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淡出公众视野
2006年9月6日,柏杨在台北《新观念》上发表告别访问,宣布淡出公众视野,以后不再接受采访,也不再在公众场合露面。对这个决定,柏杨妻子张香华表示,这是出于对柏杨身体的考虑。据她透露,已经86岁高龄的柏杨先生,一直患有心血管病,自从1994年心脏手术后,接着脊椎骨开刀、胃大出血、右颈大动脉开刀,一连串大病之后,身体开始每况愈下,最近一度发病入院。由于年纪大了,已经不能接受“侵入性”治疗,比如做手术把血管撑开,再加上住院的费用很高,因此柏杨刚刚回到家中休养,目前状况稳定,只是每天睡觉时间很长,醒来的时间不多,活动的时间更少。
张香华告诉记者,从3年前开始,他采用口授、助理记录整理的方式写作,直到今年2月他还在给《明报》写专栏。张香华透露,有很多人都尝试教柏杨学电脑,但没能成功。如今柏杨基本上足不出户,不工作的时候喜欢看看电视、报纸,或者看看妻子给他做的读书摘要。他关注的还是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一些底层人的悲惨命运。柏杨曾于1988年、1993年、1998年3次返回大陆,对大陆的变化一直非常关心,但近来年纪大了,也就不如过去那么细致了。他的大陆出版总策划朱洪海回忆,2003年他曾经赠送柏杨一套赵本山的小品集,但是柏杨先生却问:“赵本山是谁?”
据张香华透露,柏杨目前虽然写作已经很困难,但仍在策划一本关于金三角地区国民党遗留部队的报告文学。记者对柏杨淡出公众视野表示遗憾,而张女士只是淡然一笑:“其实读者只要读他的书就可以了,并不一定要去认识他,彼此有一个距离会比较好。”
发表告别访问
发表于9月台北《新观念》的《百年之后,我们还需要鲁迅吗?》是柏杨作品大陆出版总策划朱洪海与他的对谈。朱洪海说,能够有这篇对话,与3年前应柏老邀请去台湾停留12天有关系。“那些天接触了很多港台学者,从他们的对话中我惊讶地发现,鲁迅在台湾也是被尊重的,并且程度上并不亚于大陆。在柏老宽敞气派的客厅里,提到鲁迅的时候,柏老的语气也是充满了敬意。
2006年是鲁迅诞辰125周年,将柏杨与鲁迅相提并论,并喻之为“活着的鲁迅”,最早就是从港台学者当中开始的。在《柏杨品三国》封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者钱理群分析柏杨与鲁迅在某种意义上相通的原因是:他们都坚持对中国国民弱点的批判,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弱点的批判。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从救人转向救未来之人,而柏老最近说过一句话也是对年轻人说的:往后,国家就交给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