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槐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278
本馆由[ 天堂天使]创建于2009年12月07日

王宗槐中将与夫人范景明的爱恋欢歌

发布时间:2009-12-07 14:01:15      发布人: 天堂天使
        王宗槐,江西万载县人,1915年8月生。革命战争年代,他曾任红军组织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华北军区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我军政治工作战线上的卓越将领。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岁月中,王宗槐与夫人范景明谱写了一曲纯真脱俗、坚贞不移的爱恋欢歌。
  
恋人相识
  
        王宗槐与范景明原本互不相识,能走到一起,全是范景明的姐姐范景新和姐夫王平的功劳。
  
        1941年,26岁的王宗槐由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长调往三分区任政治部主任。王宗槐去报到后,分区政委王平一谈完工作就靠上前神秘地对他说道:“给你介绍个对象吧,我爱人范景新有个妹妹,叫范景明,是个党员,19岁,人聪明,长得也好,原是分区冲锋剧社演员,现在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你们抽空认识认识吧?”由于过去别人为自己介绍过好几个对象都不成功,王宗槐也就没把王平说的话放在心上,就笑笑应付了过去。
  
        可偏偏王平是一个做事极认真的人,他见王宗槐没有反对,便回去和范景新开始张罗起王宗槐与范景明见面的事了。那边王宗槐没往心里去,这边范景明也同样不积极。当范景新向范景明讲了这件事后,妹妹就不乐意了:王宗槐比自己大了足足7岁!但她没有当场驳姐姐的面子,而是采取了拖延含糊的战术,希望让时间去慢慢打消姐姐的念头。但王宗槐与范景明的介绍人偏偏又是一对情深意切的夫妻,他们两人心里的那点“小算盘”自然全都落了空。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学校放假,范景明像往常一样,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姐姐家。刚一进门,就看见一位青年正坐在堂屋里和姐夫说着话。那青年见范景明进了屋,脸刷地红了,立刻站起身来,想和她打声招呼。不料,范景明伸了伸舌头,做了个鬼脸,就倏地闪进了里屋。范景新急忙跟了进去,轻声地问妹妹:“看见了吗?他就是王宗槐同志,怎么样?”范景明的回答却是:“长相尚可,太拘谨,可敬不可亲。”
  
        王宗槐事先知道王平要自己来他家,是为了让自己见见范景明,为了不忤王平的好意,也为了尊重领导的意见,他是硬着头皮来的,心想:“要是我来了不成,那可就怪不得我了。”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当王宗槐看见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的范景明时,先前的不经意一下子荡然无存,他变得局促而害羞,说话向来滔滔不绝的他竟然失语了……
  
        王平当然知道王宗槐在想什么,也听范景新讲了范景明的态度,便和范景新商量好两人分头做工作。一边由范景新劝妹妹:“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呀。表面热情不见得就好。热水袋起先热得烫手,过不多会儿就凉了。热水瓶就不一样啦,外冷内热,热劲长,比热水袋要强几十倍呢。”另一边王平则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王宗槐说:“心里有想法,就大胆地表达出来,不要像个木头似的,要活泼点儿……”
  
        王平夫妇俩的工作还真见效,王宗槐与范景新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尴尬的冷场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热烈的交谈。王宗槐充分发挥自己做政治工作的特长,向范景明谈起了红军时期的政治工作,还讲述了自己登台演戏的历史,讲起了自己在小歌剧《红军义务劳动日》里扮演过红军战士,讲起了在《小放牛》里男扮女装演过小姑娘……说着说着,王宗槐还兴致勃勃地唱了起来:“桃花红,李花白,杏子花儿开。只见那边牧童来。头戴斗篷,身穿蓑衣,脚穿草鞋,手拿短笛吹起来。叫声牧童你过来,你呀可知道,《共产党宣言》谁起草,十月革命谁领导?”
  
        这还不算完,王宗槐接着又改变音调唱起了《兴国山歌》,把范景明逗得咯咯直笑。姑娘笑到不是因为王宗槐表演得好,作为专业演员,无论嗓音还是演技,她都比王宗槐强得多,但她对于王宗槐这种敢于登台的勇敢精神还是由衷敬佩。姑娘的笑声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拨动了双方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两人约定,每个星期天都到王平夫妇家见面。
  
       王宗槐与范景明恋情的初步进展,使王平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对范景新连连说道:“这下好了,组织上再也不必为他担心了。”原来,一年前,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会结束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带着王宗槐到杨成武负责的一分区去检查工作时,王宗槐突患伤寒病,必须去后方治疗。聂荣臻把随身携带的四盒当时的稀缺药品“维他赐保命”给了王宗槐,并一再嘱咐军区卫生部长叶青山说:“如果他死了,尸体运到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笔者注)入殡。要是能救过来,趁他住院治疗,在你手下给找个对象,他不小了。该解决婚姻问题了。”
  
       叶青山认真执行了聂荣臻的指示,为王宗槐物色了好几个,却一个也没谈成,苦恼之余,叶青山在一次闲谈时和王平说起了这件事。王平与王宗槐早在红军时期就认识了,也有心给王宗槐找个对象,只是苦于自己和他不在一起,使不上劲。现在天赐良机,王宗槐调到三分区来当政治部主任,两人成了早不见晚见的上下级,王平自然也就正式张罗了起来。
  
千里赴延安
  
        王宗槐与范景明的关系刚刚有所发展,白求恩医校就迁址了,范景明随校从唐县葛公村迁到了树沟大台村。1942年夏天,王宗槐离开三分区,调到四分区任副政委。这样一来,两人便隔山隔水,只能靠书信往来交流。
   
        王宗槐坚持给范景明写信,每当反“扫荡”一结束,他的信就来了。信中总会询问范景明生活有何困难,同时还教给范景明许多有用的东西。学校的生活很艰苦,烧的柴火、吃的粮食都要靠师生们到很远的封锁线上去背,山路不好走,有的同学背负重物时因为不留神而失足于山沟中。范景明身为班长,脏活累活苦活自然都得冲在前面,但她身单力薄,负重有些吃力,每次都是咬着牙挺着。当王宗槐从信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写信向她传授背粮背柴的省劲办法:将背负物重心抬高,紧贴后背。范景明一试,果然管用。学校没有固定的食堂,师生大都散落于山村野地就餐,大冬天里也要露天吃饭,王宗槐就以自己在长期的征战中摸索出的就餐经验,告诉范景明跟别人身挨身地蹲成小圆圈儿挡风沙……
  
        范景明按照王宗槐信上所说一一照办,果然管用,“这个人的心好细呀!”书信来往多了,范景明的心中慢慢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两人书信往来了一年多的时间,双方都已情投意合,结婚自然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可学校有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王宗槐知道范景明高小毕业后,就因为家庭贫困和时势动荡一直辍学在家,要不是参加抗日宣传的姐姐把她带出来参加了革命队伍,她连上普通中学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能进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了,她绝不能因为结婚而终止学业。于是,王宗槐多次劝范景明不要有什么思想包袱,他会等到她从学校毕业的。
  
        王宗槐的理解与支持令范景明非常感动,学习也就更加刻苦。1944年初,范景明学完了所有正式课程从学校毕业,两人终于可以完婚了,可这时的王宗槐已在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了。王宗槐是上一年8月动身的,之所去那么早,是因为七大召开前要先在中央党校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集中学习。眼瞅着小姨子已经毕业,却不能同王宗槐如期完婚,王平为此想了不少办法。可一个姑娘家从阜平到延安,途中要经过好几个县的沦陷区,还要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这太不安全了。
  
        正当王平苦恼的时候,中央军委决定调晋察冀教导二旅西进,王平便让范景明随他们一道去延安。范景明骑着一匹骡子,跟着教导二旅旅部顺利通过了五台、崞县和代县,来到了离同蒲铁路不远的宁武一带。这天上午,教二旅准备越过封锁线时被日军发现,遭到了敌人的猛烈攻击。范景明骑着骡子走进河谷的泥沼地段时,一粒子弹打飞了她头上戴的大棉帽,她一摸脑袋,没有血,不禁自言自语道:“还好,脑袋保住了。”她抬头看了看四周,只见好几个战士都牺牲了,鲜血流在河滩上。凭着多次反“扫荡”的经验,范景明意识到,结着薄冰的小河虽然很浅,但在敌人的火力下趟河,不是被打死也会被冻死。因此,范景明就骑着骡子往右前方的小桥下跑去。
 
        不知跑了多长时间,渐渐听不到枪声,看不见人影了,姑娘也来到了荒山坡上。宁武一带的狼很多,万一遇上了咋办?想到这,范景明有些害怕,便从地上搜罗来一堆干草破叶,铺在高坡下的背风处。高度的劳累使范景明打起了瞌睡,可眼前的现实又使得她常常从睡梦中惊醒。寒冷、饥饿、干渴、惊恐,折磨着她,但想起远方的爱人还在等着自己,范景明又重新打起了精神。凭着这种信念,姑娘熬过了寒冷饥饿的漫漫长夜。第二天黄昏时分,她终于追上了正在岢岚东部的一处山沟里埋锅做饭的教二旅后尾分队。
  
        一个月后,在晋察冀军区十分区参谋长肖新槐的帮助下,范景明从绥德到达延安,与王宗槐相聚了。王宗槐激动地望着范景明,听她诉说着这段时间的经历,3个多月里,范景明行程千里,有艰辛、有险遇,然而不变的却是对爱的信念与执著……
  
夫妻情深
   
        1944年6月26日,是王宗槐和范景明终身难忘的日子,他们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的一孔窑洞里结婚了。8平方米的窑洞新房里除了从邻居那临时借来的几张条凳和配发的一张小桌,便再也没有其他摆设,新床上铺的则是粗布军用棉被。前来道喜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新房太小,大家只得分批进去向这对新人祝福。
  
        邓颖超、钱瑛、帅孟奇、李伯钊四位大姐一进窑洞就笑嘻嘻地说:“我们没有被面衣服做贺礼,更没有金银首饰,我们四人送你们四句话,叫作‘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四位大姐刚说完,众人纷纷叫好,响起一阵掌声。郭化若趁兴打开了他送的条幅:“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接着,粟裕、陈锡联、王敏珍、赵盛荣也拿出了四人联名的赠联:“清凉山下延河畔,景秀春明槐荫间,生产学习练武艺,亲亲爱爱庆丰年。”这幅赠联将新郎新娘的名字巧妙地糅了进去,再次赢得了众人的喝彩。
  
        更让人叫绝的是陈赓、王树声、陈再道和谢扶民四人送的贺诗,他们将当时延安颇为流行的一出怕老婆的小戏《背板凳》的意思写了进去:“干大事业,背小板凳,两全其美,乐在其中。”诗一读完,所有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王宗槐笑着对范景明说:“要注意呀,‘背小板凳’的事我老王坚决不干!”一番话把范景明弄了个大红脸,便挥着拳头捶王宗槐的背,逗得众人又是一阵欢笑。
  
        当道喜的人群渐渐散去后,王宗槐和范景明便坐下来仔细整理那些赠诗赠联。它们有的言真意切,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工对考究,两人一数,整整65幅,这可是比任何金银首饰都要珍贵的礼物啊!可是在人背马驮的战争年代中要妥善保管它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两口子一商量,便把题诗的内容工工整整抄到了笔记本上。第二天一早,两口子决定放弃三天的婚假,奔赴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岗位……
  
        解放战争刚开始时,王宗槐夫妇有了第一个女儿贝贝。一年之后,二女儿咪咪又呱呱坠地。由于工作繁忙顾不上照顾女儿,范景明就请人将咪咪抱到阜平广安村一个老乡家里去寄养,整整一年时间,王宗槐夫妇都没见过咪咪。一次行军途中,王宗槐途经广安村,便决定去那位老乡家看看。
  
        王宗槐到那家时,主人正好不在,只见猪圈边一块破草席上躺在一个干瘦的小女孩。小女孩双手抱着一个生茄子,时不时地拿到嘴里乱啃。王宗槐于心不忍,走过去抱起了小女孩,突然发现女孩的肚兜上有一个“王”字。范景明可也是在小孩的肚兜上绣“王”字的呀,王宗槐再仔细辨认,心一下子就碎了,难道这就是女儿咪咪吗?王宗槐万万没想到会在这里遇见咪咪,他心疼地掏出手帕打算给女儿擦擦脸。可就在这时,警卫员走了过来,部队要出发了,他咬咬牙,放下了孩子,上马登程……
  
        1948年11月,在老搭档、三区司令员郑维山的“强迫”下,王宗槐回了趟家。一到家里,已会说话的咪咪就冲着他喊“叔叔”,见王宗槐晚上还不走,咪咪竟哭闹着说:“叔叔走吧,我们家不让叔叔住。”王宗槐本想利用这次回来的机会好好地与女儿培养培养感情,不料情况突变,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回师北上,攻打北平”的急件。范景明带着两个孩子站在一个小坡上,眺望着丈夫远去的背影,想着王宗槐临行前咪咪说着“叔叔再见”时的情景,她的眼泪夺眶而出。
  
        艰苦的环境、清贫的生活没能压垮王宗槐夫妇,他们不仅经受住了种种考验,走过了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的建设时期,还携手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批老红军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组成了老战士合唱团,热情讴歌光辉的历程和祖国美好的未来。老战士合唱团一组建,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欢迎。作为建国十周年将军合唱团的政委,王宗槐当仁不让地成了老战士合唱团的名誉团长。
  
        1984年1月29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在王宗槐等老同志的操办下,老战士合唱团举办了新春茶话会。由于前一天的《北京晚报》上刊载了王宗槐夫妇的动人故事,茶话会上大伙便七手八脚地把范景明推拥到了会场前排,让老两口亲亲热热地坐在了一起,还逼着他们唱了一段两人当初相恋时唱的《兴国山歌》。当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王宗槐是不是“背板凳”时,范景明“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我们呀,是按照邓大姐她们说的那样,互爱互敬、互勉互励、互信互谅、互让互慰地生活了40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现在两位老人在天堂相聚了!!!


    写信时间:2016/02/28 21: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