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背负了64年命令的人
一个背负了64年命令的人;一个写了64年抗战生活的人;一个寻找了64年英雄的军旅作家——刘大为,凭着对新闻报道工作事业的无尚追求,终于完成了平生最大的心愿。他说:“这就是幸福”。
——记老八路刘大为找寻英雄64载鲜为人知的故事
莲花峰上悲壮“歌”
1940年夏季的一天,大批日寇从蓟县、平谷等地出发,对我冀东盘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举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游击总队刚刚在这里组建的主力部队第十三团。我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十三团团长包森,正在盘山莲花峰下梁庄(今梁后庄)集结部队整训。掌握敌情后,包副司令员从保存实力着想,即刻命令警卫班班长马占东带领6名战士占领莲花峰有利地形阻击日寇,以掩护当地群众和大部队转移。在七勇士猛烈火力的吸引下,疯狂的日寇误判我军主力部队就在莲花峰,便集结重兵,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向莲花峰发起了猛攻。七勇士依托有利地形,集中火力,在两个多小时内,击溃了敌人的4次进攻。午间时分,七勇士的子弹打光了,只好用手榴弹来压制敌人的第五次进攻。很快,他们的手榴弹也用完了,便借助居高临下的地形向山下滚石头砸敌人,毕竟敌强我弱,加之弹尽石绝。面对即将攻到莲花峰顶上来的敌人,他们毅然砸毁自己心爱的枪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保卫中华民族”等革命口号,手挽手地跳下了数百米深的莲花峰,山谷中顿时回荡着悲壮的呼喊。当敌人占领莲花峰,望着深不见底、枝丛横生的山涧时,不禁胆战心寒……
临阵受命寻英雄
1941年初春,16岁的刘大为从平西抗大分配回冀东地区,担任十三团宣传队队长,兼职团《生活报》编辑。一天,正当刘大为和另两名编辑编稿时,二营教导员王文同志写来一篇仅有200多字消息中,简单概述了马占东等7位勇士英勇跳崖的英雄事迹,便把它刊登在报纸的头条位置(飞机栏目)。报纸印发后没多久,有着在部队战斗打响前总要请指挥员吃火锅壮行习惯的包森副司令员,专门在请刘大为吃火锅时,对刚刚发表的七位英雄的事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嘱托刘大为一定想方设法要先找到跳崖后不见尸体的马占东,详详细细的写一篇大文章,以缅怀英雄,激励部队。交谈完毕后,这位人称中国“夏伯阳”的英雄指挥员在临别之时,就像战斗打响前将自己的短枪赠给突击队员使用一样,专门从兜里拿出一支樱花牌自来水钢笔赠给刘大为。于是,刘大为便带着老首长的钢笔和嘱托,四处寻找马占东同志的下落。但遗憾的是由于当地环境残酷,伤员都隐蔽在群众家中随时转移,一直到1942年刘大为调到军分区“尖兵报社”工作,接而又时隔了63年,都毫无马占东同志的线索。
辞世先前了心愿
2004年的清明节的一大早,刘老便接到老八路孙世昌同志的电话:蓟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高卓越等同志,找到马占东的儿子了。刘老听罢,浑然不顾病痛立即驱车前往。相聚时刻,刘老疾步走到马占东儿子张志明同志身边,紧握着他的双手,顿时积储了60多年的泪水喷涌而出,不及拭干便问:“老英雄在哪里?”于是,张志明激动地介绍了马占东的生平:马占东1919年生于天津市蓟县瓦岔庄,原名张正顺,曾跟随包森副司令员参加了许多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1941年,马占东英勇跳崖被百姓救治伤好后,又到其它部队继续战斗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随后,他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7师409团,接而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直到部队南下的衡宝战役,并在这个部队担任过连长、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参加了抗美援朝之后,又调至四川省军区金堂县任武装部长。直到2002年正月初八,马占东病故时,他和其余6名战友的革命事迹也没有象“狼牙山五壮士”一样人人皆知。
鲜为人知的故事在64年之后终于浮出水面,而此时的刘老也从当时一名乳嗅未干的兵娃变成了风烛残年的古稀老人。他说:“我16岁时接受包森副司令员的采访任务,直到60年后,我将进入八旬岁月,才初步完成这一采访任务,这就是幸福。”
虽然今日刘老因病离开了人世,但采访工作仍继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