它作一个历史总结,并把编写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任务交给他。他把编写这部着作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重要实践。于1962年就着手筹划,从收集整理资料人手。由于10年动乱中断,于1978年才组织写作队伍重新工作。他拟定了指导思想,编写了提纲,撰写了总序。至1993年,这部200余万字三卷本经济史巨着,在他的这个思想指导之下终于完成。
在10年动乱被关在“牛棚”中,许涤新重读了《资本论》,写下了40多万的读书笔记。1979年撰写出版的《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读资本论笔记)》一书,就是根据这些读书笔记加工整理而成。在这部着作中,他以马克思《资本论》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除以后有关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提示为线索,来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构筑自己的理论体系。1983年,他又将这部着作修订再版。按照他的愿望,这部着作应当是一个不断的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但也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论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许涤新的着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料,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然而他重要的贡献还是治学的学风。他的一生,兼革命家和理论家于一身,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也是他治学的首位要求。
1977年,许涤新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期间,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委托,由他担任主编,编写一部适合广大干部和大专院校师生需要的《政治经济学辞典》。1978年,国务院决定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他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主编。他组织全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财经部门数百名学者、专家进行编撰。这两部大型辞书于1980年、1988年先后出版。它们是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阶段性历史总结。
1989年,出版了他的自传式回忆录《风狂霜峭录》,记录了他在革命斗争中的艰难历程。1979年出版了《百年心声》的诗话。这是一部记述鸦片战争以来革命家和志士仁人反帝反封建慷慨悲愤情怀诗词的诗话,编写这部诗话也寄托了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忱。
许涤新进入耄耋之年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他的着作都是严格按照计划写出来的。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间,工作虽然非常繁忙,但他仍然写出了上百万字卷帙浩繁的着作。1988年1月,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已经无法下床,病痛使他不时低声呻吟,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做完四件事情。一是将为胡子昂先生回忆录所写序言修改定稿。由于手发抖,字写不好,只好请夫人方卓芬重抄送去。二是请中共中央组织部来探望他的,回去转告组织,抗战后期,经中共中央南方局批准,在重庆成立的“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是党的外围组织,在当年民主运动中作过不少工作,应当承认这些的革命历史。三是请曾帮助他编撰过《政治经济学辞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的来医院,嘱咐他们将这些辞书中已落后于实践的条目尽快修改,准备再版。四是为纪念重庆《新华日报》创刊50周年,艰难地口述了一篇回忆录《回忆《新华日报》的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