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王昶
历朝历代,从我家乡朱家角走出在朝廷当大官者为数不少,成为学问家的也为数不少,而让乡亲们代代相传、念念不忘的似乎只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的王昶一人。
说到王昶,百姓会称他清官,因他不屑官场潜规则,几经沉浮,而只有在内乱外患时,朝廷才想起他,因为他是解决难事的高手。王昶曾为家乡办过几件大好事:其一,他在回乡奔父丧期间,发动全镇百姓,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把重如血脉贯穿全镇却又“久未挑浚,日就淤浅”的所有市河全部疏通一遍,奠定了如今的格局,受益至今。其二,在他告老还乡至病故的十几年中,一点都没闲着,一心为家乡办教育和修地方志。他办的祠塾后来发展成了一所小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他在主修《青浦县志》时,提出了“采录寡则几于陋,附会多则失于诬”的论点,至今对家乡的开发有着重大的启示:如不好好去了解朱家角的历史,如何能使这个千年古镇重放光彩呢?家乡人对这位乡贤的教导牢记在心,一直以此监督着朱家角的开发进程,好好研究其人其事其言,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借鉴和启迪。可惜总有些干部不知是出于无知还是私利的驱动,往往会走得歪七歪八。在对待王昶的故居上就是一例。
嘉庆四年(1799年),朝廷为追究云南铜政亏案,凡20年内在云南任职的督抚藩使,不分青红皂白,均需负责分赔,总数是银200余万两,分到已告退在家的王昶名下是2万两,这已是很照顾了。清廉的王昶只得变卖家宅东拼西凑来抵偿,将全家老小迁入宗祠栖身。他在《将移居宗祠作》的一诗中写道:“一檄来征百万钱,渔庄旧宅计难全。过桥翻喜移居近,入室犹欣奉祀便。半榻更无留客地,一篷剩有钓鱼船。如痴如梦真堪笑,已别滇池十五年。”他把哭笑不得的心情,辛酸苦辣的滋味,全透露在了此诗之中。
王昶晚年栖身的宗祠今仍在,我曾去凭吊过,那是一个破旧的小院落,外面空旷的荒地上有几许树木。在古镇的开发中,不知有多少家乡人要求把它修复起来,办个王昶纪念馆,前几天,又有乡亲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王昶宗祠的现状,担心其如不好好保护,没几年就会消失。我不信这位为国为家乡为百姓做过不少好事,在学术上又有过重大贡献的乡贤,真的会“半榻更无留客地”,只留下个“如痴如梦真堪笑”?
陆寿钧